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四公子

战国四公子的故事,资料,快!!!!!!!!!!!!!!!!本人急需,请各位大哥大姐,老师教授,帮帮忙

第1个回答  2007-08-15
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是为战国四公子。
一、信陵君
魏公子信陵君无忌,“魏昭王少子而魏安嫠王异母弟也”,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因此多归公子。而列国也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地十余年。”但才高招忌,安嫠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
安嫠王即位十数年,齐楚相约攻魏。老臣唐睢西说秦昭王,秦发兵救魏。安嫠王昏庸无能,目光短浅,居然“以秦救之故,欲亲秦而伐韩”。信陵君乃纵论天下形势,谏阻魏王,指出秦乃虎狼之国,“非尽亡天下之国而臣海内,必不休矣”。韩为魏之屏障,韩存则“卫、大梁、河外必安”,韩亡则魏危在旦夕。事实上,后来秦果于秦王政十七年亡韩,二十二年亡魏。作为一个出色的军事家,信陵君可谓高瞻远瞩。
魏安嫠王二十年,秦昭王破赵长平军,进兵围邯郸,赵王请救于魏。三晋本为一家,赵魏尤其唇齿相依。但魏王畏秦,令晋鄙将十万大军屯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信陵君数劝魏王不得,乃窃符救赵。目光高远,当机立断,信陵君可谓不世之英雄。
信陵君留赵十年,“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魏安嫠王三十年,信陵君返魏,将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乘胜追击至函谷关,“秦兵不敢出”。赫赫武功,名震天下。以秦之强,于公子在世之日,不敢复加兵谋魏。
信陵君亲韩救赵存魏,于三晋及天下其功可谓大矣,可惜功高震主,秦王又以反间计日毁公子于魏王。魏王本畏公子,遂“使人代公子将”。为免杀身之祸,信陵君“谢病不朝”,“饮醇酒,多近妇女”,四年后便“病酒而卒”。实令人扼腕叹惜。
四公子皆称喜士,致食客数千,但唯有信陵君乃真正能下士者。每闻贤者,必卑躬往请,以诚相求,以礼相交。如大梁侯嬴、朱亥,邯郸毛公、薛公。汉高祖少时即闻公子贤,即位后“每过大梁,常祠公子”。高祖十二年、十二月,为战国王者及秦始皇置守冢十家。非王而获守冢者独信陵君一人。史记:为公子置守冢五家,世岁以四时奉祠公子。信陵君之贤,诚不虚也。
二、春申君
春申君黄歇,四公子中唯一非王室中人。然相楚考烈王二十五年,辅国持权,说一不二,自有其过人之能。
黄歇初以博闻辨术事顷襄王,封左徒。二十一年,秦拔楚郢,“烧先王墓夷陵”。二十二年,复拔巫黔中郡。是时黄歇为楚使于秦,知秦王轻楚,恐秦举兵灭楚,遂以滔滔辨才说秦昭王,指出“天下莫强于秦楚”,秦楚相争犹如二虎相斗。蚌鹤相争渔人得利,灭楚而致韩魏强盛实属不智之举。再者秦楚素来友好,韩魏于秦却有累世之怨。故仇楚不如善楚,伐楚不如伐韩魏。昭王以为善,乃止将军白起,“发使赂楚,约为与国”。
顷襄王二十七年,太子完质于秦,黄歇随行。三十六年,顷襄王病,黄歇乃设计使太子逃归楚。秋,顷襄王卒,太子完立,是为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春申君,从此荣宠不衰。
春申君相楚二十余年,考烈王无子。赵人李国欲献其妹于楚王,恐无子失宠,遂投春申君门下。春申君性好渔色,年近花甲,色心未衰,乃自取其妹。及有身,李园教其妹言于春申君:“楚王虽幸君,然王无子,百年后必立兄弟。君相楚日久,多失礼于王兄弟。异日恐有杀身之祸。不如进妾于王,一旦有子,则楚国尽为君之天下矣。”春申君“大然之”,乃进之楚王,欲效吕不韦故计。后果生男,立为太子,李园遂受重用。
李园本非善人,得势后更是野心勃勃,阴养死士,欲取春申君而代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春申君徒为他人做嫁衣裳,自己却懵然不知。二十五年,考烈王病,春申君门下贤者朱英劝春申君:“楚王卒,李园必杀君以灭口。”可怜春申君一生玩弄权术阴谋,此时居然天真,以为李园“弱人也,仆人善之,且又何至此!”十七日后,考烈王卒,李园使死士刺春申君于棘门,“尽灭春申君之家”。
春申君初为左徒时,外无宾客之助,内无王室之亲,说秦以存魏国,设计而归太子,独赖其才而成大事,其智何其明也。及为相国,五年将兵救赵,八年北伐灭鲁,复兴楚国。以非王室宗亲而相楚二十五年,言必听、计必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名为相国实则楚王也。其文治武功、才能手段可见一斑。一世英雄,暮年竟灭族于竖子之手,可怜!可叹!
三、孟尝君
齐田文,父为田婴,祖为齐威王。宣王为其亲叔,缗王为其堂兄。田婴封于薛,谥为靖郭君。田文代立,是为孟尝君。
孟尝君少有远谋,深明“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劝田婴舍家业而厚待宾客,由是“名声闻于诸侯”。孟尝君待客平等,“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且常施惠于宾客亲戚,客以此多归孟尝君。
秦昭王闻其贤,乃先使泾阳君为质于齐,以求见孟尝君,不得。齐缗王二十五年,孟尝君不得已而入秦。秦昭王始欲相之,后欲杀之。孟尝君赖其客中能为鸡鸣狗盗者之力,得脱此难。
后孟尝君相齐,缗王惑于秦楚之毁,“以为孟尝君名高其主而擅齐国之权”,遂废孟尝君。赖其客冯獾游说秦王和齐王而得复其位。
及田甲劫缗王,缗王甚疑孟尝君为主谋。孟尝君不得自辨,遂逃。其舍人魏子等“自刭宫门以明孟尝君”,缗王乃“复召孟尝君”。
孟尝君所经此三难,卒赖宾客之力而免,故世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司马迁以为“名不虚”。但其心胸狭隘,好为阴谋,故王安石于“鸡鸣狗盗者出其门”颇有微词,不为无因。
齐缗王二十五年,孟尝君脱秦难,经赵返齐。赵人闻其贤,出观之,皆笑其身材矮小。孟尝君闻之,“怒,客与俱者下,斫击杀数百人,遂灭一县以去”。气量何其小哉!
孟尝君谢病归养后,秦逃将吕礼相齐。孟尝君恐失势,乃行阴谋手段排挤吕礼,后又借刀于秦相魏冉,终将吕礼逼走。
齐缗王三十八年,齐灭宋,欲废孟尝君。孟尝君“恐,乃如魏”。“魏昭王以为相,西合于秦赵,与燕共伐破齐。齐缗王亡在莒,遂死焉”。孟尝君为泄一已之愤,不思破六国之合,致使乐毅将六国之兵,下齐七十余城。若非有田单出世,行反间计,排火牛阵,齐国几乎宗庙无存。孟尝君实为齐千古罪人。
战国时诸侯争霸,目无周王,然名义上周室仍为共主,有类于近代军阀割据。因此士只求一展胸中抱负,并无忠君爱国之念。魏张仪相秦,齐孙武事吴,卫吴起事魏相楚,东周苏秦事燕并佩六国相印,皆自然之事。故伍子胥去楚事吴,引兵伐楚,以报父兄之仇,时人未尝稍有非议。但孟尝君身为齐宗室嫡亲,不思救国反为魏相,坐看齐几乎灭国,实乃数典忘祖之辈。
其后田单复齐,襄王立。“畏孟尝君,与连和,复亲薛公”。孟尝君死后,诸子争立,而齐魏共灭薛,孟尝君遂绝嗣无后。
四、平原君
平原君赵胜,乃武灵王子、惠文王弟而孝成王叔也。赵之诸公子中,赵胜“最贤,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
孝成王七年,秦破赵长平军,进兵围邯郸。赵使平原君请救于楚,赖客毛遂之力而定赵楚合纵。平原君返赵,楚魏救兵皆未至,而邯郸危在旦夕。平原君听李同之劝,尽散家财以飨士,得敢死之士三千人,却秦兵三十里,已而魏楚军至,邯郸围解。
赵胜虽名列四公子,但名不副实。史书所言其“喜宾客”,其实“徒豪举尔,不求士也”。为一美人而寒宾客之心,毛遂处其门下三年而不知其才,其好士不过尔尔。后信陵君留邯郸,从贤者毛公、薛公游,平原君闻之,笑信陵君妄从博徒浆者游,致门下士“半去平原君而归公子”。可见平原君徒好虚名以自喜耳。
平原君虽为赵相,其实才具平庸,目光短浅。孝成王四年,秦攻韩上党,旦夕且下。上党守将冯亭乃使使者告赵王:“韩不能守上党。吏民皆安为赵,不欲为秦。有城市邑十七,愿再拜入之赵。”赵王大喜,召平阳君赵豹相商,赵豹以为不可,“圣人甚祸无故之利”。赵王向无自知之明,脸皮又极厚,居然说:“人怀吾德,何谓无故乎?”复召平原君问之。平原君同样愚蠢,既看不破此嫁祸之计,也未考虑后果。利令智昏之下劝赵王道:“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岁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赵王乃使赵胜受地。秦以倾国之力攻韩而赵坐受其利,乃移兵攻赵。赵遂有长平之祸、邯郸之围。
平原君虽不识大体,但所谓庸人有庸福。孟尝君灭族,春申君灭族,信陵君才不得用抑郁而死。独平原君历相惠文王及孝成王,一生竟无大难。死后,“子孙代,竟与赵俱亡”。四公子中,以平原君结局最好,天妒英才,信不虚也。
第2个回答  2007-08-15
战国四公子
战国末期,秦国越来越强大。各诸侯国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的灭亡,竭力网罗人才。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包括学士、策士、方士或术士以及食客)之风盛行。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和楚国的春申君。后人称他们为“战国四公子”。

孟尝君

孟尝君姓田名文,字孟,封于尝邑,故号孟尝君。他养士数千人,成为齐国的重要政治力量,担任了齐相,每年的工资就是薛地万户人家的租税。他的门客冯欢曾到薛地为他收债,免除了部分贫苦人的债务,取得了薛地人的拥护和爱戴。当他受齐王的猜疑而罢免职务后,得以在薛地安身。冯欢去秦国说动秦王,派车马来接孟尝君到秦国为相;回来后又借秦国要聘相为由,说动齐王恢复孟尝君的职务。

当时,齐、秦、楚是三个超级大国,与齐国相邻的宋国是第三世界中的一个弱小国家。宋国虽然国小力弱,国王却特别骄横,惹恼了齐国,齐王就灭掉宋国,然后强迫卫国、邹国和鲁国臣服,这三个弱国只好对齐称臣。这一来,齐王又骄横起来,扬言早晚有一天要问鼎周都,正号天子,以令天下。孟尝君就劝谏齐王,说是宋国被灭掉就是因为宋王骄横,让齐王以宋为戒。齐王一听生气了,就又罢免了孟尝君的职务。

孟尝君怕遭齐王杀害,就逃奔魏国,去依附他的朋友魏无忌。到了魏国,魏王任他为相。他又做媒,把魏无忌的姐姐嫁给了赵胜。然后把相位让给魏无忌,回到齐国的薛地,魏王和赵王、魏无忌和赵胜都与他交好。他能与魏王、赵王平起平坐,地位自然提高了。齐王却害怕了,就派使者迎接他复任国相,孟尝君不去,齐王只好与他建交。从此,孟尝君往来于齐、赵、魏三国之间。后来,因病而死,得以善终。但他的几个儿子争夺薛地,齐魏联军占领薛地,孟尝君绝后。

平原君 (?~前251)

赵胜是赵惠文王之弟,封于东武城,号平原君,养门客3000人。在秦军围困邯郸时,魏国惧秦,晋鄙只带兵在边境观望。平原君欲说服楚国出兵相救,门客无计可施,只有毛遂自荐,说服了楚王,楚王派春申君黄歇率军救赵。在赵、魏、楚三国军队夹击下,秦军大败而回。平原君是“战国四公子”中最平庸无能之人,受到秦国进攻时只会求救,国中有贤人而不知用。但他的侄儿继位为赵孝成王,他仍受重用,经历了两代国王。病死后,其位代代相传,直到赵国被秦灭掉。

信陵君 (?~前243)

魏安王之弟,即魏无忌,号信陵君。公元前257年,他设法窃得兵符,击杀将军晋鄙,夺取兵权,救赵胜秦。后十年,为上将军,联合五国击退秦将蒙骜的进攻。有食客三千,《汉书·艺文志》兵家有《魏公子》二十一篇,今佚。

孟尝君让相位给魏无忌,魏王封以信陵之地,是为信陵君。信陵君也以养士出名。公元前258年,秦军围困赵都邯郸,形势危急,魏国大将晋鄙率领魏国主力,在边境上按兵不动。赵国平原君赵胜的夫人,也就是信陵君的姐姐,致信信陵君请他发兵救赵。信陵君窃得兵符,杀了晋鄙,夺得兵权,解了邯郸之围。信陵君怕魏王治他窃符杀将之罪,就在赵国住了10年。秦国得知魏国君臣不和,就派兵攻魏,连败魏军。就在魏国面临灭亡时,信陵君借了10万赵军,组织了燕、韩、赵、魏、楚五国联军,大败秦军,把秦军赶到了函谷关以西。魏王论功行赏,任用信陵君为相,国中大小政事,全交给信陵君决定。

信陵君的威名震动天下,秦国就想方设法除掉信陵君。秦王拿出巨款,派特务到魏国,找到晋鄙的同党,送上厚礼,让他们散布流言,就说信陵君威名大盛,大家都想让他当王,以此挑拨魏王与信陵君的关系。又以让魏国人质太子增回国为条件,叫太子增给魏王写信,说秦国要立信陵君为魏王。

就在魏王越来越怀疑信陵君要篡位的时候,秦王又派人给信陵君送去黄金和一封信,信陵君拒收黄金和信的时候,魏王派人来把黄金和信要去了。魏王打开信一看,信上问魏王何时让位,秦国预先祝福信陵君为魏王。接着秦国又放太子增回魏,太子增再次对魏王提出对信陵君不能信任。

信陵君虽然于心无愧,但知道魏王疑心日增,就托病不再入宫,将印信兵符等都交还魏王,以美女醇酒为伴,日夜享乐,过了4年就郁郁而死。六国中唯一能与秦抗衡的政治家死后,秦统一全国就成为必然了。

春申君 (?~前238)

春申君名黄歇,因先祖受封于黄,其后乃以黄为姓。他为楚相20余年。“虽名相国,其实王也。”楚国的政事都由他说了算。楚考烈王十五年(公元前248年)封于吴,号春申君。

楚考烈王没有生育能力,黄歇为他物色了很多美女,就是不生孩子。别看现在大街小巷都贴有“专治不孕不育症”的小广告,那时没有这样的“能人”,黄歇实在想不出好办法来了。

春申君府中有个门客叫李园,是赵国人,他有个妹妹叫李嫣,长得很漂亮。李园为了飞黄腾达,想把妹妹献给楚王,但又怕生不出孩子来会失宠,就施了个“移花接木”之计。他先请了5天假回赵国,过了10天才带着妹妹回来。春申君责备他超假,他说齐王派使者到他家求婚,他招待齐使才回来晚了。春申君一听,就要见李嫣。李园把妹妹盛妆打扮一番送去,春申君见果是美人,就把李嫣留下,当晚侍寝,不久怀孕。李园又教妹妹说服春申君把她献给楚王,生了双胞胎,长子立为太子。楚王死后,李园设下伏兵,然后才派人通知春申君。春申君一进宫门,即被杀死,然后灭族。从此,李园把持了楚国国政,楚国一天天衰落下去,被秦国灭掉了。
第3个回答  2007-08-15
战国四公子:楚国春申君黄歇、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无忌。

春申君黄歇

以封号著称于世的春申君(前314年--前238年),姓黄名歇,出身于战国晚期的楚国贵族。他在担任楚国令尹期间,对外穷兵黩武,纵横捭阖,对内辅国持权、广招宾客。他名重于诸侯,权驾于国君,生前极尽威重显赫。然而,聪明一世的春申君最后却受制于佞小,惨死于乱刀之下!他的大起大落的命运悲剧,活脱脱地展示了他的宦海人生及与之相伴随的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

受命赴秦 完助太子

战国晚期,楚怀王疏远良臣屈原,亲近奸佞靳尚,结果被骗人秦,客死他岁。楚顷襄王继位后,秦昭王命白起大举攻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白起攻下楚国都城纪郢(今湖北江陵纪南城),烧楚先王墓夷陵,攻至竟陵(今湖北潜江县西北),顷襄王被迫迁都至陈(今河南淮阳县)。顷襄王二十二年,秦又攻取楚国巫郡(今四川东部)、黔中郡(今湖南西北部和湖北、四川、贵州的部分)。

顷襄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76年),楚国收复了黔中地区,屯兵10余万,抗拒秦军。同年,顷襄王与秦昭王在襄陵(今河南睢县)会晤,与秦国讲和。秦国即转而蚕食三晋(韩、赵、魏三国),暂时解除了对楚国的威胁。

顷襄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73年),秦赵关系改善,“韩、魏服。而事秦”。楚国君臣对出现此种局势十分不安,国内一片惶恐。黄歇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开始登上楚国的政治舞台。

黄歇少年时曾游历各地,学识渊博。他很崇拜当时的纵横家苏秦,常以苏秦建立的功业激励自己。因此,在游学过程中,黄歇一边认真研读前人的经书史籍,一边留心观察当时的割据形势。数年“之后,黄歇学有所成,觉得获取功名的时机已经成熟,就回到楚国求见顷襄王。顷襄王很欣赏黄歇辩论的口才和自荐的勇气。时值秦国与三晋的关系亲密,于是,顷襄王特派黄歇出使秦国,探视情势。

黄歇十分清楚秦国对楚国的野心和楚国所面临的压力,所以,当他到达秦国后,便频繁活动于秦国的上流社会阶层,展开了积极的外交活动。他结交了范雎这样一批有影响的贵族士大夫,获取了他们对自己的信任和对楚国的同情,进而搜取到不少关于楚国的情报。

当时,秦昭王正命令大将白起率军与韩、魏军队共同攻打楚国,但军队还没有出发。黄歇到秦都后得知这一消息,内心焦虑万分:其时,楚国的元气尚没有恢复,如果秦、韩、魏联合攻楚,那么,不但楚国将遭到毁灭性的打击,而且他的政治前途也将受到严重影响。巢破卵危,黄歇深知自己的命运已和楚国的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此,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向秦昭王上书,力陈秦国“善楚”之利。他向秦昭王比喻道:“如果两只猛虎互相搏斗,那么旁边的癞皮狗到最后就会乘虚而人,’饱食虎肉。现在,秦、楚都是大国,互相攻战只会导致双方两败俱伤,而让韩、魏那样的小国坐收渔翁之利。我谨劝大王还是放弃对楚、国用兵,使秦楚亲善为好。“黄歇的话触动了秦昭王。战国时期,各诸侯彼此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是司空见惯的事,稍不留心就可能招来灭国之殃。于是,秦昭王制止了白起出兵,辞退了韩魏联军,并且还派使臣笼络楚国,订立条约,结为盟国。秦楚订立盟约,—使楚国得到喘息的机会,避免了一场灭顶之灾。黄歇在这次使秦中初次显露了他卓越的外交能力和高超的政治手腕。

顷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72年),楚国按盟约把太子完送到秦国抵做人质,并让黄歇作为太傅(官名,太子的师傅)随从至秦侍奉太子。黄歇的命运再次变得扑朔迷离。在那种战争年代,两国人质的生命毫无保障可言。黄歇清醒地认识到这次人秦的危险,但他也清楚地意识到追随太子无疑是“奇货可居”。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一心求取功名的黄歇决心冒险一试。

随太子人秦后,黄歇故伎重演,经常安排太子完出人于豪华的社交宴会,结识秦国重要的封君大臣。这一方面减少了秦昭王的戒心,另一方面又博取了太子完的欢心。黄歇此举可谓一箭双雕,用心良苦。春花秋月,夏日冬雪,转眼黄歇和太子完在秦国已经呆了整整九年。顷襄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63年),顷襄王病重,黄歇便想通过秦相范雎的关系让秦昭王放太子完回国。他对范雎说:“相国,您和我们太子的关系是相当亲密的了。现在楚王一病不起,您如果能规劝秦王放太子回去,那太子继承了王位后将会万分地感激您,楚国和秦国的关系也会更亲善。您是有远见的人,不会愿意让太子永远做个咸阳的平民吧?”范雎听了,觉得有理,就力劝秦昭王释放太子完。但秦昭王心存疑虑,只让黄歇回国探视楚王的病情。当时,楚目的阳文君(顷襄王弟)有两个儿子在国内。若顷襄王一旦去世,而太子又不在,阳文君之子必定会立为国君。黄歇担心自己多年的辛苦经营付之东流,当下和太子完分析了情势,决定逃离秦国。于是,太子完乔扮成楚国使臣的车夫,蒙混出了秦关。黄歇则留守住所,声称太子有病而谢绝来访者。估计太子走远后,黄歇只身径人秦宫向秦昭王说明情况。秦昭王勃然大怒,要让黄歇自杀。黄歇示意一旁的范雎,范雎即对秦昭王说:“黄歇身为人臣,能为自己的主人效死,说明他是个忠诚的人。现在太子完已经回到了楚国,他继位后一定会重用黄歇。我们为什么不表现得大方一些,将他也放了,以便将来能和楚国搞好关系。”秦昭王一想也对,便采纳了范雎的意见。黄歇回国三个月,即当年的秋天,顷襄王卒,太子完即位,是为考烈王。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2年),黄歇受到重用,担任令尹要职,封为春申君,受赐淮北地十二县。战国时楚国所设的令尹,实即中原地区的相国,为最高官职,掌军政大权。

黄歇两次入秦,十年冒险,终于苦尽甘来,得到了优厚的回报。

辅国持政 名重诸侯

初登庙堂高位,黄歇备受考烈王的信宠。一些趋炎附势的朝野人士纷纷登门拜贺,令尹府一时门庭若市。但黄歇清楚眼前的暂时显赫只是因为他曾经追随并协助过太子完。花五百日红,谙晓君王心理的黄歇当然熟悉楚国历史上吴起、屈原的遭遇。所以,从担任国相的第一天起,黄歇就寻图建立更大的功业,树立更大的影响,以维护他多年追求的权势和地位。乱世出英雄,黄歇想,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通过一系列重大的政治、军事活动来实现。他决心利用自己身屠宰辅高位的优势,去搏击战国晚期复杂的政治风云,放开手脚;施展平生抱负。

考烈王即位前后,诸侯各国除秦之外,数赵国最强,秦赵矛盾成为列国间的主要矛盾。考烈王三年(公元前260年),赵孝成王误中秦人的反问计,以仅能“纸上谈兵”的赵括取代老将廉颇,结果导致长平之役的惨败,赵国40余万兵卒被括埋,赵国由此而遭到严重削弱。考烈王五年,秦将王龀加紧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孝成王不得已向魏安嫠王求救。但魏王惧怕秦国,只让大将晋鄙率军“持两端以观望”,不敢进击秦军。邯郸危在旦夕。

在邯郸危急的时刻,赵相平原君赵胜率门客来楚国求援。赵胜希望当时楚国的新贵——黄歇能替赵国说话。他许诺事成之后将灵丘(今山东高唐南)送给黄歇。黄歇正愁无处可以用兵,当即一口答应。第二天,赵胜率门客人宫游说考烈王。考烈王同样畏惧秦国,不想出兵,双方“日出而言之,日中不诀”。自荐而来的平原君门客毛遂见此僵局,按剑登阶而上,胁迫考烈王与赵国联合抗秦。场面顿时剑拔弩张,变得紧张起来。在这关键时刻,黄歇出面力主抗秦,并表示愿意亲率大军出征。考烈王见事已如此,只好与赵胜歃血定盟,让黄歇发兵救赵。与此同时,魏国信陵君魏无忌也导演了一场“窃符救赵”的好戏,取代晋鄙,进军邯郸。考烈王六年(公元前257年),一场激烈的战斗在邯郸城下展开。楚军、魏军和赵军互相配合,内外夹击,一举击溃了秦军,邯郸之围随之而解。

黄歇解邯郸之围后,留大将景阳在中原参与合纵攻秦,自己则乘机伐鲁。考烈王八年(公元前255年),黄歇正式攻取鲁国,将鲁顷公迁封于莒(今山东莒县),任命荀况为兰陵令。此后六年,黄歇收回莒,将鲁顷公迁往卞邑(今山东泅水县东南),贬为庶民,鲁国灭亡。通过援赵灭鲁,黄歇提高了在诸侯中的威望。由此,楚国春申君和当时的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战国四君”名传遐迩。

邯郸之役失败后,秦国养精蓄锐,不久又向魏、赵发动了更猛烈的进攻。考烈王七年(公元前256年),秦军击破三晋联军,攻灭西周国。同年,寄居在西周国的周赧王卒。从此,天下连挂名的天子也没有了。

秦灭周王朝后,取象征天子权力的“九鼎”宝器,置于国都咸阳。秦昭王俨然成为天下共主,统一六国的野心也更加膨胀。

考烈主二十一年(公元前242年),秦国通过连年征战,土地已与齐国接境,列国随时面临着被分割和消灭的危险,合纵攻秦势在必行。当时,东方诸国唯楚最强,诸国宰辅唯黄歇名望最高。此时,齐孟尝君、赵平原君、魏信陵君已相继去世。为此,魏国派使者至楚面见黄歇,邀约楚国参加合纵阵线。黄歇对亲自主持合纵抗秦已久向往之,于是,他自作主张地对魏国使者说:“你现在就可以回去,不必再见楚王了。十天之内,我将率数万军队到魏国。”此等军国大事,却不报示国君,黄歇摄政专权可见一斑。考烈王十二年,韩、赵、魏、燕四国公推考烈王为纵约长,而黄歇主持其事。赵人魏加认为庞暖曾被秦军打败,就以惊弓之鸟为喻向黄歇力陈庞暖“不可为拒秦之将”。在魏国,也有人劝魏王不要“恃楚之强而信春申君之言”。②但黄歇独持己见,仍任用庞暖为联军主帅。同年,五国军队按约集中,在庞暖的统一指挥下进攻秦国。合纵联军一度突破函谷关(今河南灵宝东北),深入秦国腹地。后因秦国倾全国之兵大举迎战,庞暖心生惧意,五国才罢兵而还。

五国一罢兵,秦国即发动报复性进攻,取韩、魏、卫地复建东郡,形成了三面逼近楚都郢陈的局势。考烈王因此责怪黄歇擅自出兵,引来战祸,黄歇一时受到冷落。这时,门客朱英乘机向黄歇建议将楚国都城迁往寿春(今安徽寿县)。在此之前,赵国大臣虞卿也建议黄歇将自己的封地远离都城,以避免出现像秦国商鞅那样因为封地离国都太近而终被杀身夺地的祸害。黄歇即上言考烈王:“现在齐国和秦国交好,而淮北地靠近齐国,军务紧要,应该在那里设立郡县,加强防务。我愿意献出淮北十二地而改封到江东吴国旧墟(今江苏苏州)。同时,为大王考虑,楚国应该将都城迁往寿春,以免受秦军战火的威胁。”考烈王迫于形势,于当年迁都寿春。黄歇改封到江南后,在吴都故址大兴土木,营建都邑。司马迁曾在《史记·春申君列传》中写道:“吾适楚,观春申君故城,宫室盛矣哉!”由此可知黄歇为令尹时生活之骄纵奢侈。

黄歇在对外穷兵黩武的同时,对内则和其他封君大臣争先下士,招引门客,以相倾夺。一次,有个叫汗明的人求见黄歇,等了三个月才被接见。会谈之后,黄歇很欣赏汗明,汗明想再谈下去。黄歇说:“我已经了解先生了,先生不必再说了。”汗明摇摇头,问:“贤能的舜去事奉圣明的尧,三年以后尧才了解了舜。现在,您一会儿的功夫就了解了我,难道是说您比尧更圣明,而我比舜更贤能吗?”黄歇听了很惭愧,立即召来家吏把汗明的名字登记在贵宾册上,每五天会见一次。

黄歇的门客多逞强好斗,奢侈浮华。平原君赵胜有一次派使者拜访黄歇,黄歇让人安排他们住进了一所很豪华的宾馆。赵国使者也想在楚国炫耀一番。他们头上插着玳瑁簪子,剑鞘上装饰着珍珠宝玉,前往令尹府会见黄歇。黄歇接见他们时,左右簇拥着许多衣着华丽的宾客。赵国使者走近一看,纷纷自惭形秽。原来,黄歇的门客连穿的鞋子都缀满了珍珠。

黄歇礼贤下士、重义轻财的名声果然吸引了大批的游侠流士竞相投奔他。据史载;春申君门客达3000余人。这时,春申君的影响已不在声名重于诸侯的孟尝君之下。

利用门客形成一股可以威慑国君的势力是战国时期封君大臣惯用的手段,而尤以楚国为最。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太众”,大臣、封君“上逼主而下虐民”,常常引发各种社会矛盾,导致国力的削弱。楚悼王时重用吴起实行变法,削弱大臣之威重,均平封君之爵禄,使楚国迅速振兴起来。比之吴起,黄歇不仅没有能够改革楚国内政的弊端,反而加剧了这种封君重于国君的不正常现象,致使楚国在考烈王一代虽有国势复振的迹象,却也只是徒具其表,虚张声势,并不能改变它衰弱的趋势。

迷信佞小 殃身误国

黄歇的门客中有个赵国人李园。李园虽然其貌不扬,却城府极深,野心颇大。当时,黄歇门下的荀况也是赵国人,很有才能,颇得黄歇的赏识。黄歇攻灭鲁国时,让荀况担任了兰陵令。李园对此非常忌妒,总想找机会中伤、排挤荀况。苟况治理兰陵很有功绩,得到当地士人的敬仰,连考烈王都十分赞许他的能力。李园了解黄歇的为人,知道他对自己在楚国的地位很敏感,就借机对黄歇说:“历史上商汤以亳(今河南商邱县作为根据地),周武王以削(今陕西西安市西南)作为根据地)他们都凭着不足百里的地盘夺取了天下。现在,荀子是天下的贤人,如果您给他百里之地的权势,我认为这对您很不利。您看怎么办?黄歇考虑到苟况在楚国的名望确实很高,于是就派人婉言辞退了他。荀况离开楚国后去了赵国,赵国任命他为上卿。朱英获悉这件事,焦虑地问黄歇:“从前伊尹离开夏朝,去了殷地(商朝发祥地),因此殷人称王而夏朝灭亡;管仲离开鲁国去了齐国,因此鲁国衰弱而齐国强盛。凡是贤人所在的地方,君主必定尊贵,国家必定兴盛。你辞退了荀况,难道是想楚国衰弱、赵国强盛吗?”黄歇闻言大惊,赶忙派人到赵国召请荀况。荀况认为黄歇独断专行,图谋私利,不是可以长期追随的人,就回信谢绝了。黄歇虽然失去了荀况,却并没有因此责怨李园,反而将他看成了心腹。考烈王没有儿子,黄歇对此深感忧虑。李园便想利用黄歇将自己的妹妹李环进献给考烈王。一次,李园请假回家,故意过了期限才回。黄歇问他误期的原因,他说:“齐王派使臣来聘娶我的妹妹,我因为宴请使者,所以误了期。”黄歇心一动,竟问:“如果齐王还没有下聘礼,可不可以让我见见令妹?”李园闻之暗喜,即安排离亭之会,让李环亲近黄歇。李环能歌善舞,巧于辞令,长得又很漂亮。黄歇遂把她养人府中,倍加宠幸。

过了两个月,李环有了身孕。李园觉得时机已到,就让李环蛊惑黄歇献她入宫。李环假惺惺地对黄歇说:“相国,您在楚国的地位是无比尊贵的了。可大王一直没有儿子,将来的王位就只会传给他的兄弟。您当权时间这么长,对大王的兄弟也多有得罪的地方。假如另立了新国君,能保证他会像大王现在这样敬重您吗?好在我已有了您的骨肉,别人还不知道。如果凭您的威望把我进献给大王,大王一定会宠爱我。如果上天保佑我生个男孩,那么将来就是您的儿子继承楚国王位。到那时,您又何愁没有尊贵的地位和显赫的权势呢?”利令智昏的黄歇对李环的一番谎言竟信以为真。为遮入耳目,他另辟馆舍让李环居住,几天后将她献给了考烈王。

李环人宫后果然得到考烈王的宠爱,并生下一个男孩,取名熊悍。母以子贵,熊悍被立为太子,李环亦随之被立为王后。同时,李园因其妹的裙带关系也受到考烈王的重用。至此,李园的阴谋终于得逞。

李园利用黄歇实现其阴谋后,既害怕黄歇泄露机密,又想取代黄歇的地位,于是暗中豢养刺客,准备谋杀黄歇。

考烈王二十五年(公元前238年),考烈王得了重病。这时,朱英提醒黄歇说:“世上有料想不到的福分,也有料想不到的灾祸。现在你正处于难以预料的肘刻,又怎么能够没有意想不到的人呢?”黄歇问:“什么叫料想不到的福分?”朱英答道:“如今楚王病重,你可以像伊尹、周公那样辅佐幼主,摄政专权,等幼主长大了,再把政权交给他。否则,就自己当国君,楚国就归你所有了。这就是料想不到的福分。”黄歇又问:“什么叫料想不到的灾祸?’’朱英答道:李园虽然不担任官职,但他却是国舅,而且暗中养了一批刺客。楚王一旦去世,李园一定会抢先人宫,根据预先的计谋杀你灭口。这就是料想不到的灾祸。”黄歇又问:“那谁是意想不到的人呢?”朱英说:“你趁早派我当宫廷侍卫。楚王一死,如果李园抢先人宫,我就可以替你把他铲除。我就是意想不到的人啊。”但黄歇此时已完全被李园兄妹所蒙蔽,他不相信一向谦恭软弱的李园会谋杀自己,只当朱英的警告是在危言耸听。朱英见黄歇执迷不悟,担心祸及己身,第二天就离开了楚国。

十七天后,考烈王去世。李园果然抢先入宫,在宫门内外设下了埋伏。当黄歇带着几个随从匆匆进入宫门时,埋伏的死士四起。刀光剑影,血肉横飞,顿时,黄歇身中数剑,倒在一片血泊之中。随之,李园派人抄斩了黄歇全家,又割下黄歇的头颅扔到旷野之中。

曾经在故饲的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叱咤风云的春申君黄歇,临死都想不到自己会落个身首异处的下场!更想不到因他相信李园兄妹而给楚国带来的一场宫廷政变!

同年,熊悍继位,是为楚幽王(?一公元前228年),李园代黄歇为令尹独持大权。公元前228年,幽王卒,熊犹(李环次子)代立,是为哀王。哀王立两个月,因李太后(李环)与春申君同居的隐秘泄露,负刍(考烈王弟)以此为口实发动政变,哀王及李太后,尽灭李园一家。这次内乱使楚国的内政陷入一片混乱,在外交上,也使楚国失去了在诸侯中的威信。楚国由此走向衰亡。负刍为王第五年(公元前223年),秦王政(赢政,即后来的秦始皇)派王翦平楚,俘负刍,楚国灭亡。

司马迁写完《春申君列传》后,曾十分感慨地说:当初,春申君从劝说秦昭王与楚国订立盟约到豁出生命帮助太子完归楚是何等的聪明!后来受制于李园,可就太糊涂了。俗话说,“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春申君是失策在没有听取朱英的话啊!

其实,作为身居相位二十五年的楚国重臣,春申君从一开始就不应该把楚国推上一条军事战争的不归路。如果说他曾经一度使楚国表现出了大国的强劲,不如说他只是利用楚国的余威达到了提高个人声望和权势的目的。当他在考烈王二十二年主持的那次合纵攻秦失败时,楚国就已成了强弩之末,国力已被消耗殆尽。那时,春申君就应该从楚国的长远利益着眼,效法吴起改革,积蓄国家的力量。可惜的是,他不仅没有为楚国的兴亡考虑,反而心怀不轨,被李园兄妹所利用,以至殃身误国!

春申君的一生是戏剧性的,而他的结局却又是个悲剧,这多少给后人留下了一些启示。

齐国孟尝君田文
孟尝君 中国战国四公子之一,齐国宗室大臣。孟尝君姓田名文。田文的父亲叫靖郭君田婴。田婴,是齐威王的小儿子、齐宣王庶母所生的弟弟。田婴从威王时就任职当权,曾与成侯邹忌以及田忌带兵去救援韩国攻伐魏国。后来成侯与田忌争着得到齐王的宠信而嫌隙很深,结果成侯出卖了田忌。田忌很害怕,就偷袭齐国边境的城邑,没拿下,便逃跑了。这时正赶上齐威王去世,宣王立为国君,宣王知道是成侯陷害田忌,就又召回了田忌并让他做了将领。威王十六年(前341),田忌跟孙膑、田婴一起攻打魏国,在马陵战败魏国,俘虏了魏太子申杀了魏国将领庞涓。宣王七年(前336),田婴奉命出使韩国和魏国,经过他的一番活动使韩国、魏国归服于齐国。田婴陪着韩昭侯、魏惠王在东阿南会见齐宣王,三国结盟缔约后便离开了。第二年,宣王又与梁惠王在甄地盟会。这一年,梁惠王去世。宣王九年(前334),田婴任齐国宰相。齐宣王与魏襄王在徐州盟会互相尊称为王。楚威王 得知这件事,对田婴很恼火,认为是他一手策划的。第二年,楚国进攻齐国,在徐州战败了齐国军队,便派人追捕田婴。田婴派张丑去劝说楚威王,楚威王才算罢休。田婴在齐国任相十一年,宣王去世,愍王立为国君。愍王即位三年,赐封田婴于薛邑。

当初,田婴有四十多个儿子,他的小妾生了个儿子叫文,田文是五月五日出生的。田婴告诉田文的母亲说:“不要养活他。”可是田文的母亲还是偷偷把他养活了。等他长大后,他的母亲便通过田文的兄弟把田文引见给田婴。田婴见了这个孩子愤怒地对他母亲说:“我让你把这个孩子扔了,你竟敢把他养活了,这是为什么?”田文的母亲还没回答,田文立即叩头大拜,接着反问田婴说:“您不让养育五月生的孩子,是什么缘故?”田婴回答说:“五月出生的孩子,长大了身长跟门户一样高,会害父害母的。”田文说:“人的命运是由上天授予呢?还是由门户授予呢?”田婴不知怎么回答好,便沉默不语。田文接着说:“如果是由上天授予的,您何必忧虑呢?如果是由门户授予的,那么只要加高门户就可以了,谁还能长到那么高呢!”田婴无言以对便斥责道:“你不要说了!”过了一些时候,田文趁空问他父亲说:“儿子的儿子叫什么?”田婴答道:“叫孙子。”田文接着问:“孙子的孙子叫什么?”田婴答道:“叫玄孙。”田文又问:“玄孙的孙叫什么?”田婴说:“我不知道了。”田文说:“您执掌大权担任齐国宰相,到如今已经历三代君王了,可是齐国的领土没有增广,您的私家却积贮了万金的财富,门下也看不到一位贤能之士。我听说,将军的门庭必出将军,宰相的门庭必有宰相。现在您的姬妾可以践踏绫罗绸缎,而贤士却穿不上粗布短衣;您的男仆女奴有剩余的饭食肉羹,而贤士却连糠菜也吃不饱。现在您还一个劲地加多积贮,想留给那些连称呼都叫不上来的人,却忘记国家在诸侯中一天天失势。我私下是很奇怪的。”从此以后,田婴改变了对田文的态度,器重他,让他主持家政,接待宾客。宾客来往不断,日益增多,田文的名声随之传播到各诸侯国中。各诸侯国都派人来请求田婴立田文为太子,田婴答应下来。田婴去世后,追谥靖郭君。田文果然在薛邑继承了田婴的爵位。这就是孟尝君。

孟尝君在薛邑,招揽各诸侯国的宾客以及犯罪逃亡的人,很多人归附了孟尝君。孟尝君宁肯舍弃家业也给他们丰厚的待遇,因此使天下的贤士无不倾心向往。他的食客有几千人,待遇不分贵贱一律与田文相同。孟尝君每当接待宾客,与宾客坐着谈话时,总是在屏风后安排侍史,让他记录孟尝君与宾客的谈话内容,记载所问宾客亲戚的住处。宾客刚刚离开,孟尝君就已派使者到宾客亲戚家里抚慰问候,献上礼物。有一次,孟尝君招待宾客吃晚饭,有个人遮住了灯亮,那个宾客很恼火,认为饭食的质量肯定不相等,放下碗筷就要辞别而去。孟尝君马上站起来,亲自端着自己的饭食与他的相比,那个宾客惭愧得无地自容,就以刎颈自杀表示谢罪。贤士们因此有很多人都情愿归附孟尝君。孟尝君对于来到门下的宾客都热情接纳,不挑拣,无亲疏,一律给予优厚的待遇。所以宾客人人都认为孟尝君与自己亲近。

秦昭王听说孟尝君贤能,就先派泾阳君到齐国作人质,并请求见到孟尝君。孟尝君准备去秦国,而宾客都不赞成他出行,规劝他,他不听,执意前往。这时有个宾客苏代对他说:“今天早上我从外面来,见到一个木偶人与一个土偶人正在交谈。木偶人说:‘天一下雨,你就要坍毁了。’土偶人说:‘我是由泥土生成的,即使坍毁,也要归回到泥土里。若天真的下起雨来,水流冲着你跑,可不知把你冲到哪里去了。’当今的秦国,是个如虎似狼的国家,而您执意前往,如果一旦回不来,您能不被土偶人嘲笑吗?”孟尝君听后,悟出了个中道理,才停止了出行的准备。

齐愍王二十五年(前299),终于又派孟尝君到了秦国,秦昭王立即让孟尝君担任秦国宰相。臣僚中有的人劝说秦王道:“孟尝君的确贤能,可他又是齐王的同宗,现在任秦国宰相,谋划事情必定是先替齐国打算,而后才考虑秦国,秦国可要危险了。”于是秦昭王就罢免了孟尝君的宰相职务。他把孟尝君囚禁起来,图谋杀掉孟尝君。孟尝君知道情况危急就派人冒昧地去见昭王的宠妾请求解救。那个宠妾提出条件说:“我希望得到孟尝君的白色狐皮裘。”孟尝君来的时候,带有一件白色狐皮裘,价值千金,天下没有第二件,到秦国后献给了昭王,再也没有别的皮裘了。孟尝君为这件事发愁,问遍了宾客,谁也想不出办法。有一位能力差但会披狗皮盗东西的人,说:“我能拿到那件白色狐皮裘。”于是当夜化装成狗,钻入了秦宫中的仓库,取出献给昭王的那件狐白裘,拿回来献给了昭王的宠妾。宠妾得到后,替孟尝君向昭王说情,昭王便释放了孟尝君。孟尝君获释后,立即乘快车逃离,更换了出境证件,改了姓名逃出城关。夜半时分到了函谷关。昭王后悔放出了孟尝君,再寻找他,他已经逃走了,就立即派人驾上传车飞奔而去追捕他。孟尝君一行到了函谷关,按照关法规定鸡叫时才能放来往客人出关,孟尝君恐怕追兵赶到万分着急,宾客中有个能力较差的人会学鸡叫,他一学鸡叫,附近的鸡随着一齐叫了起来,便立即出示了证件逃出函谷关。出关后约摸一顿饭的工夫,秦国追兵果然到了函谷关,但已落在孟尝君的后面,就只好回去了,当初,孟尝君把这两个人安排在宾客中的时候,宾客无不感到羞耻,觉得脸上无光,等孟尝君在秦国遭到劫难,

终于靠着这两个人解救了他。自此以后,宾客们都佩服孟尝君广招宾客不分人等的做法。

孟尝君经过赵国,赵国平原君以贵宾相待。赵国人听说孟尝君贤能,都出来围观想一睹风采,见了后便都嘲笑说:“原来以为孟尝君是个魁梧的大丈夫,如今看到他,竟是个瘦小的男人罢了。”孟尝君听了这些揶揄他的话,大为恼火。随行的人跟他一起跳下车来,砍杀了几百人,毁了一个县才离去。

齐泯王因为派遣孟尝君去秦国而感到内疚。孟尝君回到齐国后,齐王就让他做齐国宰相,执掌国政。

孟尝君怨恨秦国,准备以齐国曾帮助韩国、魏国攻打楚国为理由,来联合韩国、魏国攻打秦国,为此向西周借兵器和军粮。苏代替西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