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听话,多少父母只会威胁恐吓孩子?这不是“管”,而是操控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29

近年来有一句话特别流行,叫作“我从小被吓大的”,常用作年轻人的自我解嘲。细想起来此言不虚,身边很多人的成长过程,都难免伴随着家长各种吓唬和威胁。

虽然我们知道,家长之所以这样做,只不过是为了让孩子听话而已,以便及时纠正孩子的不当行为,可以说绝无半点恶意,然而心理学研究却证明, 这种以爱之名的操控,实际上对幼年孩子心理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远远超出成年人的预料,甚至将持续影响他们一生。

我们周围存在着形形色色的人,每个人性格各不相同,有的人乐观开朗,广交朋友,有的人沉默孤僻,形单影只,有的人婚姻美满,幸福一生,有的人深陷感情的纠葛,无法自拔。

对于人们的个性差异,传统看法普遍认为人的性格是天生形成的,然而现代心理学研究却表明,人的性格,包括与他人互动的模式,绝大部分决定于父母后天的养育方式,和随之形成的依恋关系模式。

依恋是指个体在生活中与重要他人之间,通过亲密互动而形成的紧密的 情感 联系 。作为形影不离的看护者,父母自然成为孩子生命中最早的依恋对象, 因此儿童时期与父母互动的方式,也就深刻影响着孩子成年之后的依恋关系模式。

国外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通过观察一些幼儿与父母的互动表现,再追踪他们成年后的人际关系,得出重要结论:幼年时期与父母形成安全型依恋的人,成年后更能合理表达自身情绪,更好地理解他人,容易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

而幼年时期与养育者形成不安全依恋的人,成年后将在人际交往及亲密关系中缺乏安全感,进而产生更多担忧与困扰,难以全身心投入与他人的关系中,甚至一部分人会因此选择拒绝婚姻。 那么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依恋是如何产生的呢?怎样才能形成安全依恋关系呢?

大约从半岁开始,幼儿便进入了依恋模式形成的敏感时期,如果此时父母能够充分回应孩子各方面的生理需求,接纳和安抚其情绪,就能使孩子获得足以受益一生的安全感,进而发展出安全依恋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个体的依恋关系模式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并没有确切的终点。当孩子渐渐长大,思维和心智趋于完善,在充满挑战的 探索 世界过程中,他们更需要父母始终如一的 情感 支持,也就是说,孩子需要形成这样一种信念:无论发生什么,父母总会在身后支持我,而绝不会抛弃我。

只有如此,孩子的内心安定了,才能有足够的心理能量去感知和参与外部世界,从中锻炼应对各种问题的能力,发扬自己的潜能,丰富自己的经历。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 育儿 知识的欠缺,很多家长无意的语言暴力,却在破坏着孩子的安全感,使之陷入焦虑的阴霾中,形成与父母间的不安全依恋。

好动贪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让父母头疼的一大问题,尤其在公共场合,到处乱跑东躲西藏的孩子,不仅让家长丢脸,还带来不小的安全隐患。这时如果实在想不出其他驯服孩子的招数,很多家长只能动用杀手锏,凭借自己成年人见识上的权威优势,以欺骗威胁的方式来使孩子听话。

不久前,我又在商场中见到这样的场景: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大概觉得排队太无聊,钻进货架和妈妈玩起了捉迷藏,起初妈妈只是反复命令说不要乱跑,但小男孩此时正沉浸于自己的 游戏 之中,根本不予理会。

众目睽睽之下,妈妈愈发感到尴尬丢人,就大声喊话: “现在我数到三,你再不过来好好站着,我就走了不要你了,你永远待在这里吧! ”没想到这招果然管用,只见小男孩听了这话,马上像一只驯服的绵羊,乖乖地站到妈妈身旁,眼神间充满畏惧。

比起类似“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之类的威胁,还有一种威胁似乎更具有杀伤力。我小时候有一个朋友小帆被管得很严,出门和伙伴玩必须先征得父母同意,还只允许在小区范围内活动。

有一天经不住小伙伴们鼓动,小帆跟着我们来到小区外的街边溜达,正巧让下班回家的父亲抓了个正着,父亲不由分说地当众严厉批评了他,还说了一句让他现在回想起还胆战心惊的话: “以后你再不听话乱跑,就让坏人把你拐走,我也不会管你了!”

父母的言语威胁,使小帆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如果不听话,自己就会被抛弃,落入坏人的魔掌。作为一同长大的伙伴,我很了解小帆的痛苦,后来由于多年来累积的心理负担,他在上高二时患上焦虑症,伴有严重的社交恐惧。

虽然小帆父母的做法或许有些极端,但我通过与周围人沟通发现,很多人小时候都曾遭遇过同样的威胁,被本应该给与安全感的父母,借助保护之名而冷冷地伤害。

作为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小帆的惨痛经历,让我真切体会到用吓唬和威胁管教孩子的错误之处,每当听到有父母对子女说出“你再不听话,就不要你了”的时候,我总会忍不住想上前劝说制止,可是回应我的,却是家长疑惑的眼神,“我家孩子跟他好好说根本不听,只有吓唬才管用,除了这样还能怎么办?”

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效果最好的方式是给与奖赏,其次是适当惩罚,最不可取的是身体或语言暴力,而通过威胁收回爱的方式虽然在短期内可能有效,但很容易毁掉孩子的安全感 。因此要改变孩子,家长不妨试试下面几个有效方法:

1、制定清晰的奖赏规则,兑现奖励要说到做到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天生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每个人都希望变得更好。如果家长给与适当的奖赏,就更能激发孩子自我完善的动力,可是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很多家长奖励孩子往往看心情,甚至言而无信,这样反而使孩子丧失兴趣。

要想达到最好效果,制定一套清晰明确的规则必不可少。 比如孩子作业潦草,家长可以与孩子约定,如果从明天开始,能认真整洁完成作业的话,每次奖励20分钟使用电子产品的权利,时间可以累积,并且允许孩子自由兑换。

除了物质方面的奖励, 情感 奖励起到同样的作用,当孩子在某件事上有了出色表现,父母一个饱满的微笑,一句真诚的赞扬,就能带来无穷的动力。

2、控制孩子的享乐活动,保证惩罚效果

与奖励相对,惩罚也是改变不良行为的有效方法,但家长可以使用的惩罚措施只限于剥夺孩子的享乐活动,绝不包括体罚和语言攻击,并且要在理性的基础上,在一定限度内进行。

就像前面那个在商场内捉迷藏的男孩,妈妈正确的做法,是先平息自己的怒火,再心平气和地告诉孩子不听话的惩罚后果,比如两天内不许看电视,并且说到做到。

值得注意的是,日常生活中家长首先要适当控制孩子的享乐活动,对每天看电视玩手机的时间都严格限制,只有这样在进行惩罚时,孩子才会感受到压力,而无法轻易用其他享乐方法代替。

3、就事论事避免长篇大论,用简洁语言真诚沟通

虽然奖励和惩罚作为具体可行的手段,能够有效规范孩子的行为,可是要想让孩子发自内心接受家长的建议,懂得如何科学沟通至关重要。

通常情况下,之所以孩子不听话,并不是他们故意表现出对抗,而是家长习惯用情绪化的语言,或者喜欢长篇大论,恨不得一口气指出所有缺点,使孩子应接不暇,无法准确理解家长的意思。

所以如果希望孩子真能有所改变,就应该抓住一个点反复提醒,而对于其他缺点暂且忽视,要真诚地帮孩子分析前因后果,让他发自内心理解自己行为的不当之处,减少他的抵触情绪。

比如孩子爱说脏话,家长们可以先互相商量好,约定在一个月时间内只针对孩子说脏话这件事反复提醒,而对诸如吃饭不专心之类就先视而不见,并且每次提醒时语言要简洁,客观而不带指责地告诉孩子:“爱说脏话会被别人认为缺乏教养,是不讨人喜欢的行为,妈妈希望你能慢慢注意改掉这个坏习惯。”

总之,孩子的心灵相比于成人,是敏感而脆弱的,同时也是天真而渴望进步的, 育儿 先育己,让我们从现在做起,摒弃威胁和吓唬,改掉无意的语言暴力,用真诚的沟通和科学的管教,给孩子真正的爱的教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