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还是活着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6

要钱还是要自由舒适,活到一定年龄自然会面临这种选择。

钱是需要的,毕竟人要生活就需要钱。

自由舒适也是需要,毕竟人不是机器,需要生活的感受,让自己能够体会生活,而不只是活着。

有一个事情对我很重要,那就是每天复盘我昨天的时间,这让我能够获得类似冥想那样的感受,心情愉悦舒适,也能够知道自己的得失。

说起来都是流水账,但这毕竟是自己的流水账,也还是有意思的。

上午体检,医生对我说,身高一米八,体重140斤,血压80-120,各种非常正常,我说这是最好的评价。希望我每次体检都能获得这样的评价,花钱就是来听这种看起来没有用的评价,没有用恰恰是最有用的。

下午整整四节课,上得很过瘾。

晚上陪退休领导喝酒,酒桌上就是一个江湖。

我是小兵没啥,但是大领导们唇枪舌剑刀来剑往煞是好看,颇有当年方鸿渐与赵辛楣竞争苏小姐的气氛。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傻人自有傻福,我是半个傻子,就是那种反应不过来,总是慢半拍,但最后总还是能够反应过来的那种。

走过了半生,回首往事,展望未来,有一些对我非常重要的事还是要记录一下的。

对任何事都要开放性思维。 保持学习者心态而不是评判者心态,放下习惯性防卫心理,放下既有经验和成就,拥有坦然接受新观点的心态。

例如当下最流行的俄乌局势,我觉得还是要少评判多学习。

大多数人喜欢评判别人,相当于归纳推理,通过少数的几件事就得出一个非常明确的结论,这往往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

很多时候接触了才知道原来是这样的,并不是原来想象的那样。

人的大脑为了减少消耗能量,天生有简化问题的倾向,把问题简单化、标签化处理,实际中并不都是如此。

如果一个人说了几句正能量的话,我们很可能就会简单归类为积极向上;如果一个人总是说很多负能量的话,其实我也不知道什么叫负能量,我们很可能就会简单归类为消极堕落;如果一个人官场得意,我们很可能归类为有后台或者阿谀奉承之类的标签。

其实当我们真正了解一个人后,就不会这么简单地归类。

学习要有耐心 。刻意练习自己的技能,例如写作,要学会刻意练习。

我天生性格就缺乏耐心,因此做事毛毛糙糙的,就像一个二愣子,常常顾头不顾尾,心眼太少。

缺乏耐心是对事物的内在规律缺乏了解的特征。例如学习一门外语或者一门计算机语言都是需要大量时间的,中间还必须有一定的复习和消化,如果缺乏这种认识,就可能会开始的时候信心百倍却半途而废。

缺乏耐心的另一个原因是对待人和事太过认真,认真是好事,但要是太过认真就是坏事了。例如老师关心学生,但是如果关心到事事都要管那就是病态的了,不管是对老师还是学生都不是什么好事。

教育中缺乏耐心很多情况下并不是教育者缺乏爱心,也有相当多的是爱心泛滥,事无巨细,啥都想管,这种心理往往是病态的,属于心理学中控制性人格。

及时复盘。 宁可今天少做一件事,也要花时间让自己复盘当日所学。

复习一天的时间对我来说特别重要。当我没有复盘时间的时候,常常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很长一段时间,而这段时间做了什么后来想一无所知,例如我的大学四年。我大学四年做了什么,看书,好像也没看几本;看电影,好像也没看几部,没有深刻研究,也没有什么洞见,只是 娱乐 而已;玩电脑 游戏 ,似乎也没有玩出什么高水平,更别说代码级别的认知了;人际关系一塌糊涂,似乎没有仔细反省过自己;学业更是一地鸡毛,对自己缺乏一个清晰而真实的认知。

这些根本的原因是没有复盘,相当于没有复习,类似于每天不照镜子外出,牙齿上的大韭菜也不知道,还笑的挺开心,别人也笑,你也笑。

复盘一下就知道一天做了什么,一个月做了什么,一年做了什么,得失如何,心态是不是 健康 ,人是不是舒适,这相当于长时间的冥想,对 健康 也有很大的好处。

乐观的态度对待反馈。 凡是反馈,皆有价值;凡是经历,皆要成长。

这种反馈又没有用处?

有用处。说明我写的文字很可能让人以为我是在站队,仔细复盘最近写过的文字,我发现我自以为真实分析了俄乌局势,例如《俄罗斯可能失去了未来几十年的国运》、《俄罗斯股市何去何从》、《外国人不能卖出》等。这些都是我自以为真实的文字,当然世上有没有真实我都不敢保证,这种复盘本身就是反馈的好处。

只要在反馈中把情绪放一边,那么一切反馈都是好事。例如听到有人骂我屁股坐歪了,那我情绪要是不对可能就会对骂,而不是复盘,这就是去了一次很好的复习机会,看看自己是不是在复制别人的言论,是不是独立思考了。这些都极其有价值,正是反馈得来的。

我也经历过很多不舒服的过往,也正在经历,可以确定未来肯定还有更多的不舒服的经历等着我,但我发现了一个秘诀——只要把情绪放一边,这些经历都能够让我成长,也都对我很有价值。

职业发展和人生成长的关键是复利。 持续正向积累带来的质变是惊人的,越过临界点之后就会有爆发性增长。

复利不仅仅是资本市场的规律,也是学习的规律,很多事情有复利价值。例如读书就有复利效应,尤其是那些深刻洞见的书,像《七年就是一辈子》、《把时间当做朋友》、《穷查理宝典》等。

总而言之,人要生活而不仅仅是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