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发展的规律是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0
问题一:道德发展的规律是什么 曲折上升
道德发展变化与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的内在联系,以及由此决定的道德自身的矛盾运动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伦理学所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历史唯心主义者或是认为道德是永恒的,根本不存在什么发展变化的问题,或是认为道德是纯主观的东西,是人的情感的产物,而人的思想情感变化多端,因而道德变化无规律可言。黑格尔虽然探讨了道德进步的必然性,提出了一些合理的思想,但是他讲的道德进步实质上是绝对观念的发展变化。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客观需要,起源于人类最初的生产活动。道德在本质上是由人们的经济关系、生产方式所决定的,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反映和服务于社会存在的。而人类社会是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变化的,经济关系、生产方式都是按照客观规律发展变化的。因而,道德也必然是有规律地发展变化的。它从多角度、多侧面揭示了道德发展的规律。

问题二:简述道德发展的规律是什么? 万物都有衍生物,简称:衍然。
道德的衍然规律可以搜索:衍然看看

问题三:道德的发展规律? 首先,道德的进步往往
既包含着进步的因素和方面,又包含着退步的因素和方
面。由原始社会发展为奴隶社会,人类在道德生活方面有
着不小的进步。许多野蛮现象,如民族之间的血族复仇、
食人风气、血缘群婚等,到了奴隶社会之后都不存在了。
但是与此同时,人的私有观念产生了,残酷的剥削、压迫
产生了,“最卑下的利益――庸俗的贪欲、粗暴的情欲、卑
下的物欲、对公共财产的自私自利的掠夺”出现了“最卑
鄙的手段――偷窃、暴力、欺诈、背信”也产生了。与起原
始社会的纯朴的道德相比,这是极大的退步。而且这种现
象一直存在了几千年,直到现在还束缚着人的头脑。其
次,阶级社会的几个剥削阶级的道德都经历了一个由进
步到落后的过程。当剥削阶级处于革命时期时,它作为先
进的生产方式的代表,其道德观念、道德理想具有进步的
意义。同时,统治阶级与其他非统治阶级在这一时期也有
着较多的共同利益。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某一统治阶级所
代表的生产关系走向落后的时候,其道德也将随着它所
依赖的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的落后而变得落后,成为整个
社会进步的障碍。随着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新的道德逐
渐取代旧的道德,旧的道德终将被人民普遍抛弃。再次,
历史上劳动人民道德的进步也充满着矛盾。由于受剥削
阶级的剥削与压迫,他们有自己本阶级的特有的道德观
念与道德理想。但是他们又受统治阶级的奴役,又会接受
统治阶级的道德观念。有些人还会因为生活条件与劳动
条件的恶劣沾染一些恶习。只有当他们在与敌对阶级斗
争的过程中,真正认识了自己的地位和利益的时候,劳动
人民的道德才能得到发展。恩格斯曾指出:“在伪善地掩
饰着工人的奴隶地位的宗法关系下,工人不能不仍然是
一个精神上已经死亡的、完全不了解自己利益的十足的
庸人。只有当他和自己的雇主疏远了的时候,当他明显地
看出了雇主仅仅是由于私人利益、仅仅由于追求利润才
和他发生联系的时候,当那种连最小的考验也经不起的
虚伪的善意完全消失了的时候,也只有在这个时候,工人
才开始认清自己的地位和利益,开始独立地发展起来,只
是在这个时候,他才不再在思想上、感情上和要求上象奴
隶一样地跟着资产阶级走”

问题四:简述个人道德发展阶段 科尔伯格
道德发展分成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又分为两个阶段:
层次1 前惯例期(Pre-Conventional)
并没有道德观念,凡事只会着重个人利益和只为满足自己而行事。
阶段1 避罚服从取向(Obedience and punishment orientation)
只单纯地为免被惩罚而服于规范,不会考虑其他事情。
阶段2 相对功利取向(Self-interest orientation)
视会被人赞赏的行为作规范,为得到因赞赏而取得的利益而遵守规范。
层次2 惯例期(Conventional)
道德观念是以他人的标准作判断,以此作为发展自我道德观念的方向,因为这个层次的儿童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
阶段3 寻求认可取向(Interpersonal accord and conformity)
为了取得成人的好感,而遵从成人定立的“好孩子”标准的规范( The good boy/good girl attitude)。同时亦认为满足大众期望的行为便是好的行为,因此会有较强的从众表现。
阶段4 遵守法规取向(Authority and social-order maintaining orientation)
认为法律至高无尚的权威,并服从大众所定下的各种规律作为道德规范。
层次3 后惯例期(Post-Conventional)
道德观念已超越一般人及社会规范,对自我有所要求。
阶段5 社会法制取向(Social contract orientation)
相信法律是为了维护社会和大众的共同最大利益而制定的,一切会以大众的利益,但仍有不足之处,所以有些时候应为了大众的利益而作出违法。
阶段6 普遍伦理取向(Universal ethical principles)
凭自我心行事。
尽管法律有所限制,不过若因此而无法实践自己的道德观念,纵使犯法也在所不惜,因为那些法律是有违其建立的原意。
处于这个阶段的人,会认为他所做的全为了全世界人类的福祉着想。
皮亚杰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出生~3岁)。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7岁)。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7~12岁)第四阶段:公正阶段(11~12岁以后)。
皮亚杰根据儿童对规则的理解和使用,对过失和说谎的认识和对公正的认识的考察和研究,把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有序的阶段: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出生~3岁)。
皮亚杰认为这一年龄时期的儿童正处于前运算思维时期,他们对问题的考虑都还是自我中心的。他们不顾规则,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招待规则。他们的行动易冲动,感情泛化,行为直接受行动的结果所支配,道德认知不守恒。例如,同样的行动规则,若是出自父母就愿意遵守,若是出自同伴就不遵守。他们并不真正理解规则的含义,分不清公正、义务和服从。他们的行为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7岁)。
这是比较低级的道德思维阶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单方面地尊重权威,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也就是说,他律的道德感在一些情感反应和作为道德判断所特有的某些显著的结构中表现出来。其基本特征是:一是绝对遵从父母、权威者或年龄较大的人。儿童认为服从权威就是“好”,不听话就是“坏”。二是对规则本身的尊重和顺从,即把人们规定的规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皮亚杰将这一结构称为道德的实在论。
第二,从行为的物质后果来判断一种行为的好坏,而不是根据主观......>>

问题五:人类道德发展经历了那些阶段 人类道德的发展是一个曲折上升的历史过程。道德发展的规律是
A.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
B.人类道德的发展在一定时期可能有某种停滞或倒退现象
C.道德发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前进的,是沿着曲折的道路向前发展的
D.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不一致

问题六:哪一项是品德发展变化的最重要的规律 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表现在哪些方面?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人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而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是稳定的道德行为需要与为满足这种需要而掌握的稳定行为方式的统一体。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个人之间关系行为规范的总和。品德与道德是密切联系的,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区别上看,首先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其产生、发展、变化服从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规律,不以别人的存在或个别人是否具有社会道德为转移,品德虽然也是社会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及家庭、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但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除了受社会条件制约之外,还要受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因此品德将随着个体的产生、成长、死亡而发生、发展以至消亡。其次,道德反应整个社会生活的要求,它的内容全面而又完整,而品德的内容只占其中一个部分。再次,道德是伦理学、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对象。从联系上看,首先,个人品德与社会道德都受社会发展的制约,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其次,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同时,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品德是在社会道德的影响下形成发展的,离开了道德就没有品德而言。再次,社会道德又是通过个人的品德而存在的,社会道德必然要表现为个人的品德,诸多个人的品德就构成着影响社会道德的面貌或风气。二、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各组成成分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品德是由多种心理成分共同构成的一个复杂整体。其中的共同成分基本上可以归纳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道德认识是指对于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及其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憎、喜恶等情感体验。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之下所采取的各种行动。它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是道德认识和其他心理成分的外部标志和具体表现。道德认识是品德的基础,它对道德行为具有定向的意义,是行为的调节机构。同时,道德认识也是道德情感产生的依据,对同一事物或行为,人们的认识不同,就会产生各自不同的情感。道德情感是个人道德行为的内部驱动力之一,当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成为经常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时,就成为道德动机,有了道德动机才能导致道德行为的产生。人们在具有了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条件下,是否会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往往取决于道德意志。

问题七: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学生发展的规律: 1,顺序性和阶段性 要求教育工作:循序渐进,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同时,要求考虑各 阶段教育的衔接. 2,稳定性和可变性 要求教育工作:在一定时期内,教育内容,方法等要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要根据时代特征,地域特点, 文化特点,不断革新教学内容,方法,以适应社会和人的发展. 3,不均衡性 要求教育工作:教师要把握其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教育措施,使其获得最佳发展. 4,个别差异性 要求教育工作:深入了解每个个体的身心发展状况和水平,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5,整体性 要求教育工作: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性,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注意做到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意 识与潜意识,科学与艺术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