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叫“妈妈”和“妈”存在啥区别?隐藏着四大心理变化,要留心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1
世界上有无数种语言,每个国家的语言都不一样,加上方言这数量更是数不胜数。

可是“妈妈”这个词,在全国各地的发音都是一样的。

大部分孩子小时候都是从“妈妈”开始叫起,然而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妈妈”这个词却逐渐地变成了“妈”。

孩子称呼从“妈妈”变成“妈”,隐藏4个心理变化,家长不能忽视!

从“妈妈”到“妈”,看起来只是少了一个字,叫起来更加得方便,然而事实真的有这么简单么?

这个细小的变化里其实隐藏着四个心理的变化,作为家长的我们绝对不能够忽视,因为这表明你的教育方式,应该做出改变了。

1、表明孩子已经长大了,对别人的看法开始在意

孩子小时候跟在我们后面,屁颠屁颠地叫着妈妈,这个时期的孩子,对妈妈更多的是一份依赖,一份撒娇。

无论我们是作为父母还是作为孩子都经过这个时期。

但是上了小学6年级以后,孩子有了自己的主观意识和判断能力。

为了避免叫“妈妈”而被同学们嘲笑自己是“妈宝、矫情、没长大的小鬼、幼稚”,因此将“妈妈”缩减成了“妈”。

而当自己成为一个母亲以后,体会到父母的快乐和不容易的时候。

当女儿第一次叫我一个字“妈”的时候,不得不说内心深处还真的有一丝心酸。

在她叫我妈的那一瞬间突然觉得孩子真的长大了,仿佛已经脱离我的身边,真正的走向个体了。

2、孩子渴望独立,爸妈要学会放手

虽然从“妈妈”到“妈”,只有一个字之差,但是这却暗示着孩子已经想要自己独立的心理,这个时候作为家长的我们发现这个苗头时,就应该学会放手。

叫妈妈总会给人一种还是小孩子的感觉,应该被妈妈捧在手心细心的呵护。

但是叫妈,就给人一种“我已经长大了的感觉”,有可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机会了。

这个时候的父母不用觉得遗憾和伤心,可以选择留给孩子更多的空间和时间,允许孩子决定一些自己能判断的事情,允许孩子拥有自己的小秘密。

3、学会改变自己现有的教育方式

大部分孩子小的时候,很多家长不善于沟通,更喜欢命令式的教育方式。

“去吃饭,马上去睡觉!”家长们居高临下,看着孩子们完成自己的命令,乖乖吃饭,乖乖睡觉,丝毫不觉得自己是否缺乏对孩子的尊重。

而等到孩子长大后,拥有自己主观意识和判断后,尤其是进入青春期后,这种命令式的教育方式很容易就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使其反抗造成亲子关系的恶化。

但是孩子一开始叫“妈”,一般就进入叛逆期了,这个说法也是不正确的。

孩子叫“妈”只能表明,孩子已经长大了,有了自己是非观,有自己的想法,知道要面子了,这时候的家长应该教育方式把命令转变为朋友式的 情感 教育方式,谈心要比下命令强得多。

4、亲子间存在隔阂,家长需要反思教育方式

最后一个心理变化是四个心理变化中最特殊、也是最严重的一个。

当孩子对母亲的称呼从“妈妈”变成“妈”,很有可能是孩子和母亲之间发生了不愉快,从而产生了隔阂。

因为心中有对妈妈的怨气,却不能发泄出来,所以只有通过改变称呼,叫父母时就刻意不那么亲近,故意喊“爸”或者“妈”,以此来表达自己强烈的不满。

因为他们只是把这个称呼当成了符号,没有投入更多的感情。如果出现了这个情况作为父母的你就要好好地好好地反思自己了,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孩子远离自己。

总结:

“妈妈”和“妈”,这两个称呼中间看似只相差一个字,可实际上缺少的更多是一份感情,在改变称呼的背后,其实隐藏着孩子更多的心理上的变化。

孩子生下来就是一张白纸,将来如何发展,主要看父母在这张白纸上如何画。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儿童成功的重要因素,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人格品质,必须把握好这一关键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