安住当下、恒住当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5
安住当下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

犹如自然一样。草长莺飞、东升西落、春去秋来。自然界的每一颗植物、每一种生灵,都在其自有的轨道中,安然的演变着。

譬如一颗树,你任意抓取一个当下,他都是安定的。就算他经历狂风暴雨,吹折了,吹倒了,死了,他还是静默而宁静的。不会张牙舞爪,不会歇斯底里,只是存在着,演变着,顺应着自己的天命和自然天地的意志。丝毫不违背道。当然树的这个安定又不是如石头般死寂,他是充满生机的。树的每个细胞都在运动着分化着,这种分化运动合乎自然,自然而然,没有刻意的造作、着急。当然不会有,因为树没有人的那么多的念头、思维、欲望。于是他符合道。他安住在当下。树是这样,自然万物皆是这样。除了人。

事实上,人的身体是和树乃至自然万物生灵一样的。看似每个当下这个身体是不变的,同样内在的每个细胞,每条血管中,每条气脉中,都存在着永不停息的变化。只是人跟自然万物不一样的是,人有意识有思想,而思想意识若不经过刻意的修炼,如那些得道高僧或者君子圣贤,就会受业力习性的牵引,常常是不受控制的。善恶无常,喜怒无常,妄念不止。所以人很难如树一样的安住当下。甚至人经常违背道,各种胡作妄为,咎由自取。(可以展开)

因此 安住当下,是一种无有妄念,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的状态。 但又不是真的空无所有的死寂状态。他是我们每个人的本来面目,最初的状态。如 《大方广佛华严经》 卷第十七: “三世一切诸如来,靡不护念初发心。” 这个初发心,就是每个人最初的状态,只有回到这个的状态,才能真正的恒住在当下,寂静常乐。(可以展开开悟后与开悟前的典故)

当然大家肯定会说,这太难了。能做到就是佛了。是啊,是很难。但难也不能否认这种可以成就的可能性,每个人都可以成就。所谓佛说,人人皆可成佛;孟子说,人人皆可成尧舜。 我们难在立志,难在相信。难在偶尔做到了而不能永远做到。

比如修炼禅定的人,在打坐静坐的过程中能进入这种一念不起并灵敏动觉的寂照状态。但一离开这个境,又回到原来。所以这个觉不是佛的觉,佛的觉是圆觉,每时每刻都圆满通达,觉照乾坤,不需依赖任何形式、条件。而打坐过程中的静和觉,就像房间里的灯光,只是一点点亮。佛的觉是如太阳一样,永明常亮。

再比如我们普通凡夫慈悲心起,为了他人,完全放下自我,奉献他人的一个个英勇瞬间,像抗战时候那么多舍身就义的英雄,地震时候那些为国捐躯的抗震救灾者,以及我们当下就发生的这些不顾生命危险奔赴疫情一线的志愿者、护士医生们,皆是我们慈悲本性的显现。我们只有内在有才可以显现。所以我们在 本自具足 的光明本性上,我们与佛、圣贤是一样的。

但,为什么我们又不是圣贤呢,劣迹斑斑,烦恼不止,愚痴不明。因为我们的这个清静本性上还覆盖了杂质就像乌云遮日一样。偶尔听经说法或在事情中忽有所悟,刹那间云开雾散,光透射出去,则那个当下便是佛性起用。但下一刻乌云复滚滚而来,则又暗无天日。 所以我们和圣贤的区别就在于这偶尔的一念觉、一念诚、一念善与圣贤的念念觉、念念诚、念念善而已。 所以佛法言, 心、佛、众生本为一体。 即是在这个佛性上的平等一体。只是圣贤先哲们通过自身的修行,从所覆盖于本性上的这些黑暗无明中觉醒并超越了。而我们还深陷其中。

所以六祖坛经言: 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佛和众生只在一念之间。只是这一念要修到念念相续,念念佛念,却百劫千生都修不成。 但,还是要修,只要你意志坚定,信心坚固,永不退转,便能成就。就算不能成就,也比不修要好。这就是道德经中所说的,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矣为道。 我们要成为上士,毕生志于修道觉悟,这才是生命最有意义的追求:以有限的人生去成就无限的觉悟。 (我们内视下自己我们真正立志了吗,我们找到生命真正的方向了吗)

因此,要修成安住当下、恒住当下的境界,首先要 立定志向 ,我们要向念念觉、念念诚、念念善的清静本性出发。不断的学习正法正知见,学习圣贤经典,驱走那些缠绕我们心头的根深蒂固的错误知见,这些知见就是乌云,只是人的这些错误的知见、习性比乌云要顽固太多,顽固到如水泥地一样坚硬。但是无论多么坚硬,只要下定决心,用铲子用钻头,怎么样都可以铲掉的。 (内省我们自己的习性)

所以,相信我们人人皆有成为圣贤的可能,并下定决心以此为目标。 这是第一步,此谓立志。志不立,则无所成矣。 当然这个成圣的目标,不能一步到达,可以分解。比如从修善行好人道开始。我们是人, 当然首先要修好人道。 人道怎么修,儒家给出了清晰的路径,包含两个方面, 一个是以“孝悌忠信”为核心的人格修行体系以及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礼臣敬、夫义妇顺、朋诚友信的人际关系体系。 这些都完整的阐述在儒家的四书当中。比如《大学》的三纲八目、《中庸》的五达道三达德、治国九经。而《孟子》和《论语》则是通过语录体的形式把这套人格修行体系和人际关系体系,淋漓尽致的演绎出来。大家一定要深入进去,并践行出来。不能只是学个热闹。一旦深入进去,便能真的明白,古人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绝不是骗人的。你会生起无比的自信。那是一种通达过后的自信与笃定。

 

第二步,找到路径和方法,并寻找到你的人生导师。 大学讲,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这个终点就是成圣,这个起点就是我们当下的修为。这个先后就是从当下这个起点到终点的次第。儒释道三家皆有具体的修行路径,针对不同根器,不同层次。所谓修道之谓教。具体希望大家自己深入儒释道去探寻,系统了解三家的体系,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法门或者不同阶段适合自己的法门。 无论你选择哪一家都是个人的因缘和自己的阶段所致,选择了就要安住下来,好好修。 另外,我们需要寻找到领路人。你需要擦亮眼睛,选择到真正有修为的导师(善知识)领路。如同黑夜中行走,需要找到一盏灯。当然最终是点亮自己的心灯。 所谓,迷失师度,悟了自度。

为了大家更好的理解,我打个比方,比如你要去北京,非去不可,死也要去。这就是你立定目标了。但你现在在苏州,于是你设定路径和方法,是直达还是中转,是飞机还是火车还是汽车。这就是路径和方法的选择。而导师的作用在于当你到了北京,他告诉你这还不是最终的终点,只是你必经的一个驿站,接下来你该走往哪里。导师已经明了通达,能清晰的看到你现在的状态,并指引一条适合你的道路,并在真正的终点等着你。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道路,所以有八万四千种法。正因为法门太多,导师太多,所以要好好选择。

导师自身是否足够的清静无为。并能给他每个学生开示一条真正能到达终点的道路,非常重要,当然如果遇不到修为特别高的导师,而且你的阶段也够不上,那么必须选择知行合一、有德行、能触动你、启发你、让你信服的善知识做导师。只要你足够诚,足够坚定。每个阶段都能遇到最适合你的导师。如果没有遇到,也不用着急,和自然学,和经典学,和身边的一切人学。缘分到了自然能遇到。

但切忌跟随假导师。所谓假导师就是方向偏了的导师,甚至是邪的导师。有些人修到了一个相对较高的境界,其实只是个驿站,自己也不知道终点在哪里,是何等风景。就自立门户,让所有人膜拜追随。妄言自己已经得道,你们只要跟着就可以成就。到处收弟子,搞个人崇拜。还不允许你去跟别人学,那这样的导师千万不能跟。或者您学了很久,心反而越来越不清静,越来越没智慧,那肯定也是学错了。 但是人往往要走很多弯路才能找到正路。 就像爱迪生失败了6000多次,才最终找到了钨丝。我们要有耐心,要坚定。

第三步,将整个生命投入到践行当中。在这个过程,一定要坚定,不能遇到挫折就轻易放弃,怀疑自己的方向。反而要拥抱挫折,因为成功是不断的超越失败而成就。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烦恼即菩提。为什么烦恼即菩提。若你能照破烦恼,超越烦恼,这个照破,超越的过程就是你的智慧生发出来的过程。每个人的智慧本自具足,但需要开发,开发的方式,就是直接用自己的智慧。而这需要勇气,需要毅力,需要咬住青山不放松的坚持。穿越我们的习气,我们的妄想,我们的烦恼。像一个钻头不停往下钻,钻到一定深度,水就出来。水出来,即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清静觉性起用,即是智慧。智慧之水或者说清静本性人人都有,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钻出来。甚至有些人从未钻过。或者钻了几下,手起泡了,身体累了,就放弃了。

菩提自性本来清静,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六祖坛经

妙行:2020年2月9日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