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怎么削藩的,朱棣登基后也面临削藩,他是怎么做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7

朱棣登基后也面临削藩,他是怎么做的?

朱棣比朱允炆聪明很多,他并没有操之过急,面临削藩,他决定在不知不觉中拿走藩王的权利,他先是对各个藩王礼遇有加,恢复了被建文帝废除的藩王爵位,让各藩王对他降低戒备心,对于手握重权的藩王,朱棣会想办法把它们调回来,然后找各种机会慢慢的减少他们身边的护卫人数。

有些藩王犯了错,他并不会直接处罚他们,而是先动口,在动手。对于凶残暴虐的藩王,在复藩以后,行事无法无天,消息传到朱棣耳中,并没有立即处罚他,而是先口头批评一下,让他回家自我反省,如果有第二次的话,那就不是自我反省这么简单了,朱棣会借此机会除掉你。比如说齐王朱榑就是第一个被朱棣削掉的藩王。

最后朱棣逼得各位藩王不得不把军权交出来,随后军权由朝中的武将去接管。虽然朱棣刚开始的时候对建文帝的削藩感到不满,但是由于朱元璋时期,交给各藩王的军权很大,使得藩王的势力太盛,对朝廷构成很大的威胁,所以也决定削藩。

朱允炆削藩失败的原因就是太优柔寡断,犯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就是没有先削实力最强的燕王朱棣,而是选择了其实实力弱的藩王下手,使得打草惊蛇,燕王准备的更加充足,等到向朱棣下手的时候已经晚了,最终削藩失败,还丢掉了自己的江山。不过朱棣的能力和实力确实远在朱允炆之上,夺位成功,削藩成功,虽然性格暴躁,但是也是为明朝做出了不少的贡献。

朱棣靖难成功后,也面临削藩的问题,他是如何解决的?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后,因为借鉴以前朝代,地方军队割据四方,从而导致国家动乱不堪。所以决定封自己的子孙为王,让他们去牵制这些力量。天下之大,比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民生。这就是朱元璋的目的。但是后来朱允炆即位,一直着力于削藩,从而导致朱棣谋反。朱棣在位期间就通过一些温和的方式来削藩,恢复藩王爵位,并且宽容对待他们,所以各路藩王愿意接受朱棣的调配。从而解决了这个问题。

朱棣虽然是恢复了藩王的爵位,但是对于远在边境并且手握重兵的藩王还是不放心,召回中央,并且削减了他们的护卫军队,而且这种消减是每年都要持续地,到了最后各路藩王的卫队只剩下几十余人。无法在对中央造成什么威胁。

而且对于藩王犯错,朱棣也是十分宽容地对待他们,并没有严格惩罚。还会在初犯的时候,递交文书给犯错的藩王作为警告。如果藩王不领情,依然要继续做错事,朱棣才会将他贬为庶民。所以说这种比较温和的做法,不会引起藩王的巨大反弹,也就不会担心他们造反。

还有就是朱棣收回了各路藩王的军事权力。而且把这些权力交给了边境的武将或者说都司卫来掌管。所以这样就控制了全国的兵马。也不用担心藩王会率领军队来造自己的反。并且还对王府立下规矩,没有朝廷的命令,不可以擅自奴役百姓,抢夺百姓的东西等等。

所以总的来说朱棣就是按照比较温和的方法来进行削藩,所以完美的解决了这种问题。

以上就是我个人对于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谢谢。

朱棣靖难成功后,他是如何解决削藩问题的?

朱棣本来就是以藩王的身份起兵来夺取皇位,所以他当然知道藩王对于皇帝的巨大威胁。但是他最开始并不是为了打击藩王的权力来出手的,而是为了维护他们的利益。他上位之后就重新恢复了被建文帝削掉王爵的的王爷并对他们加赏赐,这就使得所有的藩王皆大欢喜,对他也放下了一些防备。

然后他在悄悄的把这些方法改变封闭,比如说宁王原来的封地在大连,但是,朱棣继位之后就把他改封到了南昌,所以说这就是一个比较实用的方法,当这些藩王脱离了自己已经盘踞已久的封地,到达一个新的地方是没有办法能够积累起人脉以及实力的,所以也只能听信朱棣的摆布,就消除了这些藩王对于朝廷的一些威胁。

但是有一些藩王就完全不懂得朱棣的做法的用意还一直认为这是对于他们的维护,这也就使得他们的日益骄纵。比如说齐王,朱樽就骄纵残暴,擅自任用帝号,让自己的护控制青州城,还任意拘留,软禁一些百姓。更是秘密关押朝廷官员企图杀人灭口,所以说这就给了朱棣正面打击他的理由,他也是朱棣上位之后第1个被削藩的王爷。

后来的谷王,宁王,周王,代王,辽王,都是是因为一些罪因被削去了护卫,只能在京城被软禁不能回到封地,所以自然也就无法产生威胁,而其他的藩王,见到这种情况自然也只能迫于形式,俯首听命。

同样是削藩,朱允炆没有成功,那么朱棣是怎样削藩的?

朱棣继位之后并没有立即去着手削藩,作为以反抗削藩为名义起兵夺位的一个藩王,立即削藩实际等于自我否定。朱棣暂时采取优礼诸藩的作法,以换取他们的承认和支持,这样一来,便给藩王们带来了一段短暂而微妙的盛世。

但是永乐中的藩王已经无法同洪武中相比,因为朱棣不同于朱元璋的最根本之处是他不再用藩王代替功臣守边。这不能不归功于建文帝削藩,而凭借武力夺得皇位的朱棣,也有足够的力量和资格去左右那些藩王和武臣们了。

朱棣的削藩没有像朱允炆削藩那样的声势,他的削藩是在优礼藩王的同时进行的,表面上只削废了齐、谷二藩。永乐元年削代王的三护卫及其家属,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削夺了岷王朱楩的护卫,并且罢其官属,限制藩王的发展。应该说朱棣登基时的情况与朱允炆登基时的情况是根本不同的,这时既无藩王将兵之忧,又没有足以拥兵与朝廷对抗的强藩。朱允炆对周、齐、湘、代、岷五王的削废,为朱棣处理藩王问题奠定了基础。

明朝的藩王从此完全失去了朱元璋封藩时的原貌,他们从明政权军事和政治的支柱转变成为附庸。昙花一现的强藩分立局面永远结束了,专制和集权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不过,这也给朱棣增加了一个新的问题——他必须亲自投身到北边的军务中去。

问下 朱棣削藩 是怎么回事?

朱棣造反就是因为侄子建文帝要削藩,所以才以“清君侧”为名起兵的。他自己当皇帝以后怕别的藩王不服,拥兵自重搞造反,所以才削藩的。其实和建文帝是同样的想法。都是怕藩王造反。

朱棣被建文帝削藩了﹖

没有。

洪武三十一年七月,削周王。建文元年(1399年)四月,削齐、湘、代三位亲王,废为庶人。两个月后,削岷王,废为庶人,徙漳州。 洪武三十一年十二月,为了提防燕王造=反,朱允炆派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都指挥使谢贵、张信为北平都指挥使。随后又命都督宋忠屯兵驻开平,并调走北平原属燕王管辖的军队。 燕王朱棣见到几位藩王先后被削,明白如此下去必无法逃过此劫,立即诱杀了前来执行监视逮捕任务的将臣,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起兵反抗明朝中=央=政=府。 所以尚未削除到燕王。

实行削藩的是谁 ,说是朱棣行吗

历史上削藩的皇帝很多,从秦统一天下,中央集权在之后的中国一直不断被加强,削藩也就不断地发生,比如汉高祖废异性王,汉武帝推恩令削藩,唐宪宗削藩,明成祖削番,清圣祖平三藩,所以朱棣削藩只是历史上削藩的一次。

朱棣 的应该如何发音?

拼音是zhū dì。

朱棣,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帝、永乐大帝等。

1360年生于应天府(今南京),明朝建立后被封为燕王。朱棣就藩北平(今北京)之后,多次受命参与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

建文帝即位后采取削藩政策,不仅监视朱棣,还欲调走他的军队,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建文四年(1402年)取得胜利,在南京称帝。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死于北征回师途中的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享年64岁。

扩展资料

明成祖朱棣的为政措施及目的

目的:巩固自身统治、维护国家统一。

措施:

1、削藩:朱棣在位期间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永乐初,曾先后复周、齐、代、岷诸王旧封,但当其皇位较巩固时,又继续实行削藩。

2、恢复锦衣卫、设置内阁: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这个内阁制度后来被西方国家所效仿,一直延续。

3、迁都北京:北平是朱棣兴王之地,朱棣在此经营30多年,统治比较稳定;另外北平处于北方农业区与牧区接壤处,交通便利,形势险要,是汉蒙各族贸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与军事要地,定都于此不仅可抗击自北入侵的蒙古人,且可进一步控制东北地区,由南则可统领中原,有利于维护全国统一。

4、北伐蒙古:朱棣为了彻底解决元朝的残余势力,从公元1410年(永乐八年)开始,朱棣亲自率领明军进行北伐。

5、设置奴儿干都司: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的统治范围东、南及于海、并越海抵苦夷(库页岛),西至斡难河(今鄂嫩河),北至外兴安岭。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