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惠阳附属中学的办学特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2

华南师大附中前身可追溯至1888年建立的广州格致书院。一百多年来,华附秉承以人为本,敢为人先的教育传统,是享誉岭南的著名学校。
二十世纪50年代,华附率先开展以启发式教学为重点的课堂改革,成为当时“全日制中学的一面红旗”。改革开放后,率先实行课外活动创新,最早实施按程度分层次教学,在全国普教系统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1990年,中共中央几位领导同志亲临学校视察,对华附办学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 领导的激励,促使华附不断超越自我,跃上新台阶。1996年,华附以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为指针,提出了学校的发展战略——“12468工程”,确立“以完整的现代教育塑造高素质的现代人”的宗旨。新课改的实施,华附高举素质教育的大旗再立潮头。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办出了自己的特色:一是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二是注重基础,鼓励冒尖; 三是合理负担,讲究效益; 四是内外相促,教学相长; 五是民主决策,科学管理;六是坚持改革,着眼未来。 在华附,分数不是惟一目的,华附更注重对学生潜力的挖掘,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而并非只看重那些成绩佼佼者。华附要培养的是每个学生的“做人基础、求知基础和身心健康的基础”,让每个学生都有良好的品质行为规范、确立自尊自强的信念;在求学过程中,不仅要将知识学会,更要会学,掌握好学知识的方法,有良好的学习作风。高起点的华附学生中,学校更愿意给学生提供“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自由。据了解,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有三个最早:早在合校初期的20世纪50年代,率先开展“以‘启发式’教学为重点的课堂教育改革”;20世纪60年代后,首先实行“课外活动”创新;20世纪80年代后,学校最早在全国普教系统实施“按程度分层次教学”,即在部分学科按学生认知和能力水平的不同程度组织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在全国普教系统产生良好影响。
在华附,文学社、广播台、越野兴趣班等等课外活动应有尽有,开展得热火朝天。正是这种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才更有利于学生成长,进入21世纪初,华附学生共有30多人次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国家级奖励,一百多人次获得省级奖励。 为了使华附办学质量、水平不断跃上新的台阶,1996年,学校提出了改革的新思路——“1248工程”。提出了“以完整的现代教育塑造高素质的现代人”的办学宗旨。一手抓改革,一手抓建设。加强教育理论对教育改革的指导,抓科研、促教改,走科研兴校之路;建立课外活动激励机制,促进个性特长发展;建立新的教学评价制度;积极探索奥校办学新模式。大力推进以因材施教为核心的个别化、人性化教学模式,以立志成才为主题的激励型德育教育模式,以优质高效为标志的效率效益型后勤服务模式,以科学民主管理为目标的舒畅型学校管理模式。制定了“八个一”的素质要求。
该校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教改试验:在初中、高中各年级各设1个综合试验班,进行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多科性试验。另外,在初、高中开设语文、数学、英语单科试验班,进行教材教法改革、自学能力培养等单项试验,还聘请外籍教师主讲“英语口语课”。根据因材施教原则,从高中二年级开始文理分科。同时,开展了课外科技活动,设有文学社、数学爱好者协会、天文学社、无线电组、摄影组、集邮协会、歌舞团等17个社团,让学生增长知识,锻炼才干。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着重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以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重,以个别化为发端,以个性化为归宿,构建多元化、现代化、国际化的新课程体系。首先,是课程结构的多元化。着力开发建设校本课程,形成奥班、试验班、普通班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相协调的课程体系。努力做到规定性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优质化,选择性课程(学校课程)系列化、个性化、特色化。选择性课程包括:一是培养拔尖人才的提高性课程,二是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和创新精神的扩展性课程,三是注重学生实践能力锻炼的实践性课程。其次,是课程内容的现代化。一是在现有学科课程中更新内容,体现现代化科学技术精神;二是在学校课程中专门开设介绍新兴学科和前沿学科的相关课程;三是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素质的统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健全人格。再次,是课程发展趋势国际化。紧随教育领域日益频繁的国际合作和国际文化交流,融入国际教育发展潮流,把握新世纪教育发展的趋势,博采众长。
华附还一直在思索自身的“品牌标识”——独特的理念系统、操作系统和管理体系。在此期间,华南师大附中以自身丰富的经验为素材,整体构建起学校的办学体系——“一二四六八工程”。 “一”,用一句话概括的办学理念:以完整的现代教育塑造高素质的现代人。
“二”,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一手抓软硬件建设。
“四”,建立四个工作系统:以立志成才为主题的激励型德育模式,以因材施教为核心的个别化、个性化教学模式,以优质高效为标志的效率与效益型后勤服务模式,以科学民主为目标的舒畅型学校管理模式。
“六”,提出六项人才培养标准:基础扎实,特长明显,素质全面,能力多样,人格健全,适应性强。
“八”,对毕业生提出“八个一”的要求:怀有一颗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红心,并养成一套良好的做人规范;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和英语;能写一手端庄的毛笔字和硬笔字;有一门最喜爱的学科并学有所长,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形成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一门体育运动的技能,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掌握一项乐器演奏技能,并有良好的审美修养;练就一手熟练操作电脑的技能,学会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炼就一项劳动生活技能,具有良好的独立生活能力。
在此基础之上,学校制定了新的五年发展规划,提出了2001年到2005年的发展总目标:高标准建成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继续努力把学校办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质量、有特色的现代品牌学校。为实现发展目标,学校提出了“五化策略”:优质化,特色化,集团化,国际化,现代化。 华南师大附中德育工作特色鲜明,成效显著,建立了完善的德育管理体制和一支朝气蓬勃的德育工作队伍。
建立了一种有利于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发展的运行机制,将面向大部分学生的基础文明、思想品质教育和面向优秀学生群体的领袖才能教育有机地结合,从而达致“高素质”要求——集政治上的先进性、思想上的活跃性、道德上的高尚性和学业上的优秀性之大成,形成牢固的深层意识,养成稳定的行为特征,具有活跃的践行能力,孕育可持续发展的优良品质。
构建多学科整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互补互动的德育氛围。注重德育过程的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教育。将德育与美育有机结合,创造浓烈的校园艺术氛围,整体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将德育与体育有机结合,组建各类学生体育俱乐部,增强了学生体质,也直接提升了学生的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品质。心育、美育、体育等学科的显性课程,与绿化、美化、净化的校园环境,优良的校风、学风、教风,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宽松而充满活力的心理环境等隐性课程相互作用,共同营造出华附正气昂扬,“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氛围。
构筑了一个学校与家庭、社会功能耦合的育人网络。建立家长委员会,发挥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性作用。加强学军、学农等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的建设,让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国情,提高辨别、分析事物和社会适应能力。坚持了19年的清远乡村学农活动,得到了省委汪洋书记的赏识和亲笔批示。
顺应“全球化”发展趋势,利用学生到国外参加各种竞赛、开展科研合作等机会,让学生更深入、全面地接触、了解世界文化。华附初步构筑起一个“一体两翼”的德育格局——以校内教育阵地为主体,以走向我省贫困地区、走向国际发达地区为双翼,深化学校的“立志成才”教育。
高一学生下厂学工,高二学生到农村学农,高初中新生学军等活动扎实独特。体育卫生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宿营管理井井有条。学生的体质状况及体育成绩均居广东省中学前列,并向高校输送了许多体育尖子。
学校的德育工作改革没有止步于此,而是从其“重点学校”的社会角色出发,着眼于本校毕业生未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提出了“让学生在深入了解中国国情中接受更加深刻的教育”的追求,构建起一个深入社会不同领域、强化学生现实生活体验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
1、学工基地。华南师大附中与广东罐头厂、广州通讯设备厂、广州天天食品厂、广东南方面粉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长期挂钩的关系,定期组织学生到上述企业开展学工活动。
2、学农基地。华南师大附中在清远市源潭镇的大莲乡和高田镇的樟洞乡,建立了两个能够容纳近400人的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当地与农民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
3、学军基地。华南师大附中与广东武警总队和边防总队建立了共建精神文明的稳固关系,分别以“走出去”和“请进来”的不同方式建立起学军基地。
4、社会调查基地。华南师大附中与广州市若干大商场、部分高校和省市科研部门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并得到它们的大力支持,这些单位和部门已成为附中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的基地。
学校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从初一年级到高三年级,在不同阶段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上述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不同社会领域的实际,加深对社会各方面的了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立志成才”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华附大力推行课程改革,积极探索、构建了一个适应素质教育、体现时代要求的“规定性课程与选择性课程相结合”的校本课程体系,在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国家规定的课程任务同时,成立课程委员会,大力进行“选修课程系列化、课外活动课程化”改革,初步构建起一个包括自然科学类、人文科学类、体育艺术类、社会实践类四大模块、共80多门课程的校本课程体系。制定了《选修课程学分制管理条例》,引导和促进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开展探究性、讨论式学习。 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方面,把提高常规教学质量与高新技术深度介入相结合。华附根据“因材施教,分类指导,注重效率,发展能力”的原则,探索建立“统分结合,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既均衡编班,又在物理、英语、数学、计算机等学科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学生水平的不同程度实行分教。此外,还在英语口语、计算机课实行小班上课;建立个别辅导、导师制、跨级听课、免修制、等级认证制等多种分类指导的制度。 研究方法、策略运用,提高常规教学质量。形成了教学常规的三种策略:精讲精练,重视学法指导;重视主干,促进全面发展;因材施教,实施分类指导。落实“六个为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为主攻,以训练为主线;以能力为主标,以育人为主旨。 大力提倡全面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考核,让高新技术深度介入到教学方法运用和教学过程之中,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开辟德育网络阵地,构筑数字化校园。 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和激励功能,制订了“关注学生特点、特长差异,体现客观性、激励性、过程性、发展性”的评价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