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为什么没有统一天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10-11
1.隆中对的失误 诸葛亮对天下形势进行分析 ,认为要复兴汉室,必要先占据荆州,益州,连吴抗曹,俟中原有变,一员上将起荆湘之众直逼宛,洛一带;刘备自起精兵,由汉中直逼长安,则汉室可兴。 具体步骤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占据荆州、益州,建立根据地:第二步是俟中原有变,兵分两路,进取中原。 毛泽东评点说:“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认为造成蜀汉灭亡的原因就是诸葛亮的隆中对。中国兵法强调集中兵力,以兵力集中之势,战胜兵力分散之敌。这也是惯用的策略。三分兵力使本已弱势的蜀汉政权兵力不得集中,国势分散,战而无功,最终灭亡2.赤壁 之战后的格局 三国演义说的借荆州,其实只能说是借南郡,更精确一点儿应该说是借江陵。(当时的荆州下辖七郡:南阳郡、南郡、江夏郡、长沙郡、武陵郡、零陵郡和桂阳郡) 赤壁之战后,周瑜全力攻南郡的首县江陵,但攻了一年也未能攻下,刘备占据了荆州的南面四郡长沙、武陵、零陵、桂阳,不过东吴也占领了之前由刘琦、刘备占据的江夏郡。最终是荆州被瓜分,曹操占一个半郡:南阳郡和南郡的一半(襄阳等);孙权占一个半郡:江夏郡和南郡的一半(江陵等);刘备占四郡。从结果看,刘备,孙权都不满意。刘备方面,根据《隆中对》,刘备应该是占领荆州全部,然后徐图四川。所以《隆中对》策略一开始实施,就不太顺利。孙权方面,二分天下 为江东的国策,最好的结局是不给刘备集团位置3.谁守荆州? 刘备心目中镇守荆州的人选,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第一,对自己绝对忠诚,张飞,赵云,关羽都符合这个条件; 第二,要能独挡一面。张飞好喝酒误事,又有徐州失守之教训,将荆州交给张飞,不放心。张飞排除。 第三,能够统帅水军。荆州河网稠密,湖泊众多,利于水战,而赵云不谙水战。所以,赵云也被排除了 那么三个条件都符合的就只有关羽了4.关羽有大将之才 我们读《三国志 》就可以发现刘备不分兵则已,一旦要分兵就是自己带一支军队,关羽带一支军队,关羽从来就是独当一面的。 善于抓住战机。《三国志》记载水淹七军是由于汉水突然上涨所致,并不是关羽有预谋的决堰所致,但是关羽抓住了有利战机,消灭了曹操的精锐主力。曹操闻听此信,几乎动了迁都的念头。 能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三国志》记载关羽斩杀颜良的情景如下,袁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袁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袁绍另一位和颜良同一水准的文丑,则不是关羽所杀,是曹操亲自出马指挥,斩杀的。 可以自成一军。诸葛亮在游说孙权结盟时曾说:“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备集团 是北方来的军事集团,投靠刘表后,被刘表安置在新野,而且受到监视。短短数年,关羽这边就冒出个水军精甲万人,而且成为谈判 座上的砝码。难怪曹操会上马金,下马银的拉拢关羽。 5.关羽攻襄樊的军事行动 关羽的攻襄樊可视为《隆中对》双钳攻击之一部分。益州与荆州双路北伐,刘备率主力左攻汉中,关羽率偏师右攻襄樊,则曹操首尾不能相顾。6.荆州,对于东吴的重要性 从利害关系看,荆州真正的主要矛盾其实是孙刘矛盾,对于孙权来说,曹操来犯还有长江天险挡住,刘备顺流而下,则完全无险可守,这种态势决定了刘备,孙权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合的。急则相救,缓则相攻。当初孙刘联盟,是因为曹操方面压力太大。曹操压力一旦消失,则孙刘之间的矛盾必然会加剧。 对这种形势,东吴君臣有清楚认识: ——周瑜临死前,上疏:“今既与曹操为敌,刘备近在公安,边境密迩,百姓未附,宜得良将以镇抚之。。。”,显然深以刘备为忧。 ——鲁肃见吕蒙,吕蒙说:“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 ——鲁肃死后,吕蒙代镇陆口,知羽骁雄,有并兼心,且居国上流,其势难久。吕蒙密陈计策:“且羽君臣矜其诈力,所在反复,不可以腹心待也。今羽所以未便东向者,以至尊圣明,蒙等尚存也。今不于强壮时图之,一日僵仆,欲复陈力,其可得邪?”,权深纳其策。 ——吕蒙称病谒建业,陆逊往见,说:“关羽接境,如何远下,后不当可忧也?” 也就是说,东吴君臣明确认识到荆州居国上流,其势难久,随时可能 东下,是重大威胁,所以百般策划,一定要夺回才甘心。 7.刘备集团的失误 刘备集团在夺取益州之后,一直没有对隆中对进行调整 。“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这其实是脱离实际的想法,是不可能做到的。因为荆州对于孙权而言有生死攸关的意义,所以拿回荆州对孙权来说也是一个基本原则,孙权不可能放弃这个原则来和关羽无条件和好。 只有放弃荆州,全力经营 益州,继续保持孙刘联盟,。 放弃荆州,则刘备战略上尽握主动权,有一支强大的机动部队,对曹操,孙权保持战略威慑。 放弃荆州,以荆州为饵,让曹操孙权两大集团火并,自己坐收渔翁之利8.关羽不是政治家1)拒绝孙权求亲 在古时候的政治交往中,两个诸侯国或者两个大家族通婚联姻是表示友好联合的一种重要方式,这种婚姻是带有政治性质的。如果哪方不愿意联姻就说明他不愿意友好相处。 春秋时期,秦国和晋国,为了争夺霸权,矛盾尖锐,动辄刀兵相见。但另一方面,他们为了自身利益的需要,有时却又互相联合,互相利用,彼此通婚,结成亲家。 秦、晋两国尽管互有尖锐的矛盾,而彼此一再联姻这一点,在古时候的政治关系中也还是比较突出的。在孙刘联合的形势下,孙权求亲,关羽最好的办法是牺牲自己的女儿,达成一个暂时的妥协 2)迫使糜芳惧而投靠孙权 关羽水淹七军后,在军需和粮草上就出现了缺乏,而作为后方供给军需和粮草的糜芳却没有能够把需要的军需物质 及时的增援上来,关羽对这个事情表现得极为大怒,说出了“还当治之”的严词。 使得糜芳等人驻守的江陵一带几郡被东吴兵不血刃地拿下了9.荆州失,则三分始 荆州一失,再加上刘备在彝陵之战的失误,天下三分局面,则真正确立起来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