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读后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4
《老人与海》,作者海明威,翻译吴劳,评分:4.5分

名气或者说知名度是我们选择与判断的重要或者唯一标准,所谓品牌,套用到有形产品上是理所当然的可以理解。其实文艺作品何尝不是如此呢?前人筛选下来的、类似于五星好评一类,不但让我们节约了时间、甚至是破解选择困难症的简洁办法。

鲁迅有句名言,大意是:世界上本没有什么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路”就是历史,就是历史定位,是经过很多人踩踏而成。但其实第一第二个走过去人才是最重要的。荒野中一条新路就是这样来的,这是我自己的经验,不信可以问问那些资深的“驴友”。由此联系一个小时候的故事,家里不远处一个邻居,一个独臂老人,听闻他有很多神奇的故事,例如单手劈柴(1.5米长柄大斧)、别人双手干不了活他单手就能搞定等等。他因公负伤失去了一只手臂,至于具体有什么了不起的事迹我也忘了。因为父亲几次念叨这人是“王进喜”一类的人物,可惜没人报道和树典型。这个好奇留下的疑问始终伴随记忆保留到现在,父亲凭什么发此感慨我不想再问,那一定是基于他自己或周围一群人的认识而已。留给我的认识就是有人报道宣传是很重要的事。

兜了个圈子是说明我为什么会选择《老人与海》,其实就是打卡心理。作为半个文学爱好者,这是种心理负担——同类都懂的。例如我那两本《尤利西斯》,都冲锋过几次还不是败下阵来。十年都过去了,它还依然坚挺、硬壳,不喜不悲,扫一眼便“心有戚戚焉”。

小说的梗概是这样的:一个八十四天没有捕到鱼的又穷又孤独的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连他的小朋友马诺林都在家人的阻拦下不和他作伴了,大家都认为他运气太差。虽然马诺林一直在帮着圣地亚哥,老人还是再次孤单地出海了,这次是向别人不去的远海去冒险。也终于钓到一条五米多长一千多磅的大马林鱼,但这条大马林鱼一直拖着钓钩和渔船游向深海,老渔夫几乎一刻也不松懈地盯了两天,第三天大马林鱼疲惫地浮出水面,被老人用鱼叉杀死,然后把鱼头绑到船头上、升起帆回航。杀鱼的血腥前后引来一条条鲨鱼的攻击,为了保住到手的成果,老人与鲨鱼殊死搏斗,打退了一次次进攻,仅有的鱼叉和短刀也都被受伤甚至死亡的鲨鱼带走了,最后只有船桨和短棍在手。鲨鱼被赶跑了,可大马林鱼也破碎不堪仅剩一个鱼头。老人带着最后一点力气于深夜返回住处,这三天靠在海上钓的两条生鱼甚至撕碎的大马林鱼肉充饥,孤立无援,而且手还受伤了,他太疲惫了。第二天老人还在昏睡中,小男孩马诺林心疼地来看他,人们在码头上发现了这条鱼的残骸,有人丈量出是十八英寸长的大鱼。马诺林告诉醒来的老人,下次要和他一起出海,才不管家人愿不愿意呢,老人说要准备好更顺手工具,一群来古巴的游客也在议论着那条大鱼的残骸,把它当成了鲨鱼……这时候老人还在睡梦中,他又梦见了狮子,小说到此结束。

插一句,老人和大马林鱼、鲨鱼搏斗的过程特别像小李子主演的《荒野猎人》,不过《荒野猎人》逃生那段太假,还是有些逊色。

小说的写作风格是运用独白式的自言自语来展示老人的内心活动。

我读这版《老人与海》,译者是吴劳,中篇规模,仅译者的序言都占有10%以上,而且就是这个序言的过度解读部分给我的印象很坏,差点看不下去,他也许需要一把剃刀。

译者的序言说了什么呢?小说被他解构成是一部具有多层次寓意的寓言。“一部希腊古典悲剧类型的作品”、“鲨鱼是宇宙间一切敌对力量的代表”、“杀死大鱼犯了致命的错误,必然会受到惩罚”,最受不了译者说“老人就是基督的化身”,小说完全是“基督受难的情节”,从老人的名字到所有从捕鱼到返回的过程,全部都是浓缩的“基督受难”,这是译者解构中最重要的论述部分。另外一个解读意象是渔夫就是“作家”,“大鱼”就是作品,“鲨鱼”就是评论家,“鲨鱼”代表着毁灭……..其实作者本人当年写给朋友的信,就是小说刚发表的一九五二年九月当月,“没有什么象征主义的东西。大海就是大海,老人就是老人。孩子就是孩子,鱼就是鱼。鲨鱼就是鲨鱼……人们说什么象征主义,全是胡说”作者当时是不承认这些东西的。

第二年一九五三年,海明威就籍此获得普利策奖,进而又获得一九五四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诺奖当年,他在《时代》说了与前面信中不同的另一番见解,“我试图描写一个真正的老人,一条真正的鱼和许多真正的鲨鱼。然而,如果我能写得足够逼真的话,他们也能代表许多其他的事物”。

以上印证一个什么问题呢?有时候作品并没有那么多的想法,评论的人多了,也就有了所谓的各种主题和寓意。作品也就从1.0版本到N.0版本!读者的脑补也迭代成了作品的一部分,这是一个值得玩味的现象!

小说塑造了一个“硬汉”老人形象!其实,真实的生活里就是一个劳动人民的普通故事,只不过小说中的“渔船”“大马林鱼”“鲨鱼”“鱼叉、短刀、短棍”……这些书中具体的事物换成我们生活中其他具象也是成立的,每个人“讨生活的饭碗”有多大不同呢?小说的闪光点是老人坚持做生活中的强者,“它能熬多久,我也能熬多久”,不畏惧艰苦、敢于冒险、不向逆境妥协,终归成为一个胜利者。就像书中那句名言“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这也是这部小说的精华。像不像海明威的宿命预言?

“你天生就是个渔夫,正如那鱼天生就是一条鱼一样”,这句书中话就是真实的生活写照。所以,小说中的老人圣地亚哥我看得很清楚,因为他完全就是我父辈的形象。我甚至记得很多类似的片段。我在想,即使人人都是生活中的“硬汉”,当我们也成为“老人”时,是否还要“出没风波里”呢?

如果再次切换一个角度,例如换成我父亲,他也许会说:为什么一个老人还要冒生命危险为有上顿没下顿的生活奔波?他年轻的时候干嘛了?出门带水不带饭是不是一个成熟的劳动者…….?我只能侧面回答一句,小说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

人生漫长而无法预测,真到了圣地亚哥那个年龄,可能我们早就妥协了,我们再也梦不见“狮子”了!这个“梦”是什么时候消失的呢?这是我喜欢思考的问题,是“歌楼上”?“客舟中”?还是“僧庐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