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弟嫉妒哥哥生活条件好,给父母盖房不愿出钱,应该如何解决?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1-03-02
赡养父母是所有子女的义务,不管子女之间有什么样的生活差异,都应该为父母出一份力。弟弟如果生活不好,可以少出,但是不应该因为嫉妒哥哥的生活而拒绝。
第2个回答  2021-03-02
我觉得既然弟弟不愿意出钱,那哥哥给父母出钱,帮他们弄好房子,日后这套房子和弟弟也没有任何的关系。
第3个回答  2021-03-02
我觉得这件事情就一家人坐在一起好好的商量清楚就行了,把这个道理讲清楚,我觉得大家应该还是会明白的。
第4个回答  2021-03-02

老张有两个儿子。其中,老大经济条件好,对老人也更为孝敬。两个孩子成家之后,都分出去住。

老张和老伴儿一直住在自己老宅子里。很多生活设施已经比较陈旧。随着父母年纪越来越大,生活上存在诸多不便。

老大寻思,父母多半辈子都没享什么福,这么大年纪了,应该让老人住得更舒服一些。现在当儿子的有条件了,于是寻思给爸妈在县城买一套好点的房子。

关于买房的事儿,老大先跟弟弟商量了一下。这么多年以来,关于父母的照顾问题,都是老大一直在操持,弟弟正好也懒得多想。老大提出来这个想法之后,弟弟满口赞同。但是一提到钱的事儿上,老二开始含混了:

“哥,你看,我条件比你差多了,不是不想出钱,确实手头紧张。

咱哥俩也别分那么清楚,你要是宽裕,你就出了。平时照顾爸妈,我多出力。咱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对于这个弟弟,老大有时候是又疼又气。自己这个当大哥的,从小护着弟弟,有什么事自己都挡在前面。但气在弟弟就像个扶不起的阿斗,你越帮他往前使劲,他越往后出溜。这么多年下来,遇到动嘴的时候,表现得慷慨激昂;一到要动真格了就开始拖后腿。包括嘴上说的“出力”,这么多年下来,父母提出来的要求,还算完成得比较好;很少主动,除了偶尔回去蹭蹭饭。

弟弟的反应,在老大意料之中。

老大没多说什么。自己的初心,是为了孝敬爸妈。至于其他的因素,都是次要的。

老大跟父母说起这个想法的时候,老张和老伴连连摆手:

“老大,心意爸妈都知道。我们在这早习惯了,别折腾了。”

老大非常理解父母的意思。老人嫌麻烦、怕花钱,更不想让孩子们“破费”:爹娘这一辈子,疼孩子,自己却省吃俭用惯了。

为这件事儿,老大琢磨了一段时间。后来“连哄带骗”说服了父母:

“爸妈,你们说的都在理,住这么多年,别换地方了。

这么着,你们先到我这里住段时间,给我帮帮忙、做做饭什么的,我抽空把老宅子简单收拾一下,花不了几个钱。收拾完了再把你们送回去。”

【老人心疼的“发火”】

老张和老伴儿回到老宅子的时候,有点不认识了。

老大做事有板有眼,把翻盖手续全走完不说,“简单收拾”得跟个新房似的,全是考虑怎么让老人生活起居更方便重新设计的。

老张问道:

“这得花多少钱啊?”

老大笑呵呵说:

“没花多少钱,比买房便宜多了,你们甭担心。来来来,我告诉你们这东西怎么使……”

再没概念,老张也知道弄一套像样的房子、置办新东西,钱少花不了。

老张心疼的发起火来:

“我说要弄就简单弄一下,非花这么多钱。让我和你妈怎么住得安心?再说了,这都什么东西,我们都不会使,不是浪费么。”

老伴儿把话接过来了:

“你瞧你这话说的。

老大这不是好心么?从哪儿找这么个好儿子去?你就知足吧,别一天到晚总盯着省钱的事儿。”

老张哪儿是心疼钱?只是心疼儿子,不想让儿子为老人花那么多钱。

老大完全明白,没再多说什么,继续拉着二老介绍自己的“杰作”。

他能感受到父母内心的喜悦。只要能让老人高兴,至于花不花钱、挨不挨说,都是次要的。

【我分爸妈的财产,不是分你的】

住进去之后,老张才真正体会到:确实不一样。住着舒服,心里更舒服——来自于对儿子这份孝心的感动。

就这样,老张和爱人在晚年的时候,住上了想都不敢想的新居。

……

多年之后,老张和爱人先后百年。想想在他们晚年的时候,让他们过上一段舒服的日子,老大心里稍微平和些许。

处理完老人后事,老大把弟弟叫过来,说起处理房子的事情。弟弟嘴上的功夫又冒了出来:

“哥,你做主,我听你的就是了。”

老大太了解这个弟弟的性格和心思了。

“要是听我的,我就把爸妈这个房子都确到我名下。

这个房子,是我出钱给爸妈盖的,里面的家当,也都是我置办的。我觉得,这么办应该是合适的吧?”

弟弟一听,心里咯噔了一下。

从小到大,哥哥从来没有跟他争过什么,一直都是让、一直都是给。本来以为这次哥哥还是这种做事风格,谁知大哥的话风变了。

弟弟不知道该说什么,也不知道是不敢、还是不甘。

看着弟弟的表情,老大似有深意地说了一句:

“没事,不着急。你问我,我就是这个态度,你先琢磨琢磨,定了想法,咱兄弟俩再沟通。”

过了两天,弟弟一直没回信。老大主动找了过来:

“怎么样,有想法了么?”

弟弟闷声不语。老大很明白弟弟的想法。

“你不说,我说吧。

不同意哥的意见,又不好意思说,对不?”

大哥已经点破了,弟弟心里似乎下了决定:

“对。我觉得,爸妈留下来的房子,一人一半。当时咱们说的很清楚,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都是孝敬爸妈,钱你可以算,我出力就不算了么?凭什么?”

老大一听火了:

“凭什么?那我问问你,你出力了,我出力没有?我花的钱,凭什么分你一半儿?”

弟弟脾气也上来了:

“我分的是爸妈的房子,不是你的!”

兄弟俩一下子僵住。沉寂了一会儿,老大开口道:

“这么跟你说吧,哥说全要,既合理,又不合理。

合理,我之前跟你说过,这套房子是我出钱办的,你一分钱没出,这是从钱上说事,出力上,你应该很清楚,不用我多说什么。不合理,是因为你能分。

我告诉你为什么。

当时给爸妈盖房的时候,这钱,就是敞敞亮亮的花出去,买回来爸妈住得舒服。我从来没想过其他的事情。要是真做点小动作、有点小心思,估计今天咱哥俩得好好掰扯掰扯了。

为什么说你能分?爸妈就咱俩儿子,现在就剩下咱们俩亲人了。这房子是爸妈的,留下来,咱们兄弟俩得是一人一半。

知道当时哥为什么不做些小动作么?一个原因是目的。我的目的特别清楚,就一个,就是为了爸妈。另外一个,你对爸妈不错,不管钱谁出的,我不想让爸妈看着他们俩孩子闹别扭。”

弟弟抬头看了一眼老大,眼神中,透露着些许喜悦,却还有更复杂的东西在里面。

这一切,老大全看在眼里。他理解弟弟的“复杂”到底是什么。

“你说听哥的,哥把决定告诉你。哥看重的,是兄弟情分。”

【结语】

现实中,恐怕父母出钱为子女买房的情况更为常见。毕竟,一套房子价值不菲,很多年轻人并非有足够的、独立的经济实力,有时候不得不求助父母的资助。

但是,孝顺子女“资助”父母的情况也并不鲜见,不管是全资、还是部分出资。例如,很多在农村的,子女出钱翻盖老人的房子;有些城镇子女给父母买房、登记父母名字,等等。

因为涉及到实际出资人和房屋产权人不一致的情况,所以,可能就会产生一些争执。

拿上面这个事情来讲,本来是老大自己出钱孝敬父母的,最终来讲,反而相当于资助了弟弟。

从常理上来讲,兄弟姐妹有手有脚、有独立生活能力、有各自家庭,相互之间并没有扶养义务。虽说有兄弟亲情,但是自己出的钱被分走,多多少少从心理上都不太容易接受。这可能也是老大一开始提出自己决定的一个比较重要的考虑,不管是否有试探性。

但是,最终来讲,老大做出了选择:无非就是选择分钱、还是护情。

这个事情中,涉及到两个点,先介绍一下:

1.从分产的角度,房子一人一半。

老张和老伴过世之后,只有两个儿子作为法定继承人,这两个儿子,具有均等继承权。

虽然房子是老大出钱盖的,但是,钱与房子,要分开来看待,我们稍后再探讨。

涉及到法定继承,除非触及到不能继承的条件(可参照《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五条,其中还增加了“宽恕”制度),否则,继承人具有均等的法定继承权。

老大对父母的付出,相对老二可能多一些。但是,这个“多少”,衡量不了,只能“适当”考虑。所以,老大可以以此为由主张多分,但是没有量化标准。当然,最终老大放弃了这种主张,愿与弟弟平分。

2.老大提及的“小动作”,指的是什么?

这就涉及到钱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老大为父母出资建房,会视同为赠与,就如同很多父母出资给孩子买房、登记孩子名字一样。

但是,还有另外一种方式:借款。如果老大稍微耍点小心思,例如把出钱记录全都保留好、同时找个机会让父母承认这笔钱是“借款”,那么,出的这些钱就成了父母生前的债务。

当兄弟俩就房产分配产生争议的时候,老大完全可以要求继承人同时承担债务,让弟弟还一半钱给自己(以弟弟继承的遗产份额为上限)。

所以,如果从“经济”角度,实际上哥哥吃亏了,只不过,他做出了另外一种选择。

关于子女出资为父母买(盖)房、房产在父母名下,不讨论孝敬维度,仅从保护“出资人经济利益”角度,给出四种做法,供参考。其中,适用的家庭结构,多指的是多子女家庭。

    登记子女名字。个人认为,房产登记上出资人名字是合理的。这里不用拿什么孝敬来作为不应该加名的理由——除非,要么子女都平均出资;要么商量好,你出钱,我出力,彼此不交叉。否则,在子女之间,是不公平的。向子女借款。很多情况下,可能子女的名字加不上,例如没有同集体户口、没有加名(购买)资格,等等。这时候,其实父母与出资子女之间确定一种“借贷”关系,是比较合适的。签订借条、做好出资记录——这种做法,同样适用于父母出钱给子女买房。要不要偿还是另外一回事,一旦涉及到经济利益的问题,起码从钱上,对出资子女有个保护。老人的做法:用遗嘱指定好继承人。这个做法,依赖于老人的态度和认知。为保护好为自己出钱买房子女的经济利益,可以将自己名下房产中的部分份额,通过遗嘱的方式,指定给子女继承。如此做法,对得起子女的孝心。依靠人。这是最后一个选择,或许也是最有风险的一个选择。当以上三种做法均无法实现的情况下,最后只能看个人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