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员工个人能力与绩效水平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12-04
  激励:提高员工绩效的有效手段
  管理心理学告诉我们,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原动力,是人的积极性的源泉,需要的满足既是人的行为的出发点,又是人的行为的最终归宿。激励是强化需要动机的手段,通过激励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企业领导者应当重视激励的作用,努力运用各种激励的方法,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职工的智慧、创造力和主人翁精神,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本文就企业的激励措施谈一些粗浅看法。
  物质激励
  作为企业决策人,无不希望自己的员工为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而不懈地工作,而职工也无不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满足生理的需要,即吃、穿、住的满足。1994年7月,美国联合航空公司实行了员工持股计划,员工的工资虽然削减了15%,但是却拥有了公司55%的股票和董事会12个席位中的3个。短短18个月以后,联航公司超越了所有竞争对手,从排名第二的美洲航空公司和第三的德尔塔航空公司手中抢走了大量的市场份额,而且每个工人的营业额都提高了10%,使得联航公司的股票上涨了一倍多。
  情感激励
  情感激励靠的是感情的力量,它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互相关心的良好人际关系。它从思想方面入手,以情理的疏导,达到尊重和信任,从而实现在思想上的融通和对问题的共识。另一方面,它还可以从精神上激发和激励人们去努力克服工作中碰到的曲折和困难,从而激起他们自觉干好工作的热情。美国惠普公司创建于1939年,在全球500家最大工业公司中排名第81位。1983年英国女王访美时,曾提出只参观一家公司,这就是惠普公司。惠普公司不但以其卓越的业绩跨入全球百家大公司行列,更以其对人的重视、尊重与信任的企业精神闻名于世。惠普的创建人比尔·休利特说:“惠普的成功,靠的是‘重视人’的宗旨。就是相信惠普员工都想把工作干好,有所创造。只要给他们提供适当的环境,他们就能做得更好。”有人将惠普的这套做法称之为“惠普之道”。惠普之道就是关怀和尊重每个人和承认他们每个人的成就,使每个人的尊严和价值得到承认是惠普之道的一个重要因素。
  目标激励
  制定建立在职工需要基础上的鼓舞人心而又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既表明企业的努力方向,也代表职工对未来的憧憬和追求,能得到全体职工的认同。企业共同奋斗目标的方向感、使命感和职工个人理想目标的荣誉感、追求感融为一体,能够形成激励职工奋发进取的内在动力,职工就会把企业的需要,转化为个人的需要,充分发挥主人翁的自觉性、创造性,进而敬业、勤业、乐业,拼搏奋斗、无私奉献。近几年,海尔集团实施了业务流程重组,把原来直线职能式的管理变为对市场负责的机制,实行内部“市场链”机制,把外部市场竞争效应内部化,所有员工对上级负责转化为对市场负责,使得企业效益和员工绩效融为一体,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和他们的创造热情。
  榜样激励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能够促中间带落后,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榜样激励首先要求领导人以身作则。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领导者在企业中居于独特的地位。既是企业的经营者又是企业的所有者,是企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行为对于整个企业行为占有重要地位。其一举一动,往往是影响职工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一个廉洁奉公、积极向上的领导者,会给职工留下值得信赖的良好形象。榜样激励还要求树立好先进典型。在具有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中,最受人敬重的是那些集中体现了企业价值观的企业模范人物。这些模范人物使企业的价值观“人格化”,他们是企业员工学习的榜样,他们的行为常常被企业员工作为仿效的行为规范。在我国企业模范人物的称谓很多,有的称“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还有的称“三八红旗手”、“文明标兵”等等。树立先进典型,使广大职工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同时对典型人物自身也是一种激励和鞭策。
  群体激励
  群体激励是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受群体关系的影响所形成的激励。在一个人人进取向上和充满温馨之情的群体中,个人受到群体力量的激励鼓舞而不甘落后,从众一致,积极苦干。企业创造“爱”的气氛,“美”的环境,真正把企业办成“职工之家”,职工就会感到离开群体将会丧失自己的社会性,甚至难以生存。日本企业家盛田昭夫说过:“企业家最重要的任务是在于培育职工之间的健康关系,在公司中产生一种大家族的整体观念。”这种在企业内部创造友好合作与互相帮助的群体文化氛围到了70年代以后就被称之为一种“团队精神”或“团队文化”,驱使着每个职工自强不息、进而对企业产生信赖感、归宿感和主人翁责任感,以企业为家,关心集体、热爱集体、效力集体。美国管理学家哈默指出,群体激励是一个伟大的创造,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基础,是重新构建公司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需要的多元性决定了激励方法的多样性,为了使激励措施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在实施激励中,企业领导者应紧紧把握职工的需要,针对不同情况,因人而异、因事而异,恰当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要注意激励的层次性和时间性;第二,坚持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第三,让职工认识并处理好满足需要与承担义务之间的关系;第四,掌握适度和公平的原则;第五,保持上下沟通,认真研究职工心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