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招终止负面思考,改变孩子太悲观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7
5招终止负面思考,改变孩子太悲观 「我一定做不到」、「都没有人跟我玩,他们一定不喜欢我。」爸妈是否有察觉到孩子经常说出这种负面的话语呢?面对孩子如此消极的态度,父母该采取哪些对策,以化解其悲观的性格?

悲观是面对人、事、物的一种态度,带来的影响几乎为负面。悲观的人表现消极、懦弱、自卑,总是会预设困难、凡事往坏处想,对未来没有自信与希望,经常会讲出「我不行」、「做不到」之类的词语,并且对这些定论深信不疑,因此,他说话永远都是否定的。当孩子逐渐出现悲观的念头时,父母应该敏锐察觉,在尚未习惯以悲观的思考解释任何事情之前,适时引导到比较积极正面的想法,使孩子更快乐的成长。

王意中心理治疗所所长王意中表示, 孩子的悲观往往是他对于周遭事物的一些想法,在脑海里出现的起心动念,都是对自己较不利或不好的解释。 有些孩子天生气质偏向敏感,容易有负面情绪,看起来就会有点悲观;有些孩子则受到后天影响,通常来自于过去的负向经验,像是父母的教养方式或生活上接触一些人、事、物的经验,都会导致孩子在看待事物或评断自我的能力时,朝向负面的方向解释。然而, 最主要关键是父母对孩子的说话方式,若父母经常以抱怨的口吻说出「你真糟糕,怎么一直做不好」、「你都几岁了,这个东西也不会」、「这么简单也会做错,你真笨」等责备话语,不断提醒孩子注意自己不好的地方,等到下次面对同一件事情的时候,孩子就会自然的想到「我一定做不好」、「我绝对不行」, 但孩子真的没有能力完成吗?其实不尽然,只是他已经习惯性认为自己达不到他人的要求。因此, 当孩子身处于唠叨、抱怨、批评、指责、谩骂的环境下,等同是引导孩子接收这些负面的讯息,让他只注意自己不好的部分,无形之中就会带出悲观的个性。

延伸阅读:正向教养10原则,建立与孩子一辈子的尊重与信任

检视孩子是否太悲观?

一般而言,悲观是一种想法与念头,如何觉察孩子是否真的悲观?父母可以从说话、行为举止与情绪反应来检视。

总说「不行」、「不会」

悲观的孩子可能会常说:「爸爸、妈妈一定不爱我」、「这个积木一定会倒」、「他们一定很讨厌我」、「别人绝对不会跟我玩」、「我的糖果别人一定不爱吃」等非常负面的言语,并且经常挂在嘴边,似乎都在自我否定、总觉得后果一定很糟糕,甚至用差劲形容自己。若平时与其他孩子玩游戏、互动时,也只会说「我们一定会输」、「我没办法」、「我不会玩」,群体就容易被感染到负面的气氛。事实上,通常孩子不太喜欢这种消极的氛围,于是就不愿接近悲观的孩子。

行为表现退缩

有些想法悲观的孩子,由于对自己的能力与信任度不够,在行为上就会出现退缩、抗拒,例如:「我不想去学校」、「我不想参与」、「我不想玩」,拿出新玩具给他自己组装,也不愿意碰触,认为一定会弄倒、一定做不好,因此,在学习上便产生拒绝、畏缩的反应,害怕受到挫折而逃避。

这种退缩行为不单纯只是在玩游戏或做事情的学习行为,还会展现于人际互动,像是叫孩子主动找其他孩子玩,他却站在原地,不敢踏出一步,觉得别人一定不想和他玩,也不会借他玩具。

负面情绪强烈

基本上,想法会影响情绪,连带关系到处理事情的行动。悲观会引发一些负面情绪,在遭遇挫折时,孩子可能会出现生气、懊恼、焦虑的情绪;或者处于新环境时,孩子容易感觉害怕,甚至面对事情会有无力感、痛苦等。也就是说,当孩子想法悲观,很容易将情绪带往负面的方向,当心情开始有所波动,就会影响到接下来要做的事情,例如:学习新事物时,负面情绪会导致学习品质不佳。

悲观的孩子比较少笑,情绪也相对低落,尤其是3岁前的幼儿,还不太会表达,一遇到挫折就只会生气,容易出现大哭、尖叫,甚至情绪反应强烈到打人或打自己,让人觉得过度。除此,孩子大多不太喜欢亲近脸色哀怨、瘪嘴等不开心或说话有气无力、一直哭闹的同伴,当许多孩子不愿接近、拒绝互动等情形发生,对悲观的孩子来说,挫折感会更重,直接影响到人际关系。

终止孩子负面思考

孩子的个性表现除了与天生气质有关之外,父母给予的生长环境及往后教育环境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尤其是年幼时的家庭环境,更具有重大的影响力。如果让孩子一直处于否定自己、没自信的悲观状态中,爸妈却未及时发现,可能会种下日后罹患忧郁症的因子,并不利于身心发展。到底该如何帮助孩子走出悲观的世界?以下是王意中所长提出5个建议供父母做参考。

1 给予具体回馈

孩子喜欢注视大人的行为并模仿,爸妈不妨让孩子帮忙做家务事,或者自己穿脱衣服,尽量不要阻挠孩子自行探索与尝试。当孩子独自完成某件事后,一定会希望父母看见,爸妈应给予鼓励做为正向回馈,但许多家长在肯定孩子时,经常只会一味的说:「你好棒」、「你好聪明」这种空泛的赞美,这些话听在孩子的耳里,能感觉并非真心的赞赏,而是在敷衍他,有时候甚至会令他感到挫折,但爸妈一直说很棒,让孩子心里认为是否完成不了就不聪明、不棒了呢?

建议父母给予孩子回馈时,尽可能越具体越好,能将孩子表现的过程清楚说出来,或者将孩子的作品及摆放积木的过程拍摄下来,事后再一边陪着孩子观看、一边告诉他:「你看,这些都是你自己一个人完成,你也笑得很开心啊!」同时给他视觉与听觉的回馈,孩子就会慢慢的重拾信心,认为自己也是有能力的。

2 正向表达

有些家长本身爱抱怨,对孩子的教养多着眼于指责错误,像是抱怨孩子总是学不会、教不乖等,在日常生活中也习惯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表现出无奈和沮丧,一直灌输孩子负面的想法,渐渐的,孩子亦会用悲观的思考模式看待任何事物,因此,父母在面对压力的回应与解决问题的方式,都应该成为孩子的良好示范,注意自己的用词,以适当的情绪表达对事物的看法。

若孩子经常出现悲观态度,爸妈就应该以肯定的传达方式,适时引导孩子看见事情好的一面,自然就会保持正面的态度,例如:「你看,这个积木好稳固喔,你做得真好!」除此,家长应多观察孩子,不要随便干预,否则可能会打乱孩子自己解决事情的方法,建议采取陪伴或带着孩子再做一次的方式,若孩子真的遇到困难无法自己解决,亦可以透过步骤式或阶段性来协助他完成。

3 倾听孩子的情绪

许多父母一听到孩子说出负面的话语时,都会立即纠正,但对于正面的表现,反而容易忽略,无形中会强化孩子悲观的语言行为,故父母应该更重视孩子的正向情绪,并且肯定他。此外,也要多观察孩子的情绪,若出现大哭大闹的情形,应认真倾听真正想表达的事情,进而了解其情绪,引导他思考并协助解决问题。

4 制造有伴的环境

通常幼儿都需要一些实际成功的经验值,对同样的事情才不易产生畏怯,人际关系也不例外。若发现孩子有拒绝接近人群的情况,父母应该主动替孩子找玩伴,制造一些互动的机会,让他有正向的经验,但不能只是告诉他「大家都对你很好啊」、「他们都很喜欢你」等空泛词语,孩子需要的是实际感受与其他孩子玩乐的时光,父母可以录下孩子参与别人玩游戏的过程,结束之后,更要引导孩子说:「你看,人家是不是都和你玩?你笑得好开心!」、「你给他的东西,他都有收,他也有和你分享他的玩具,对不对?」借由实际的活动向孩子做一些回应,逐渐改变他对自己的悲观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