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对现代生活的意义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0-24
1.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自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实愧则有馀,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当此,则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袴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红楼梦》

2.“一切没有被说出来的,注定要消失。”(日本诗人小林一茶的俳句)纵观二十世纪的人类历史,会惊讶地发现,每一个历史事件或人物都值得被写成史诗、悲剧或抒情诗。可他们都消逝了,只留下淡淡的痕迹。可以说,即使是最有魄力、最热血、最果决的人,与仅仅是描述初升之月的几句精雕细琢的话相比,也只能勉强被称作影子罢了。 (米沃什《路边狗·语言的力量》)
然而作者对于写诗并非没有怀疑,他时而感到文字“是一条天鹅绒,当你掀开这层华丽的外表,就会发现里面什么都没有”,时而感到“诗是一种令人羞耻的东西,写诗就如同被扒光衣服在公众面前展示身体缺陷”。他说诗人不正常,不阳刚,因为有黑暗的纠结与恐惧,才有了创作的冲动,用作品来抵偿自己的软弱。这位见证了二十世纪的疯狂和荒谬的诗人,审视并刮擦着内心的污垢,如约伯一样,用诗歌在深渊呼喊。对诗人来说,写诗是荒谬的,但不写诗更其荒谬,在“目标”一节,诗人写道:
“当我写作时,光明的一面就展露出来,当我停下笔,黑暗的一面出现了。所以我必须写作,为的是防止自己堕落。”写诗成为一种无名的需要,为秩序,为节奏,为形式,借以对抗混乱与虚无。“一切没有被说出来的,注定要消失”,写诗作为见证,给记忆中的人们提供安身之所,虽然诗人深知“要留下一个人何其困难,因为我们的屋门敞开,门上没有钥匙,无形的客人随意出入。” (《路边狗·诗艺》)
——《路边狗》(切斯瓦夫·米沃什著 赵玮婷译)2016年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3.诗中真实才是真正真实。花之实物若不入诗不能成为真正真实。真实有二义:一为世俗之真实,一为诗之真实。且平常所谓真实多为由见而来,见亦由肉眼,所见非真正真实,是浮浅的见,如黑板上字,一擦即去。只有诗人所见是真正真实。如“月黑杀人地,风高放火天”。在诗法上、文学上是真的真实,转“无常”为“不灭”。
世上都是无常,都是灭,而诗是不灭,能与天地造化争一日之短长。万物皆有坏,而诗是不坏。俗曰“真花暂落,画树常春”。然画亦有坏,诗写出来不坏。太白已死,其诗亦非手写,集亦非唐本,而诗仍在,即是不灭,是常。纵无文字而其诗意仍在人心。
佛所谓“常”是不灭,人无思想等于不存在。(顾随《驼庵诗话》

4.卡尔波普尔将世界分为三个不同但相互作用的世界。
首先是世界1是由物质客体、石头河星球、植物和动物、辐射线和其他形式的物理能量构成 的;
其次是世界2,有内心的或心理的世界,我们的痛苦与愉快的感觉,我们的思想、我们的决定、我们的知觉与我们的观察的世界。从人类的观点或从道德观点来看,世界2非常重要。
而世界3则是人类是心灵的产物,如科学猜想或理论依据数学建构;歌曲和交响乐;绘画与雕塑;地图,建筑物的设计图、发动机的设计图,或者汽车飞机的设计图,甚至计算机的程序,这些地图设计图及程序是以理论或猜想为基础,如同书籍一样,是世界3的客体的体现。
我们的心灵,既创造了这个世界,有被它创造。(卡尔·波普尔)

5.山谷云:“天下清景,不择贤愚而与之,然吾特疑端为我辈设。”诚哉是言!抑岂独清景而已,一切境界,无不为诗人设。世无诗人,即无此种境界。夫境界之呈于吾心而见于外物者,皆须臾之物。惟诗人能以此须臾之物,镌诸不朽之文字,使读者自得之,遂觉诗人之言,字字为我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之所能自言,此大诗人之秘妙也。
境界有二:有诗人之境界,有常人之境界。诗人之境界,惟诗人能感之而能写之,故读其诗者,亦高举远慕,有遗世之意。而亦有得有不得,且得之者亦各有深浅焉。若夫悲欢离合、羁旅行役之感,常人皆能感之,而惟诗人能写之。故其入于人者至深,而行于世也尤广。先生之词,属于第二种为多。(王国维《清真先生遗事》)

6.写作不是再现而是追寻现实,并要求替代现实。
词即物,即人,即神,即词本身。这便是存在本身的原本状态。存在清脆的命名抛掷出存在物和宇宙图景,那儿没有命名,那儿便是一片浑沌黑暗。为我们点亮世界的母语是我们生存的源泉。但母语在给我们足够活下去的光亮的同时,也给了我们作为人的最危险本质——我们对我们自身的觉悟。(张枣《诗人与母语》)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鲁迅

7.那时候如果夏天尚未经提炼,   
让它凝成香露锁在玻璃瓶里,
美和美的流泽将一起被截断,
美,和美的记忆都无人再提起:
但提炼过的花,纵和冬天抗衡,
只失掉颜色,却永远吐着清芬。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之五)

8.安娜并没有象吉娣所渴望的那样穿紫色衣裳,却穿了一件黑丝绒的敞胸连衫裙,露出她那象老象牙雕成的丰满的肩膀和胸脯,以及圆圆的胳膊和短小的手。她整件衣裳都镶满威尼斯花边。她的头上,在她天然的乌黑头发中间插着一束小小的紫罗兰,而在钉有白色花边的黑腰带上也插着同样的花束。她的发式并没有什么引人注目的地方。引人注目的是那些老从后颈和鬓脚里露出来的一圈圈倔强的卷发,这使她更加妩媚动人。在她那仿佛象牙雕成的健美脖子上挂着一串珍珠。(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第1部第22章)

二、我思故我在/我说故我在

9.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生命的历程,一种内心的叙述——他的连续性,它的意义,正是我们的生命所在。也许可以这样说,我们每个人都在建构并经历一种“叙述”,这种叙述就是我们,就是我们的身份。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叙述,它不断地、无意识地被我们构建,通过我们的构建,在我们的心里构建——它通过我们的直觉来构建,通过我们的感情来构建,通过我们的思想来构建,通过我们的行为来构建;而且,最重要的是,它铜鼓我们的话语来构建,通过我们的口头叙述来构建。在生物学上,在生理学上,我们差异不大;而在历史上,作为叙述——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奥利弗·萨克斯《错将妻子当帽子》第130页)

10.文学教会我们如何更好地留意生活;我们在生活中付出实践;又反过来能更好地读懂文学中的细节;再反过来让我们能更好地去生活。如此往复。(詹姆斯·伍德《小说的机杼》)

11.生活模仿艺术远甚于艺术模仿生活。这不仅仅是由于生活的模仿本能,而且是因为以下这个事实:生活的自觉目标是寻求表达,而艺术给它提供了某些美妙的形式,通过这些形式,生活便可以展现自己的潜能。这是一种从未被提出过的理论,但是它很有成效,并在艺术史上投下了一束新光。由此可以推出的必然结论是,外在的自然也在模仿艺术。她能向我们展示的惟一印象就是那些我们已从诗歌 或绘画中得到的印象。这是自然的魅力之谜, 也解释了自然的弱点。(《谎言的衰朽》)
王尔德通过对比莎士比亚、巴尔扎克、左拉等现实主义色彩很重的作家们的作品,指出生活只是一种映像,艺术才是真实的,“生活模仿艺术远甚于艺术模仿生活”。王尔德的这些观点并非耸人听闻,亦不是说艺术应该脱离生活,而是在艺术史上率先指出了创作技巧的重要性。
杰出的艺术家创造出新的典型,生活就试着去模仿它。
语言,它是思想的母亲,不是思想的孩子。
艺术在自身中而不是在自身之外发现了她自己的完美。
每一颗心灵就像是一支武器,被弹药般的欲望一直填塞到枪口。(奥斯卡·王尔德《谎言的衰落》)

12.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了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仅仅知道事物。
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化,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什克洛夫斯基《作为技巧的艺术》)
诗人里尔克在献给情人的《安魂曲》中也说过:
因为生活和伟大的作品之间
总存在某种古老的敌意
语言本身是有生命力的,但许多词句在夜以继日的操劳当中,渐渐磨去了光彩宝色,成了死珠子鱼眼睛。

三、不学诗,无以言

13.阅读就是了解别人的生活,反过来关照自己的生活。

14.当你能够感觉你愿意感觉的东西,能够说出你所感觉的东西的时候
亚里士多德曾说:“快乐主要来自灵魂的善。”
德谟克利特认为:“使人快乐的不是体力,也不是金钱,而是正义和多才。”
当你能够感觉你愿意感觉的东西,能够说出你所感觉到的东西的时候,这是非常幸福的时候。(塔西伦)

15.梅里美创造了卡门,让卡门进入了语言,让这个嘴里叼着玫瑰、手里摇着响板、腰带上插着短剑的吉卜赛女人,像经过格拉纳达和马拉加的岗哨一样轻易溜过了国界,登上了德国、俄国、中国的舞台,从此向我们诠释了什么叫“自由”。她面对死亡的轻率,唤醒了我们每个人都潜藏着的嘲笑死神的念头,“像艺术中一切伟大人物,她既是我们的镜子,也是我们的梦想。”“在他们虚拟的存在中,我们察觉到自身的特征”——
没有这些人物,我们内在的过去将是装满无言死者的墓穴。从荷马和柏拉图魂牵梦绕的苏格拉底,一直到我们时代普鲁 斯特笔下的夏吕斯男爵和乔伊斯笔下的布卢姆,我们一直在从虚构中获取现实的路标。在不灭的幽灵与活着的人之间的对话, 给予了我们语词共鸣的力量。艺术家最高的成就是完成永恒生命的奇迹。只有在那时,他才会意识到苛刻的欲望为了超越短暂的人生而不得不忍受。尽管每个时期的艺术、诗歌或小说都会创造出无数的人物,但只有少数才迸射出优雅的火花,才能够跳过从短暂的实存到永恒的幽影之间的鸿 沟。卡门就是其中之一。(《梅里美》)

16.凛冽倦玄冬,负暄嗜飞阁。
羲和流德泽,颛顼愧倚薄。
毛发具自和,肌肤潜沃若。
太阳信深仁,衰气欻有托。
欹倾烦注眼,容易收病脚……
冷酷隆冬里,流落夔州的老杜正偎着西阁的墙根晒太阳。只觉得阳光带来的暖意周流全身,有如深仁厚泽,于是,身上毛发轻和多了,肌肤也润泽起来了,老衰之气一下子有了依托。但眼睛注视着阳光一久也会烦乱,就想起来走走,先是脚病走不稳,后来也就便捷了。你看,老杜以抽象之物的“德泽”“深仁”来比拟具象的太阳,真是意外的贴切!热分子的传递是“流”通的,引起的变化是“潜”在的,这感受又多么亲切、真切!(江弱水《为诗一辩》)

17.读书是一件耗神的事儿。记住抽象的符号对大脑来说,绝非易事。因此,大脑需要外部世界的信息来作为锚点辅助记忆。记忆大师常用的技巧之一,就是将抽象的词形象化,通过具体物质锚点帮助记忆。
阅读纸质书的过程中,指尖的触感、手指翻页的摆动幅度、手掌承受的重量,都起到了类似锚点的作用,帮助我们记忆。纸质书与阅读的记忆同在,其作用类似于某种气味突然勾起了一段回忆,一个玩具让你想起了小时候的快乐时光。
而阅读电子书,无论你是在读大部头的哲学书,还是在读轻松的言情小说或者刺激的恐怖小说,指尖的触感、手指翻页的摆动幅度、手掌承受的重量都是一样一样的。你拥有的完全是对文字的抽象记忆。
有科技专家把阅读电子书比喻成盲人穿过一条繁忙的街道。几乎没有现实世界的参照物,盲人只能凭借“心眼”来回忆路上哪里有障碍、哪里有台阶,其难度系数比视力正常的人穿越街道——即纸质书读者——要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