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2018年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协会年会感想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0
4月12日,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2018年学术年会在美丽的海边城市海阳盛大开幕。我非常幸运地参加了本次活动。

大会初始,表彰了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2017年度先进单位和个人。看到那么多积极共进的单位团体和盎然生机的优秀老师们为心理健康教育做出的贡献,我意识到自己作为一名一线小学教师肩上沉甸甸的担子,尤其是我同时也是一名兼职心理健康课的老师,我更有责任和义务为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挥云拨雾,指明一片蓝天。

然后,在接下来的两天了,分别听到了心理学界三位大咖的讲座。有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方晓义老师的《基于学生发展的学生发展指导——寻找适合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路径》;有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山东省心理学会会员、中国心理学会会员、国际行为发展学会(ISSBD)会员徐夫真老师的《孩子,你的焦虑我懂得——经由父母使用CBT帮助孩子克服焦虑》;有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前院长,教授,应用心理学研究所所长刘电芝老师的《学习策略的教学与课堂教学的变革》。

三位老师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让我看到了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心理需求、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父母在孩子心理成长过程中不可代替的角色地位,这些讲座中的理论和案例都给了我巨大的心理冲击。一开始我认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只是快乐成长,会简单调节不良情绪即可,后来接触了徐爱红博士主编的《学会学习》教材,我知道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课要从学习、生活两方面入手,从师生第一次接触就给他们积极的、正向的生活态度和学习态度。而今天我意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是跨领域的、可以是跨学科的、可以是系统的、甚至可以是日常的。

比如方晓义教授用一组组数据告诉我们不同地区学生的发展差异、同一地区学生的发展差异、同一年级甚至是同一班级的学生都会有不同的心理需求等等。这让我想到其实我的日常工作中也可以用这样数据记录的方式,来探究学生的个体发展水平,这种记录可以是横向的也可以是纵向的。就是说我可以记录一个孩子每天同一节课的学习状态,经过5-8天的观察来做简单的分析,然后给家长提出操作性强的建议,也为自己在课堂上针对该生实施有效的方法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或者我可以记录一个班级孩子在每一个活动中的共同点,然后找到他们关注比较多的内容,这样能为集体教学提供更有效的措施。

比如徐夫真教授的认知行为疗法,经由父母来操作会更有成效,我之前的班主任工作有和家长接触的大量案例,总结下来觉得大多数父母的成长都无法跟上孩子的成长节奏。虽然我也试过从心理学角度和家长一起做分析、提建议,但效果都不是很理想。徐教授的讲座,让我明白,家长一般都不太注重过程只看结果。而认知行为疗法容易操作,那么其实我们可以针对一类孩子,比如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把这些孩子的家长召集在一起做具体的认知行为疗法指导,告诉他们,孩子这种行为出现的原因,具体表现,家长可以为孩子提供什么样的环境和专项训练,这样相信会更深得家长们的心,而且因为操作容易,孩子会更容易发生显著的变化。

再比如刘电芝教授的关于学习策略的讲座,让我又一次比较深刻地站在教师的角度反思自己的教学。过去我曾无数次提醒自己:不要做愚昧封闭的教师,只一味给学生灌输知识,让学生做学习机器。但是只要一临近考试,又忍不住开始题海战术,忽略方法和孩子的接受理解能力。听了刘教授的讲座以及工作坊中具体、细致的学习策略指导,我的内心一片清明。教师不能只是站在讲台上,眼里只有教学过程,而应该用学生的眼睛、成人的头脑为课堂开拓一条直线,也就是刘教授所说的“以某一个策略为主线”,目标明确,可设障碍,但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又能安然通过,直达“目的地”。

学习虽然很快结束了,但是老师们的话长久地印在了我的心里,方教授的“职业生涯的学习越早越好”,徐教授的“改变想法,以不焦虑的方式思考”,刘教授的“知识是学不完的,思路是可教的”等等。作为老师,知识的内化也需要一个过程,我想在这次学习的引领下,以后的工作会更有向心性,也会更有激情,因为我看到那么多年轻的、年长的老师都在成长的路上,我当然不能落后。

坐在返程的大巴车上,看着背后越来越远的大海和车窗外连绵不断的丘陵,虽然原野里还是一片片光秃秃的枝丫,但是过不了多久这里一定是花开遍野,而累累硕果也一定会顶着开放的花朵,迎着每一天崭新的太阳,骄傲地散发出浓郁的香甜。就像我们的孩子,一个个都有蕴藏着无限活力的眼睛,而藏在眼睛背后的光芒也一定会比阳光更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