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皆安,生态为上,我为所有生灵唱一曲生命之歌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27
因为是季节性沟渠,又断流了。那些在渠底挣扎着逃生的水生物,可能怎么也没有预料到命运的多舛。这些当年诞生的鱼苗,它们从上游随着流水降生在这条渠沟里,也许它们并没有过远行的打算,它们将这里当着自己的家,并逐渐长大。

我看见,两厘米左右的小鱼,他们在渠底仅剩的一点浅水中摇头摆尾地挣扎,试图寻找到一个相对深一点的低洼来苟延残喘,或者在游动中获得生存的机会,这是求生的本能。渠底还有一尾细如缝衣针的蚂蟥,注意到它的时候,它柔软的躯体在扭曲着前行。我一直对于蚂蟥怀有一种敬畏。在我的老家,蚂蟥是生命力极强的水生物,同样也是令农人谈蟥色变的水生物,特别是在稻田里劳作,农人都喜欢光着脚挽起裤腿.稍不注意,它们就会钻进人的腿中,吸食血液。人们感到疼痛的时候,它们就只露出一个尾部在外面。

当然,对付这样的软体动物,人们在长期的劳动中也积累了一些快速有效的防治办法,当发现蚂蟥钻进了腿中,人们就用火柴,最好是烟头,在蚂蟥露出的尾部一烤,它们就会瞬间从人体中退出来。虽然人们对它十分讨厌,但人们又不得不佩服蚂蟥顽强的生命力。父辈告诉我,即使将蚂蟥放在太阳下晒干,碾成粉末,遇水后,它们还会复活。这是农人的经验。而对于书面语的表述,蚂蝗又名蛭,是一种吸血环体动物,它的顽强生命力是因为它属于无性繁殖,因此,它的身体任何一部位都可以生长成一根完整的个体。蚂蝗有三类,即旱蚂蝗、水蚂蝗、寄生蚂蝗三种。

因为自始至终都对蚂蝗敬而远之,所以有对蚂蝗顽强的生命力有过任何形式的实验,对于碾成粉的蚂蝗是不是真能复活没有发言权,但我相信,这一尾搁浅的蚂蝗面对这一场突如其来的厄运,显然要比鱼苗成活的概率大得多,也许随着下一场水的到来,它会出现在下游的某个水湾处。而那一尾鱼,它很快就会被天空的一只雀鸟发现,并在其腹中转化为飞翔的能量,这是最好的结局。

曾几何时,我们赖以生存的城市开始缺水,那些经过改造的渠沟规整漂亮,但因为缺水变得干瘪,布满皱纹的渠沟就像落满尘土的脸面,脸面上缀着无奈和病态。记忆中,相去不远的三十年前是水量充沛的。那时候的小城渠沟绕城,四周都是湿地,一铁锨挖下去,就能呈现一个冒水的水坑,湿地的芦苇荡中鱼儿游弋,随便一根树枝、缝衣线和弯成钩的大头针做成鱼竿就能钓鱼。穿城而过的渠水,就像一条条自然形成的支脉,支脉两边的细胞就是依渠而居的居民。居民脑海中还没有自来水的概念,他们爱护自己的生存环境,自觉地不在自己居住地乱搭乱建污染渠水的排泄设施,沿渠的居民利用渠水进行洗菜,洗衣服、拖地等生活日用。

现在想来,那是多么不可思议的用水方式,人们当年为什么会那么相信从上游流淌来的渠水可以直接用来饮用?而现在,那些自然形成的沟渠已了无痕迹,经过人工改造的主渠道,要不就是季节性的人为引水,要不就是常年干涸。而人们对于少量的主渠道流淌的渠水,即使渠水清澈,也会持有怀疑的态度,会怀疑在它的上游是不是会有一座依渠而建的排污口,上游居民会不会往渠里倒入脏东西。时不时从渠里飘过的塑料袋或者其他生活垃圾,更是提升了人们对于渠水使用的警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