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官则思 ”什么意思?今天来看这句话科学吗?为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04-15
心之官则思”的说法非常符合科学道理

  文/汪宏华

《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自从科学进入到现代,“奇恒之府”的奥秘被部分地打开,“心”便免去了思维的功能,取而以大脑代之,这句话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荒诞的笑谈。有些现代中国人更是以此认定洋人比自己的先辈高明。可叹这些人都是现代医学苟延性命的畸形人,既不及洋人,也不及古人。(中国古人也并非完全不认识大脑。)
  笔者认为,不但中国古人不比现代东、西方的人愚昧,而且这句话本身也没有任何科学问题。首先我们要弄清古人是怎么界定思维的?在孟子这个时代,人们将“认识”分为感官认识和理性认识。其中理性认识就是思维。虽然他们认不准大脑的功能,但他们却很准确地认识到了心脏是思维的“外设”装置。抚心自问,我们任何人都能感知到心脏的跳动频率/强弱/快慢等,都与人的理性思维的进程息息相关。当人思考不同类型的问题时会有不同的跳动;当思考的结果不同时也有不同的跳动,等等。很显然,心脏是对理性思维反应最直接最敏感的器官,就像耳目之于视听一样。假如要说心脏不是思维器官,那么也不能说耳目是视听器官。耳目实际上也只是大脑完成感性认识的外设(探测器)而已,如果没有大脑,耳目是绝对完不成视听的,更不要说形象记忆、表象重构了。所以“聪明”二字不完全是指耳聪目明,主要是指大脑的质量,所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所以,如果要说耳目之官是感应,是视听,那么心之官则思的说法也是符合科学道理的。除非将这些官能都归于大脑就无话可说。

  另外,古人之所以认为“人性本善”也是基于心脏的反应。在他们看来,当一个人想着做坏事,想着获取时心脏的跳动就会不正常,不舒畅;而想着做好事,想着付出时心跳则无比欢快、平和。所以他们认为人的理性是向善的。由于心脏相对于其他感官来说是位于人的身体内部,所以他们认为向善之理性是人性的本质。性恶论者则认为人在看到美色美食时心跳会更加愉快,所以认为人性本恶。他们的主要分歧在心脏对善、恶的或喜或恶的反应上,即价值观相反,但对心脏的思维性、本质性的看法是一致的。这也是古代哲学依赖的共同的科学依据。当然,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不是本文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曹雪芹的人性四向论相对最先进。
  说来说去,我只想证明古人是很伟大的,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至少他们都很准确地认识到了心脏与思维的关联。在这一点上他们强于现代人,他们的不足只是没有将问题继续深入,仅仅停留在了外部。但笔者认为,自外到内恰恰是人类科学发展的方向,应该感谢古人给我们留下了空白。
  最让人痛恨的是,现代人稍有一些科学发现就否定前人,迫不及待地标新立异,建立自己的科学体系,并以此为荣。岂不知科学与政治、文化一样都是不能盲目革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