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深山修行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4-09-23
不破本参不入山,不到重关不闭关。
第2个回答  2014-09-23
闭关,又称掩关,这个名词和风气在印度没有,中国也是到元朝之后,甚至到了明朝,才看到这种修行方式的记载。闭关可能渊源于西藏佛教的长期洞窟修炼,当喇嘛随着蒙古王朝到了中国内地,闭关方式也日渐风行。《禅林象器笺》中说:“自入元,始有闭关之说。……自入明,乃有闭关学道之事。”
在佛教的修行方法中,有定时的、定期的功课以及一定时段的修法,比如七天、二十天、四十九天、九十天、一百天等,克期取证,专心修持某一法门,如果环境许可,确实需要,也可为期一年、三年,乃至六年、九年、数十年。但并不一定是单独地个人修持。例如:释迦时代的结夏安居,中国禅林的冬、夏两季禅期,是集合许多人共同修行的。天台宗祖师们编撰的忏法、仪轨,都是集合六、七人或数十人共同结坛而修的。在佛世时的结夏安居,也是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或于树下,或于洞窟,或于自建的茅舍,或于居士家的空舍,是个别修行的。但那些都不是现在所说的闭关。
古代禅宗中流行一句话:“不破参,不住山;不开悟,不闭关。”可见对禅僧来说,必须等开悟后,才能有资格闭关。因为闭关修行需要一定基础,否则,闭上三、五年,不是一无所成,便是因为魔障,不能如期地完成原来的誓愿。除禅宗之外,其他各宗派的研修者也常有闭关之举。如净土宗为了念佛修行,闭净土关;华严宗为了修法界观,读诵《华严经》,闭华严关。在佛教中,有一种名为“闭生死关”最为感人,有些大修行人发大誓愿,愿于一生中了脱生死,所以令自己人生的最后几年或十多年在闭关生活中度过,直到自己觉得有了生死的把握才出关;如果没有把握,便誓不出关。
现在的丛林大寺院中,仍有一些修行僧在闭关修行,一般闭关的人有两种目的:一者,为了能集中精力阅读大藏经;二者,能够顺利专修某一法门。所以,期限各不相同,有些数月,也有数年的。闭关者住的房子称为“关房”,一般都建在僻静处,关房必须具备一定的生活条件,如有小阳台能让闭关者晒到太阳,内有厕所等等。在闭关期间,以不出关房为原则。所以在关房外,必须有人护持饮食、医药等事,称为“护关”。
在寺院中,有人愿意闭关修行,是一件很重大的事情,所以要举行很隆重的闭关仪式。寺院的僧人集中在大殿,维那师举香赞,接着念“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三称,《大悲咒》三遍,《心经》一遍,“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三称,唱观音赞“菩萨号圆通”,关主(闭关的人)行十方礼,感谢大众成就他的修行,祈求佛菩萨加持。接着,唱“观音菩萨妙难酬”八句偈,大众念观世音菩萨圣号,每人拿一枝香,送“关主”到关房前。在关房前预设香桌,方丈和尚、关主拈香,接着敲引磬三阵,方丈说法,说明闭关的重要意义,劝关主能珍惜这殊胜的因缘,在关中努力修行。说法后,和尚说“请”,关主进门时,回首礼谢大众,三拜关门,大众回大殿念回向偈。
关主闭关结束时,寺院也举行很隆重的仪式来祝贺,并且有很多信徒来供养关主。首先由客堂挂“启关牌”通知大众,大众在听到午梆后齐集大殿,唱香赞,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接着念“天上天下无如佛”四句偈。大众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圣号到关房前,悦众敲引磬三阵,方丈和尚说法,说毕,和尚用“如意”一击关锁,喊“开”,关主出关后,随方丈到大殿念回向谒,再拈香上供。上完供后,关主必须在大殿中礼谢大众。
闭关修行能够放下杂务,杜绝外缘,是专事修行的最佳方式之一。但是,必须具备许多因缘条件,一者闭关者的禅定功夫,二者有寺院能成就,所以非常不容易。一、前言
闭关,为何有那么大的魔力?同时,闭过关的人,就真的是修行有成就吗?不妨来探讨看看。
二、闭关的由来与意义
佛陀在世的时候,是没有闭关这回事的。
虽然,有佛陀或弟子,曾经半月或数月独住用功,但这与某些人的闭关,一闭就是三年,是有所不同的。说它是闭关,不如说是禁足来得适当。
另外,出家戒律规定:每年的夏天雨季——四月至七月之间,出家众必须聚集在一起结夏安居,三个月之间,不得外出。这似乎有些像闭关,但毕竟有所不同。结夏安居是众多比丘或比丘尼住在一起,与闭关者一个人独处有差别。
闭关似乎是我国特有的产品。
从易经所载来看,闭关似乎是繁忙的人,用以避开世事,以便修身养性的一个方法;当然,也可能闭关者,另有其他的用心,这就不是旁人可知的了。在中国佛教里,闭关似乎盛起于禅宗,但禅宗的闭关却是与现代佛教徒闭关大有不同。宗门流传着一句放大:“不破本参不入山,不到重关不闭关。”必须破了本参,转了六识,然后不会再像一般凡夫那样妄想、烦恼一大堆,才适合入山修行;而要闭关,在禅宗更是慎重了,必须破了本参,通过初关,进一步要通过重关,为了专志用功,才来闭关。
但在西藏密宗的闭关,则又跟禅宗不同了。密宗闭关有“白关”、“黑关”二种。白关跟我们一般的闭关相同,可见到光亮;黑关则关房中都加以密封,不见一丝光,白天与晚上都没有差别;不像显教,有些闭关的人,还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出来晒晒太阳。密宗闭关的人,往往都是凡夫,只是他们要先得到修行法要,同时又已亲近过善知识一段时间,也有过不算短时间的修持,然后才敢说要闭关。这跟现代有些佛教徒,平常东跑西跑的,忽然间心血来潮,就说要闭关,又有所不同了。
除了佛教之外,道家仙宗也注重闭关修行。但他们并不随便闭关,他们认为闭关必须具足“财、法、侣、地”才行。财是指闭关时的生活所需;法是用功的方法;侣是道侣,也就是闭关时,要有人发心护持;地是指洞天福地,也就是说:闭关的地方,必须是个山明水秀,具有灵气的好地方,如此,修炼才容易成就。具足了这四个条件,才可以闭关。由此可见,道家仙家对闭关很讲究,不是任何人或随便就可以闭关的。
三、闭关中的歪风
有人在闭关的时候,似乎怕人不知,于是,邀集了所有信徒,和旧雨新知,在正式闭关的当天,席开十几桌,宴请大家,让人觉得真是世风不古。另外,为了闭关的知名度,更必须请大请师来封关与启关。——现代真是个注重宣传的时代,佛教徒也跟上这个时代了。
或许,是深怕闭关中会饿肚子吧!所以,不得不告示天下。据说,某人在闭关时,特别打造了几十把(或几百把?)关房的钥匙,以便分发给护关者。分得钥匙的人,每月必须缴交护关金几百。如此,就不怕会饿肚子了,实在也是一大妙法。
由于近年来,闭关之价高涨,一个人只要闭过关,不管过去如何,也不管闭关期间修得如何,只要闭过关,出关之后,在信徒眼中,便是有道行的人,不但供养丰富,要做任何事情,也容易得多了。因此,有些雄心大志的佛教徒,总会想,无论如何,一生当中,总要闭个关,三年或一年,然后自己才有分量,也才好做事情。于是,有些闭关者,是别有用心的。并非完全是为了修行或用功而闭关。
四、闭关的评估
排除了别有用心者的闭关之外,真正为了修行、用功而闭关的人,实在是值得赞叹的。试想,整天、整月乃至整年被关在一个地方,没有朋友、伴侣,也少有与人谈话的机会,换了一般人,不狐独、寂寞、不无聊、烦恼才怪!能够闭关的人,——闭上两三年的人,自然有它令人赞叹的地方。
因此,闭关自然有它不可否认的价值与意义;但,并非修行就一定要闭关,也并非闭关才能有成就。我们看古今中外修得有成就的祖师大德,并非都在闭关中才成就,闭过关的,毕竟是少数。只是,不可以否认的,他们都认真修持过,都曾在可以让他们用功的环境中待过。这倒是真的。
因此,在目前竟争激烈,分秒必争的工商社会中,如果把关房当作是一种可以专心用功的环境,以此来闭关,这种动机是对的,也是值得鼓励的。
佛教徒对于当前的闭关,也必须以平常心来看待,不要以为闭过关的人,就会有多么大的成就,这样反而会给闭关者一种心理压力。毕竟,闭关只是去除外务,专心用功的代名词而已!时代不同,现代不是古代,“不到重关不闭关”的时代,已经去了。对于闭关者,不要要求太高,也不可盲目崇拜。同时,对于没有闭过关,老老实实的修行人,也不可忽视,以为他们的修行成就不如闭关者。其实,说不定,他们的成就早已在闭关者之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