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好特殊学生的教育转化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5-15
班集体是学校教育的前沿阵地,班主任是这个前沿阵地上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将对班集体的成长和学生的发展起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新课程背景下的班主任工作尤其任重而道远。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给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喊出了“培养完人”的口号,使人们在教育目的上取得了共识:“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们成为一个完善的人。”一个较好发展的人,要“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这就要求班主任要更新观念,教育好每一位儿童。 要实现新课程育人的目标,我们毫无疑问要培养优秀学生,但又要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发展工作。特殊学生中的后进生就是班主任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难题。这样的学生虽然在班集体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但影响甚大。因此,如何教育转化后进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值得研究的课题之一,在新课程背景下,尤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后进生及其影响 后进生通常是指那些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在班级中品行有不良表现,或品行和成绩等方面都暂时落后的学生。在农村小学班级中约占班级人数的7%左右。 后进生在一个班里为数较少,但能量很大,对班集体的“破坏性”也很大,他们常常打击讽刺要求上进的同学,给中间状态的学生以消极影响,还在某种程度上妨碍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给班主任的教育和组织管理工作带来不少麻烦。 一些后进生成了家庭的精神包袱,有的甚至与社会上的不良分子纠集在一起,惹事生非,影响良好家庭生活,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能否做好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前途命运,还会影响到班级的进步、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安定。二、后进生的特点 1、后进生的心理特点。 心理素质方面:他们对前途失去信心,自暴自弃,甚至破罐子破摔。有强烈的自尊心而得不到别人尊重,有好胜心而不能取胜,有积极向上的要求而又意志薄弱。 情绪方面:在学校、家庭都不受欢迎,在同学、老师、家长眼里多是“废品”。因此,他们整天生活在一个灰色的世界里,久而久之,笼罩在他们心头的只有消极情绪:悲观、失望、自暴自弃。他们的很多需求如果长期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灰心丧气,焦虑不安,困惑压抑。 心理方面: (1)畏惧。畏惧是对他施加限制和惩罚的人而言的,主要是家长和教师。行动上表现为老实,时刻提防你会对他怎么样,背后却是另一套。 (2)冷漠。对教师绕道而行,对同学的积极良好行为不支持,对集体不关心,不热心,甚至对热心参加集体活动的同学采取打击、嘲讽的态度。 (3)敌视。他们不把老师和同学的批评、干预或惩罚当好意,不仅不接受,反而产生心理上的逆反、敌视情绪。 (4)敬慕。对他们认为关心、同情、支持他们的人,常表示出特殊的好感和敬慕,甚至言听计从。 (5)亲密。对所谓“友谊”(即重义气)、趣味相投的伙伴有特殊的亲密感。 2、后进生的性格特点。 “自我概念”方面,后进生缺乏自主性、自信心、上进心、积极性和自我控制等。他们缺乏克制力,反省自身学习上的弱点,纠正不足和错误之处,朝着目标前进的自我控制行为的能力薄弱。 “情绪适应”方面,后进生容易表现为情绪不安、朝三暮四,容易发怒,非常郁闷,毫无理由地自暴自弃。 “社会适应”方面,后进生缺乏责任感、协调性和和学校适应能力。他们在班级中不发挥负责任的作用,容易离群、孤独,被人嫌弃。三、后进生形成的原因 后进学生的不良品行和成绩是某种客观因素影响和自身心理发展水平及努力不够造成的。 (一)客观原因 1、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如:不健康思潮的影响、坏人的教唆、违法犯罪分子的引诱等。 2、家庭教育的不良影响或家庭教育的失误。如“望子成龙”心切,但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或体罚。 3、学校教育不当。如:以考分定优劣,以学习成绩分好坏,一些成绩差的学生成了惩罚的对象。 4、有的教师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不当。如:有的教师不负责任,敷衍了事;有的教师不关心爱护学生,态度冷漠;有的教师不以身作则,无意中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 (二)主观原因 1、缺乏正确的道德意识,行为受个人欲望和不正当需求所驱使。 2、意志薄弱,自制力差,缺乏毅力。 3、受不良行为习惯支配。四、后进生的类型 1、自由散漫型,这类学生表现为在交往、学习、生活中,不负责任,放任自流,缺乏纪律观念,表现为放纵、蛮横、自私、惟我独尊,难与他人相处。 2、逆反心理型。长期超负荷的学习压力,使后进行产生厌学心理。家长期望过高,使孩子产生厌学心理。家庭专断式教育,使学生产生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3、自卑心理型,这类学生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缺乏学习的勇气和信心;遇到困难,不下功夫,怀疑自己的能力,总认为自己天资不如别人,好像比别的同学矮了半截。 4、孤僻冷漠型。这类学生从小受到外界过多批评,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自卑感强,行为怪癖、偏执,为人孤独,几乎没有知心朋友和人际交往。五、教育转化后进生的方法和技巧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后进生。 树立“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观,重视优等生的培养,加强中等生的教育,更要加强生进生的转化,教育好每一位学生。 班主任要坚信教育的力量,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尊重学生个性、差异,认识到后进生也有优点、有特长、有闪光点、有可塑性。 2、关心、爱护后进生,密切师生关系。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班主任只有关爱学生,才能避免师生间的心理障碍。新课程也提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只要班主任蹲下身来,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沟通,用真诚的爱去全面关心和帮助每一位后进生,民主、平等的对待学生,后进生就会真正感受到班主任老师的可亲、可信、可敬,从而消除疑惧和对抗,达到“尊其师、信其道”的理想效果。 3、广泛、深入、细致地了解,找出症结,对症下药。 要客观、全面地分析每一位后进生的情况。后进生各有其特点,后进的程度和表现,后进形成的原因和问题的症结都各有不同。要了解后进生的过去、现在,他们的缺点、优点和长处,及时肯定,严格要求,客观分析,引导自觉改正。 4、真情打动,长效救失,扬长避短。 要真心为后进生着想,努力为后进生创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精神氛围,满足他们的正当需要。 要发现其优点与长处,及时肯定、鼓励,使其不断巩固,不要老盯着他的缺点、错误,动辄批评、惩罚。要用放大镜去发现其“闪光点”,并加倍珍惜,努力挖掘和扶持,使其不断发展、进步。 5、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由于年龄、个性以及事情的性质不同,后进生一般都表现出了各自不同的显著特点。班主任要针对他们的特点,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采取多样灵活的教育措施。 6、抓住转化的契机。 后进生意志薄弱,积重难返。但从每个人来说,并非事事差、时时差,班主任要抓住有利时机促进转化。(1)后进生长期受到冷漠和歧视,突然感到温暖时;(2)长期遭受失败,偶尔取得成功时;(3)偶尔受到某种启示,对自己的过失引起思考时。 7、锻炼与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错误行动总是由内部错误观念和外部诱因引起的,因而要在注意改变内部观念的同时,控制不良诱因的影响以及培养和诱因作斗争的能力,并通过新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加强来矫正错误行为,班主任应该在学生形成新的行为动机和行为习惯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考验方式,使学生得到锻炼,提高他们的意志力,这种锻炼必须要有适当监督。 8、教育转化要持之以恒,反复抓,抓反复。 由于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后进生意志薄弱,自制力差,辨别是非的能力低下,因此,他们的进步时有反复。一些转变较好,表现比较稳定的学生,有时会故态复萌;学生已经改正了的原来的缺点、错误,在新的条件下,又可能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对此,班主任要以最大的耐心和恒心,冷静地帮助他们分析原因,进一步做深入细致的教育转化工作,切忌操之过急或灰心丧气。 当后进生在前进的过程中出现反复时,要加以分析,是否是过去错误的简单重复,而是从每次的反复中都可以看到进步和发展的因素。班主任要给予中肯的批评教育,又要注意保护已经调动起来的积极性,因势利导,促进转化,反复捕捉反复中的积极因素,鼓励学生不断进步。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