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2-29
生命教育的内含
  笔者认为,生命教育就是使人认知生命,欣赏生命,爱护生命,进而探究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简单来讲可以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理解。在积极意义上,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关爱动物的生命,并与他人、自然界建立和谐的关系。在消极意义上,对自己的身体自我毁伤,做危及他人性命的事,残害动物等。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要目标
  1.认知层面。主要是强化学生对生命知识的了解,领悟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首先,要让大学生了解人身体的构造和生命的特征,正视心理障碍,调整心理状态。其次,要了解哲学方面有关生命的知识,提升他们对生命的感悟和深层认知。再次,要其领悟人生价值,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
  2.态度层面。主要是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首先是珍爱自我生命。珍爱自己的生命不仅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也是对家庭、对社会负责的体现。其次是尊重和关爱他人生命。要尊重他人的生命,当别人的生命发生危险时,伸出援助之手。
  3.技能层面。主要是让大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存与发展技能。首先是培养大学生生命自救和安全防范技能,这是人生发展的前提。其次是培养大学生合理规划人生的能力。这要求学生能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认清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并且结合各种客观因素如家庭背景、社会环境等来规划自己的人生。再次,培养大学生的受挫能力,让他们学会正视自己,战胜挫折。最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个人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三、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践路径
  1.转变大学生生命教育理念,强化大学生生命意识。高校要提高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生命教育要切实落到实处,避免流于形式。生命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2.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为主要渠道,构建生命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载体,实际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标就是引导学生提高个人生命质量,提升生命价值,也就是指导个体获得生命意义。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教材,教师应善于挖掘。在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传达符合时代和社会要求的生命观和价值观,大学生只有在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指导下,才能产生正确的生命行为。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实践中培养生命情感。生命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课堂之外丰富多彩的人类实践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教育资源,学校可以利用各种实践途径培养学生的生存感受能力和生命情感。如通过组织野外活动来增进学生个体对苦难的体验,从而更加珍爱自己的生命。校园文化实践活动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和人格的陶冶,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受生活之美,培养生命情感。
  4.以学校、家庭、社会为支撑,构筑关爱生命的立体网络。首先,学校各级领导应率先垂范,成为生命教育的主要负责人和带头者,积极采取措施建立一个完整的生命教育体系以及充满生命情怀的校园文化。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学管理体制,建立科学的生命教育评价机制,积极构建危机干预管理系统,鼓励相关教师申报与生命教育相关的课题,编写生命教育教材,合理设置生命教育课时。其次,父母要关注孩子的生活感受,努力营造和谐温暖的家庭环境,使孩子在爱中学会感恩,并将感恩之念转化成感恩之举,通过努力学习来回报父母的养育和教师的教导,从而使他们的生命情感变得更加深厚。再次,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继续,社会可以通过正确的舆论引导大学生建立科学的生命观。大学开放的教育模式使大学生能更容易、更直接地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热爱生命、积极生活的良好社会风气,对大学生的思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影视新闻、报刊出版等传播媒介宣传健康的生命价值观,是唤起大学生关注生命和生活的有效途径之一。
  当然,要提高生命教育的实效性,仅仅依靠以上措施是远远不够的。作为大学生还需要对自身进行改进,主动学习有关生命观的知识,积极参加实践活动,理性对待生命中的困惑,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同时,学校还应借助班集体和社团的力量,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生命教育:人类教育大厦之基
教育的意义: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统一。恩格斯说:“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 教育是起源于社会需要和人的自生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教育的实质:教育的实质就是最大限度的挖掘人的潜能,充分展示人的个性,不断提升人的地位,最终提高人生的质量。

生命的含义及特征
(一)生命的科学解读:
生命特别是人的生命,应当有三个因素构成,即生理(自然属性)心理(社会属性)和灵性(精神属性)。

人的生命从三个层面理解

第一,人的生命前提和基础是自然生命。人的生命首先是自然存在物,例如,山川,河流,星辰

第二,人的生命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还具有有社会属性(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存在物,人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三,人的生命也是自然生命与价值生命的统一体。人的自然存在是人一切存在的基础,但人的生命不仅仅满足于生存,还需要追求高于自然生命的精神生命。

生命可分为自然生命、精神生命、价值生命、和智能生命、自然生命是人生命的根本,是生命存在的物质载体和本能的存在方式;精神生命是人的生命的升华;价值生命是对人生命的取向。自然生命、精神生命、价值生命、和智能生命共同构成了人的完美生命。

(二)人的生命的特征
● 生命的肉身性与精神性

● 生命的共同性与独特性

● 生命的有限性与无限性

● 生命的自我保存性与责任性

● 生命的实践性与反思性

● 生命的保守性与创造性

二、生命教育及其发展
(一)与生命教育相关的概念
死亡教育、生死教育、安全教育、生命化教育

(二)生命教育的科学内涵
1、国外的“生命教育”

国外的生命教育对我国生命教育的启示
(一)独立开设生命教育课程
国外生命教育注重设置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就我国教育现状而言,“相对于渗透式生命教育课程来说,单一生命教育课程更能引起人们対生命教育的重视,也更可能将生命教育的基本内涵落实。所以,尽管单一生命教育课程也有诸多不足,但它仍然是我国目前开展生命教育比较理想的选择”[3],所以有必要独立开设生命教育课程。
独立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的目标设置上不仅有知识层面的要求,也要有情感层面上的要求,使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真正了解生命的可贵。为此,教育工作者应在课程框架内,结合社会热点和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选择与目标相一致的内容,促进目标的实现。同时,内容要根据目标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