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体制历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6-29

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经历了改革开放前后的巨大转变。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战后破坏和财政困难,政府采取措施恢复和发展,1961-1965年的调整期见证了初步的恢复和发展,尽管存在一些急躁和错误,总体上保持了健康发展的道路。然而,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几乎停滞,1976年时形势严峻。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初期起到了推动作用,但随着社会进步,其局限性和对商品经济的排斥日益明显。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企业被定位为行政机关附庸,缺乏活力。为适应生产力需求,十一届三中全会前虽尝试局部改革,但未能触及体制的根本,改革旧体制的必要性日益突出。


改革开放初期,经济体制改革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邓小平强调了技术改革和权力下放的重要性。在1978年的重要讲话中,他提出要下放经济管理权限,激发国家、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中国开始实施企业自主权扩大和经济责任制,试图通过利润留成制度激发企业活力,但效果有限,经济发展缓慢。


因此,改革必须深入,企业需要从行政附属转变为独立经济实体,走向市场,实施新的经济体制,以实现生产力的实质性提升。这是中国经济改革历程中的关键转折点,标志着从传统体制向现代化经济管理模式的迈进。




扩展资料

国民经济体制包括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各个地区、各个行业、各个经济单位的各项体制;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个过程的体制;农业、工业、基本建设、交通、运输、建筑、物资、外贸、商业、服务等各个部门的体制;计划、劳动、工资、财政、金融、价格、税收等各个环节的体制;中央与地方、经济区、中心城市、企事业等各个层次的体制;总公司与分公司、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的体制,等等。各个过程、部门、环节、层次等经济体制互相联系、相互交错,形成了整个的国民经济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