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的旗主太威风,权势到底有多大,为何官员升官后最怕见旗主呢?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1-04-03

关于旗主的权势,先说个真实的历史事件。

清朝开国初期,豫郡王多铎看上了范文程的漂亮老婆,把她抢回家霸占了三个多月,期间范文程一声不吭,还装作不知道。最后这件事捅到皇太极那里了,碍于范文程的面子,皇太极让多铎把老婆还给范文程,并处罚多铎1000两银子和15个牛录。

《清实录》记载:“豫郡王多铎谋夺大学士范文程妻,事发,下诸王、贝勒、大臣鞠讯,得状。多铎罚银一千两,并夺十五牛录。肃亲王豪格坐知不发,罚银三千两。“

范文程是谁?清朝文臣之首啊,提出:“官来归,复其职;民来归,复其业”的定国之策,才使清军占领紫禁城之后人心惶惶的局面稳定下来,清朝初期的制度基本出自他之手,也相当于清朝的“开国功臣”了。

清朝重臣的老婆被抢了,本人还不敢吭声,况且对多铎的处罚算得了什么,这点钱对于一个旗主来说无足轻重,究其为何,还是范文程的包衣身份。

龚自珍曾这样描述包衣:“包衣之人,见王,如家奴见家长之礼;包衣之女,许亲王等拣选为媵妾。”

也就说,包衣身份的人,见到旗主犹如奴才见到主子,一个在天,一个在地;包衣的女眷,旗主可以随意挑选为妾,所以说多铎的行为不是抢,只是当时范文程对清朝来说很重要,皇太极碍于范文程的面子才让多铎还回去,这也侧面说明旗主的权势很大。

八旗旗主的地位

八旗最初由努尔哈赤建立,是八支不同的作战队伍,相互独立,拥有整套的系统机构,旗主的身份最高,同时八个旗主之间地位相同。

皇太极开国后,这些旗主的地位其实就相当于一个小皇帝,清朝初期旗主的权力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皇权,所以清朝中后期都在削弱旗主权力,让其成为一个只有身份没有实权的称号。

虽然旗主没有实权,但身份依旧尊贵,八旗制度也没有变,《铁齿铜牙纪晓岚》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和珅遇到了正红旗旗主金大烟袋,金大烟袋调侃说道:“哪怕我某天沦为乞丐,在大街上要饭,和珅见了我也得下跪磕头”,和珅边磕头边说是。

这话说的没毛病,因为和珅是正红旗旗奴,在八旗制度中,旗奴是世袭制,见到旗主必须恭恭敬敬请安,不能违背旗主的命令。

请安到算不上什么,最怕的就是遇到一些旗主给自己下命令,做一些丢人的事儿。

道光年间,松筠已经辅佐三朝皇帝,位列军机大臣,突然有那么几天,松筠早会不来开,人也不见踪影,道光一问才知道,原来是正蓝旗旗主家办丧事,松筠被叫过去帮忙了。

松筠穿着孝服在门口迎接宾客,有人来了就敲敲鼓,堂堂兵部尚书被人当作门童一样使唤,朝廷的脸面都被丢尽了,道光还不能有意见,因为这是旗人的规矩。

综上,旗人讲究尊卑有别,制度森严,不管多大的官职,遇见旗主依旧得恭恭敬敬,不能忤逆旗主的话,所以,很多官员都怕见到旗主,就怕做丢人的事儿。








第2个回答  2021-03-12

八旗制度是清朝赖以生存的根本制度之一,它有效的提升了清军的整体实力,清军能够入主中原,靠得主要就是这个八旗军。而八旗的每一位旗主,对他们旗下的所有人员和物品,拥有完全的处理权。这也就是说,就算旗主落魄到当街要饭,他的旗人升迁到一品大员,这位一品大员照样得认乞丐为主人。

官员就算升得再高,始终是旗主的奴才

官员升官肯定是一件好事,那是人逢喜事精神爽,恨不得让所有人都知道,但是在清朝这些官员最怕遇到旗主,平时能躲就躲,升官之时更是要离旗主远一点。

毕竟在大喜的日子,谁也不想回忆起低声下气做奴才的日子,而遇到了旗主之后,任凭你的官再大,也得规规矩矩的下跪磕头请安,一切听凭旗主吩咐。这就相当于你是家里的儿子,任凭你在外面混的再风光,回到家里还是得规规矩矩得听父亲的话,外人无权插手这种家务事。

同理,旗主对于自己旗下旗人的管教,就算是位于最高位的帝王,也没有什么好办法进行强力干预。

可以这样说:旗人就是旗主的私有物品和财产,这件东西的身价再涨,它也始终是属于旗主的。

现实例子:朝中重臣和珅,需要向落魄旗主磕头

许多人对历史不熟悉,但是对于《铁齿铜牙纪晓岚》这部剧是再熟悉不过了,里面的和珅是乾隆的心头之爱,是帝王面前的大红人,是掌握要职的军机大臣,按理说和珅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只有乾隆能够让他俯首称臣。

但是,和珅在遇到落魄的正红旗旗主时,照样需要下跪磕头,这位旗主也是硬气的说道:“见了老主子,该怎么着还得怎么着,就算我当街要饭,和珅他也要下轿给我磕头。”

这部分剧情是非常符合历史的,和珅他是正红旗的旗人,而他的旗主就是他永远的主人,主人再落魄和珅在他面前仍然是包衣奴才,需要恭恭敬敬的行礼下跪。除非和珅能够夺权成为帝王,不然光靠正规的升迁,哪怕他荣誉满身,各种官职和光环笼罩,也依然是旗主手下的的奴才。

清朝中后期旗主逐渐成为摆设,只有虚名没有实权

在清朝前期,旗主的实权是相当大的,八旗的旗人只听从他们旗主的安排,不听从帝王的命令。旗主也可以随意支配他们的旗人,包括旗人的妻儿以及财产,他们看到谁的老婆漂亮,就可以直接拿过来享用。

等到了清朝中后期,帝王一步步的把旗主的管理权削弱,只给他们名誉上的所有权,因此旗主才会落魄,旗人见了旗主也只用行个礼节,不需要再把自己的财产和妻子无条件交给旗主。

不过就算是这种磕头下跪叫主人的礼节,也足以让这些升迁的官员丢面子了,所以他们很怕见到之前的主人,回忆起不堪的往事。

第3个回答  2021-03-30

镶黄、正黄、正白、正蓝、镶白、正红、镶红、镶蓝;

以上便是八旗,主要统领满清、蒙古、汉军三大队伍,每一位旗主的实力是不同的,不论他们相互之间的实力如何。

满清八旗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他们不论你是谁,担任什么职务,哪怕是一品官员,只要你还属于旗人,见到旗主就必须叩头,这样看来,八旗旗主的官职应该是高于一品的。

满洲八旗的旗主都由爱新觉罗氏掌握。具体来说,就是由努尔哈赤和其弟舒尔哈齐的后裔来掌控。有些人特意强调,八旗分为满蒙汉,总计二十四旗。但蒙八旗和汉八旗是没有独立旗主的,蒙汉八旗也归满旗旗主进行统领。

八旗制度最初源于满洲(女真)人的狩猎组织。结伴而行的狩猎活动因人数增多而需统一指挥,其指挥者称为牛录额真,这个多人集体即称为牛录。女真人在对外防御与征伐过程中采取了以牛录额真统领牛录的组织形式,从而牛录组织具有了军事职能。

为便于统一指挥大规模的围猎或作战,需将若干个牛录组成一个更大的单位,以旗帜为标志作导引而不使方位错乱。旗帜在满语中称为“固山”,因而这个高于牛录的最大的单位即称为固山,汉语称“旗”。

八旗的旗主均为宗室王公,多数旗由单个王公控制,旗权较大。八旗旗主们的权利是非常大的,有佐领,又可议政,考虑的多是本旗的利益。同色两旗通常有直系亲属关系,共同进退。

努尔哈赤建立了八旗制度后,他自己本身统领镶黄旗,所以在顺治以前,清代的皇帝基本都属于镶黄旗。在名义上,镶黄旗也成了八旗之首。顺治帝的时候,将镶黄旗,正黄旗和正白旗都收归于皇室管理,所以顺治帝和康熙帝,以及之后的皇帝,事实上不属于任何旗。

康熙八旗旗主因康熙当政时间长达六十一年,所以在此期间旗主也多有变更。在康熙登基之初,正黄旗由图海担任旗主,镶黄旗由穆理玛担任旗主,正白旗由觉罗巴哈纳担任旗主,镶白旗由觉罗巴哈纳担任旗主。

也就是说,在此期间觉罗巴哈纳一人担任两个旗主的职位。正红旗由觉罗巴布尔担任旗主,镶红旗由特晋担任旗主,正蓝旗由穆臣担任旗主,镶蓝旗由罗托担任旗主。康熙继位初期的这些八旗旗主,共同协助康熙皇帝顺利登基,度过了一场政权交替引发的政治危机。

太宗一脉世袭了皇位,因此,直到大清亡了,两黄旗也都是由皇帝作为旗主,所以,说正黄、镶黄两旗都是世袭。

其他六旗旗主都不是世袭的,到世宗朝(雍正)除两黄及正白三旗以皇上为旗主之外,其他旗的旗主都变成了皇帝可以任意取舍封赏的虚职了,世宗对八旗之制的改革完全清除了太祖初创八旗制度的初衷。

因为这样一个编制有序的管理,清朝在历史中存在了296年。

如今说到大清朝我们依然可以想象到那浩浩荡荡的井然有序的八旗大军。

第4个回答  2021-03-25

八旗是清代的一种制度,起初为黄、白、红、蓝4色旗,后又增4旗,八旗之制确立。清太宗皇太极七年,八旗汉军编制完成。至此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全部编成,八旗制度的于完善!

八旗是满清初期最为根本的军事力量,最初的八旗首领也都是持有“大清原始股”的功勋。但是,随着满清政府由游牧政权向封建政权的转变,中央集权的逐渐加强,八旗旗主王爷的权力是被逐渐分化的,到雍正朝时期,八旗王爷仅仅是地位崇高的象征,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实权。

其军队本身就有极强的战斗力,再加上明末衰败,和明朝统治者争夺天下的战争中,八旗子弟获得了巨大战争利益。努尔哈赤对作战有功之臣分别授予不同官衔,并赐赏土地财宝,供其享用,且实行世袭制,所以八旗子弟享受着特殊待遇。

等到顺治帝亲政时,他为了加强皇权,就把多尔衮的正白旗收到自己手中,并且规定了上三旗与下五旗。

上三旗:旗主为皇帝,分别是镶黄,正黄,正白。 下五旗。正红:礼亲王世袭,代善后裔。镶红:克勤郡王,代善长子岳托后裔。镶白:肃亲王,皇太极长子豪格后裔。正蓝:豫亲王,多铎后裔。

由于旗主和旗人是主奴关系,于是新的现象就产生了——旗主变成了一旗之君主,各旗主对属下旗员、兵丁有严格的统属关系。上到行军打仗,下到男女婚配,都要旗主同意才行,而皇帝管不着。旗主和旗人变成了实际上的小圈子内的“君臣关系”。通俗的说,就是皇帝只能管旗主,而各旗主管理的旗人,皇帝管不着。

而清朝的满族官员都是自称“奴才”,汉族官员都是自称“臣”,“奴才”的称号没有任何贬义,只有八旗出身的人才有资格自称“奴才”。因为八旗出身的官员都是旗主的“旗奴”,所以只要八旗出身的官员见到旗主的后人,哪怕旗主的后人再落魄也要下跪。

八旗旗主对外权势,主要体现在亲王议政,而亲王议政可定皇位!

不过这一点,让皇太极和康熙他们废的差不多了,不仅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这三旗主位置全让皇帝一人占了,而且其它五旗也被皇帝掺沙子架空,到雍正以后,八旗旗主已经和旗民分开,基本就剩个头衔。


第5个回答  2021-03-18

满清的八旗制度是集军事、行政、生产于一体的组织。最初设置四旗,随着军事兼并,控制土地、人口越来越多,扩充至八旗。八旗制度是建立在“封而不建”的领主分封基础上的。

在军事兼并过程中,根据战功,分封给属民使其成为领主,但不分封土地,并不像封建制下的领主,分封到各地;领主都集中控制,而领主的属民在战时,统一由中央抽调,组成军队。

属民细分下去,又分为阿哈和诸申,其中阿哈隶属性更强,属于家内的奴隶,国家是没有权利“使唤”的;而诸申隶属于国家,又隶属于领主。由此每个旗成为了相对独立的政治单位,都有相对平等的话语权,形成了清初八旗联合议政的制度。

每个旗的旗主和领主决议国家大事上,都有议政权,占得八分之一的比例。至于旗主和领主的区别嘛,每个旗的领主可能有若干个,但旗主只有一个,以年长者为居之。如镶白旗的多尔衮和阿济格,同为领主,但阿济格是多尔衮的哥哥,所以前者是镶白旗的旗主,主管一色所有旗务,是领主中的领主。

当年,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铠甲起兵,从无到有,创下了一定的基业,确立的八旗联合议政的制度;到了皇太极执政时期,却因为努尔哈赤的去世,八旗各怀“小心思”,显得力量有点分散,不利于做大做强。有鉴于此:

1、 不断削弱各旗力量。皇太极借着莽古尔泰“谋反”,将正蓝旗收归,编入正黄、镶黄两旗;此后皇太极之子顺治皇帝,一则在多尔衮死后,剥夺了正白旗,自领正黄、镶黄、正白三旗,其他五旗由宗室诸王分领,又称“下五旗”;其次,逐渐以皇子入封“下五旗”,如顺治开始将皇子福全封入镶白旗、常宁封入正蓝旗,至康熙执政中期,“下五旗”已全部有皇子入封。

2、 取消议政权。皇太极执政时期,已经开始取消了部分人的议政权;而顺治皇帝时期,爵位最高的和硕亲王,也有议政和不议政之分。

可见,皇太极以及其之后的几位皇帝,都在集权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此外,还在经济上做出改革。满清入关之前,实行的是战利品、财务均分到各旗,然后再往下分;入关之后,则实行的俸禄制,统一由中央发放工资,从而使得属民失去了对领主的经济依赖。

哪怕旗主、领主在朝廷之上,被剥夺了诸多的权力,但其与属民之间的主属关系却一直存在。在旗主、领主面前,即便是中央高官或者封疆大吏,都得自称“奴才”。

康熙时期的大学士席哈纳、吏部侍郎傅继祖荣休之后,都得在主子王府家中当差行走;雍正未登基之前,还是雍亲王的时候,四川巡抚年羹尧因在心中没有自称“奴才”,而遭到雍正的呵斥,认为其是藐视主子;到了乾隆时期,还有这种的规定,要是旗人出任地方官,得先询问旗主“有无用伊之处”,得到否定答复后,方可赴任;至于逢年过节以及“红白”两事,是属民责无旁贷的分内之事,遇到主子死了,还得披麻戴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