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的短篇小说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9
这两天读了他十来篇短篇小说,这些短篇小说我大概把它们分为两类:

一类是相对靠近作者现实生活的故事:<<爱情故事>>/<<蹦蹦跳跳的游戏>>/<<空重爆炸>>/<< 死亡叙述 >>/<< 为什么没有音乐 >>/<< 在桥上 >>/<<两个人的历史>>/<<他们的儿子>>/<<炎热的夏天>>//<<女人的胜利>>

另外一类是荒诞小说类型: <<阑尾>>/<<命中注定>>/<<十八岁出门远行>>/<< 往事与刑罚 >><< 往事与刑罚 >>/<< 我为什么要结婚 >>/<< 西北风呼啸的中午 >>/<< 祖先 >>/<<朋友>>/<<我没有自己的名字>>

余华应该是更擅长于写先锋派类型的荒诞小说,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他的成名作,我也感觉这篇小说是以上小说中最为优秀一篇,读起来有英国黑色喜剧电影的感觉,整个故事感觉没有具体的方向要指向哪里,要去往哪里;作者写作貌似是随意的,故事的主角也是随意的,而偶尔搭上的汽车的方向也是随意的,但是真的是随意吗?”我”找不到落脚处的焦虑, “我”看到大家疯抢苹果的焦虑,最后什么都被抢光了,自己缩在驾驶室里,却觉得那里是旅馆,是落脚之处了.我读着仿佛读着这个挣扎在80年代寻找自己和文学出路的彷徨青年的追逐之路.或许在那个时候,作者也觉得先锋派的写作风格是他所追寻的归宿了吧.而<<命中注定>>里最后描写的两个小孩子在大宅外面听到的那一声来自于未来的呼救声让人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大有西方恐怖片的风格.而<<我为什么要结婚>>里自己莫名其妙的预言和故事推进的神奇的吻合以至于主人公陷入了一个荒诞的结局,让人哭笑不得.而在<<朋友>>类似于马尔克斯的<<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的叙述方式,那持续的打斗却荒谬地使打斗的两人成为了朋友…这一切一切都是不符合常规的,凌乱的却又荒谬地组合在一起,我们似乎在看着一幕幕的荒诞剧,但是又感觉到这似乎也是可以真真切切发生并且存在的,它们在表达作者的一种挣扎思索还有无奈,以至于我能听得到余华在写这些的时候在放声大笑或者痛哭流涕.不过也许,他只是面无表情地写完,但是内心却经历了惊涛骇浪…

在第一类相对靠近描写现实生活的故事的小说里,手法相对传统易懂,但也脱离不了余华一贯地冷清和残酷, <<他们的儿子>>在描写挤公车回家的夫妇的争吵以及打出租车回家的儿子之间的落差的对比,不禁在怀疑新经济时代的教育是否得当.甚至在描写一些最温馨的亲情,结局也是悲哀的,有如<<蹦蹦跳跳的游戏>>.对于人性,余华并不会刻意去写,但是总是在一些不经意的场景和对话,就可以把故事人物的丑陋表现得淋漓尽致,就像<<炎热的夏天>>那两个似乎是闺蜜却各怀鬼胎的女子以及那个看起来愚笨却脚踏几船的文化局公务员.

余华的短篇对比起他的长篇是逊色的,甚至不及他的杂文,他某些杂文还是写得挺有见地的.虽然他写短篇而成名,却因为长篇而使他进阶到优秀作家的行列.下个星期来读他的中篇小说,并结束他相关书目的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