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天我明白了:熬过人生至暗时刻, 才是真正的成长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4

参加读书营活动前,我有很多理由让我放弃:

我年龄大了,怕跟不上!

我知识储备不足,怕听不懂!

我万一完不成作业,就前功尽弃了!


而后,你们看见了,我的认知决定了我的行为模式,作业我一定拖到最后时刻上交。


我在群里不懂就问,总怕遗漏重要的知识点。我有时也会在四组群里发发牢骚:太难了,我不知道从何下笔。


卢梭的一句话,敲醒了我的脑瓜:“ 痛苦就是你的能力和欲望不匹配 !”


我不就是这个状态吗?报名前有多大欲望,报名后就有多大失望。


其实,我只不过没认清一个事实,我不会写读书笔记,需要从头学起,什么都不会的时候才是我需要扎根的时候。


通过21的到读书陪伴,我更加明白了,掌握一门技能就要打好基本功,还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把书中理论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更需要保持耐心稳中求进,只有经受住挫折,人生才能迎来拐点,从此扶摇直上。


基本功是学会读书


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开营前的三天没有直奔主题,而是讲了三天阅读方法的课,分别是基础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


我才意识到,我以前的阅读完全是被动的,仅仅停留在表层阅读。


我也头一次听说 ,要做一个评判家,要敢于质疑作者的观点。而我以前就是照单全收。

这三节课下来,让我首先知道用思维导图做框架了,还学会通过目录,序言,推荐语等信息找逻辑主线,我对关键词也保持了敏感度,对关键句也知道圈圈点点,写下自己的感悟。


打卡打得出未来


我以前从不相信打卡,认为这些只是形式而已,并不能让一个人发生实质性改变。


直到我坚持了第十天,才发现我居然期待打卡,只不过每天雷打不动,非得拖到最后时刻,才开始动手。


我打卡的样子也暴露了我成长的心态 ,期待完美而又无法接纳不完美。

而拖延是在告诉我,我的完美主义倾向和实际能力有差距,我需要正视这一点,就如《拖延心理学》书中提到拖延的许多原因,包括心里,生理以及原生家庭的影响。我是典型完美主义适应不良型,拖延到最后,我无可奈何地把真实的自己展现出来。


我从一位老师的读书笔记摘抄的一句话:

拖延可以从导致失败的概率中将他们保护起来,他们把自己当做蚌,把一切行动可能的失败当做进入蚌壳的沙粒,把拖延当做包裹沙粒的珍珠。

我无法体验成长的喜悦带来的美好,选择通过拖延把自己包裹起来。

打卡这件事让我明白,我总要遇到挫折和困难,我如何看待打卡比打卡本身更重要。


我明白要拥有成长心态,就是相信读书能力可以通过日复一日的磨炼培养出来,写读书笔记也会从量变到质变发生转变,理想的目标可以通过以终为始,按照《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的拆解大目标为小目标,有明确的时间截止点,每天都能看见自己的做事步骤。


坚持的意义,就是持续坚持,永不打断


我一直反问自己:21天读书营活动接近尾声,那我以后要不要继续看书并写读书笔记?


《掌控习惯》这本书给了我解答:成功的最大威胁不是失败,而是倦怠。


任何习惯都不可能让你永远保持激情,如果没有读书营丰富多彩的奖励机制,没有团队的监督,我依然会坚持写作 。


正如书所说: 某个时刻,每个人在自我提升的旅程中都面临着同样的挑战:你必须与厌倦结缘。


当我萌生退意,苦不堪言,精疲力竭时,不妨给自己打气,铆足劲也要干下去。


跳出舒适区收获成长的喜悦


“舒适区”一词我头一次是在周玲老师的《认知觉醒》一书中看得到。


舒适区外的区域是舒适区的边缘地带,介于难和易的中间,刚刚好的状态,那我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会做但特别容易遗忘的”,或者“不会做,但稍微努力一下就能学会的”事情上,然后在这个区域努力。


就比如写读书笔记每天500字,不多不少,刚刚好,写完时心情舒畅,且保持动力。

在《掌控习惯》一书中的金发女孩准则指出,人们在处理其能力可及的事务时积极性最高,难易程度适中,刚刚好。


比如我现在养成了每天写作的习惯,但我需要持续跟踪,不断添砖加瓦,每日精进,这些后续的小改进和小挑战,加强了我的兴趣。


经过21天的学习,我收藏了三十几篇优秀读书笔记,金句每日摘抄还在进行中 。利用零碎时间专研他们如何恰如其分地把金句衔接在文章的段首和段尾 ,我觉察得越仔细就越有动力,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收获,当我试着把金句运用到我的文章里时,文章明显读上去有深度了。


小结:

通过21天读书营共读活动,我改变了许多,在家人面前保持了稳定的状态,对待工作也积极主动了,与人相处时,也学会倾听了,改掉了以前没有耐心的毛病,我看待事情由单一化变得多元化,能换位思考。

其实,我参加读书活动,起步阶段困难重重,让我焦虑不安,甚至一度怀疑自己,但我一路跌跌撞撞熬过来了。

正如电影《至暗时刻》经典台词:

没有最终的成功,也没有致命的失败,最可贵的是继续前进的勇气


熬过人生至暗时刻,才能真正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