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龙的原史是什么族

性龙的原史是什么族

第1个回答  2016-05-04
龙姓
龙姓,为古老的姓氏,春秋时已有龙子,旧言出自御龙氏或纳言龙,随着先秦史料的不断丰富,能考证的是出自嬴姓和子姓。子姓龙氏发祥于河南,嬴姓龙氏或发祥于江淮之间。

一、出自子姓,殷商王族,封于古代的龙地(约今河南辉县),以封地为氏。商朝金文中的子龙即子姓龙氏王族(参见攸姓等),子龙鼎即为子姓龙氏的礼器之一。为商末强族。是为河南龙氏。
二、出自嬴姓,以国为氏。皋陶后裔建立的国家。国名龙,伯爵,故称龙伯。西周末年共和行政的共伯和疑即龙伯和。春秋时期国灭后,其公族称龙氏。是为江淮龙氏。
商朝有龙母尊、子龙鼎、子龙壶、子龙爵、子龙斛、子龙觯等,西周有龙伯戟、龙伯作奔戟等,清华简《系年》有:“乃归厉王于彻,龙伯和立。“春秋早期有樊夫人龙嬴壶、樊夫人龙嬴盤等(樊国国君夫人嬴姓龙氏)。
姓氏源流

龙姓,在宋朝排名256位,仅占当时全国人口的0.05%;而在2009年人口统计中已上升为第81位大姓。时至今日,龙氏为华夏大家族的一大动力。(李全安《巨族》)
龙姓的源流清晰,旧言出自御龙氏或纳言龙,随着先秦史料的不断丰富(例如清华简《系年》及先秦金文等),能考证的是源自颛顼高阳氏的嬴姓,和帝喾高辛氏的子姓。武陵堂敦厚堂等皆源于子姓龙氏。
源流一
出自子姓,为商朝王室分支,商朝分封王子于龙地(约今河南辉县),以封地为氏。商朝金文中的「子龙」即子姓龙氏王族(参见攸姓等),子龙鼎即为子姓龙氏的传世礼器。为商末强族(朱凤瀚《子龙鼎的年代与铭文之内涵》)。是为河南龙氏。主要居住在宋国,龙子与龙叔即宋人。晋鲁等地亦有分布。因周人将殷遗民“迁西、迁洛、迁北,封宋居卫“。

源流二
出自嬴姓(亦作偃姓),以国为氏。皋陶第三子偃的后代建立的国家(参见东汉的《风俗通义》及《路史》),国名龙,伯爵,故称龙伯。清华简《系年》载龙伯和为共和执政的共伯和。且据发现的春秋早期樊君及樊夫人龙嬴墓的陪葬物表明,樊夫人龙嬴的地位竟高于贵为姬姓侯爵的樊君,间接证明了嬴姓龙伯曾摄行王政。龙伯和何时为何改称共伯和,原因不得而知(或如郾王改燕王,陈完改田完,庆轲改荆轲等,龙和共古音亦相近)。国灭后,公族称龙氏。是为江淮龙氏。

源流三
春秋时江淮之间有群舒国,皆偃姓(即嬴姓)。是徐国遗民与其他各嬴姓国遗民合建,其中舒龙国,疑为龙伯国灭后,公族与同宗的舒人(即徐人,据郭沫若等考证,舒即古代徐的通假字)所建。后舒龙国灭于楚国。舒龙国在汉朝为龙舒县(今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即为安徽和湖北龙氏。
源流四
为龏氏所改。商朝有子龏氏族,子龏氏与子龙氏是严格的并列关系,同是商朝贵族,并存在通婚(朱凤瀚《子龙鼎的年代与铭文之内涵》),至西汉时尚有龏遂、龏敞等(见于《汉印文字征》)。出土战国的清华简《系年》中存在“龙”“龏”通用的情况,应当视其为讹误(殷商之后的周朝文字体系混乱),当以金文为准。汉后罕见龏氏,或有改为龙氏者。
源流五
以封邑为氏。春秋鲁有龙邑(《左传·成公二年》),在今山东泰安西南,地理位置属性和长勺邑类似(殷遗民的长勺氏的聚居地),鲁大夫或有以邑为氏者,邑名可能是取自殷商的子龙氏,也可能是来自商朝御龙氏。
源流六
为龙丘氏改姓,以山为氏。新莽时有隐士龙丘苌,吴人;蔡邕《琴操》有楚人龙丘高;北魏时有梁国都督龙丘大千。其后无闻,或改龙氏。
源流七
商代有龙方国。龙方,见于殷墟卜辞。学界研究认为是御龙氏和豢龙氏的国家(彭邦炯《卜辞所见龙人及相关国族研究》),其说甚确,且《国语·郑语》记载大彭、豕韦(即御龙氏)为商王武丁所灭。这与甲骨文相契合,“〔武丁〕令师般取三十邑于彭龙“(甲骨文〈《合集》六七九八》〉)。商朝甲骨文中往往使用简称(例如称孤竹国为“竹“),已知甲骨文以龙命名的国(族)有三:御龙氏,豢龙氏,同姓之子龙氏。御龙氏后代到周朝演变为唐杜氏、范氏、杜氏等(据《左传》);豢龙氏(蓼国始祖廖叔安之子董父的封国)应即周初被迁移到江淮的偃姓龙国(东汉《风俗通义》“而州绞舒皖贰轸鸠庸龙蓼,皆其派也。“),是嬴姓龙氏的来源;商子龙氏的后代即为中原龙氏,作为殷商遗民,也被周人“迁西、迁洛、迁北及封宋居卫“,所以才有汉朝时北方龙氏分布在河北(“迁北“),陕西(“迁西“),河南(“封宋居卫“)。与其他子姓氏族的分布相同。
源流八
出自芈姓。为楚国贵族的衍生姓氏。衍生的单姓一百四十三之一。
源流九
出自黄帝之臣龙行,据《姓氏录源》及《竹书纪年》所载,黄帝臣有龙行,黄帝居有熊(今河南省新郑)。是为河南龙氏。
源流十
出自舜时纳言龙之后,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龙氏,舜臣也,龙也纳言(所谓纳言,是当时一种专司出纳,帝命的官职。)子孙以官职名龙为氏。因舜的活动地域在晋南地区,故此支龙氏出自今山西省境。是为山西龙氏。至汉代,龙勉因仕从河北钜鹿诏迁扶风京兆,传四代有龙述,字伯高,龙伯高初任山都县令,汉光武帝时升零陵太守,官于楚,家武陵.为武陵始祖。
源流十一
出自虞舜时期豢龙氏之后,据《通志·氏族略》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等资料所载,相传董父,已姓,精于饲龙,以畜养龙而被舜赐姓“豢龙氏”。其后代有以龙为氏的,是为湖北龙氏。
源流十二
出自夏代孔甲时期御龙氏刘累之后,据《姓氏考略》所载,龙姓出自御龙氏,望出天水。刘累为唐尧之后,因有驯化龙的本领,深得夏帝孔甲的赏识,被封赐为“御龙氏”)的后裔中,就有以龙为氏的。刘累的故城在今河南偃师县南,是为河南龙氏。
源流十三
西汉和唐宋时代牂牁地区有龙姓,据《华阳国志》所载,西汉时的牂牁大姓中有龙氏。牂牁郡,治今贵州省凯里县西北。
源流十四
其他少数民族有龙姓,①《北史》所载,西域焉耆国(今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西南)君王皆为龙氏,如龙鸠尸毕那、龙突骑支等[1] 。焉耆的部分龙姓人于公元九世纪迁徙到了河西走廊的张掖、酒泉和敦煌地区,被当地政权称为“龙家”。[2] 据日本学者土肥义和统计,在敦煌藏经洞文书记载的10500个人名中,龙姓人有82个,他们应都属于“龙家”。②少数民族中有龙姓。在中国苗、普米、哈尼、彝、侗、瑶、水等民族均有龙姓。

迁徙分布

历史上龙姓的迁徙与分布
先秦时期,龙姓源出河南地(古中原),而后播迁,主要分布在河南山西,以及安徽湖北。
汉朝时期,据郡望可知,甘肃和湖北、湖南省境及山西、河北、河南山东间地已是龙姓繁衍的三大中心。
宋朝时期,龙姓大约有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5%,排在第二百位以后。和其他姓氏一样,历经北方几个朝代的胡乱,龙氏在北方中原地区已人丁稀少,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江西、安徽,这三省龙姓大约占龙姓总人口的87%,其次分布于河南、浙江等省。四川省为龙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龙姓总人口的32%。全国形成了西部四川、东部赣皖两大块龙姓人口聚集区。
宋元之际,受“大时代影响”,龙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和其他汉姓氏族一样,四川和河南地区龙姓人口急剧减少,而主要分布在湖南和江西地区。
明朝时期,龙姓大约有12余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3%,排在第一百二十位以后。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龙姓人口增长率超过全国人口增长率,这与龙氏从西北、中原迁居到东南各省,远离战乱有关。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湖南,这两省龙姓大约占龙姓总人口的71%,其次分布于湖北、广西,这两省的龙姓又集中了14%。江西省的龙姓人口约占龙姓总人口的44%,为龙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以江西为中心的赣、湘、鄂、桂龙姓人口聚集区。
当代龙姓的分布与图谱
当代龙姓的人口已近280万,为全国第八十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2%。从明朝至今600年中龙姓人口由12万激增到280万,增长了23倍多,龙姓人口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这与明清两朝龙氏的分布中心由北方战乱地区转移到较为安定的东南各省,龙氏好学且出仕为官有关。宋朝至今1000年中龙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于贵州、湖南、四川三省,大约占龙姓总人口的58%,其次分布于湖北、广东、广西、云南、重庆,这五省区市的龙姓又集中了30%。贵州居住了龙姓总人口的26%,为龙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以贵州为中心的云贵川渝、鄂湘粤桂的两大龙姓人口聚集区。在近600年期间,龙姓人口由东南部向西部、西南迁移是主流,龙姓人口重心由东南向西移动。龙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黔湘桂、重庆大部、广东西北、云南南部,龙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6%以上,中心地区可达1.7%,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9.8%,居住了大约49%的龙姓人群。四川、云南大部、重庆北部、鄂赣粤大部、海南、福建西部、安徽西南、陕甘南端、蒙黑吉辽四省区连接地区,龙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2%一o.6%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7%,居住了大约34%的龙姓人群。[3]

郡望堂号

郡望
武陵郡,治所在义陵(今湖南溆浦南);
天水郡,西汉时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西晋时治所在上邽(今天水市);
武阳郡,治所在贵乡(今河北大名东北);
太原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
武昌郡,治所在今武昌。
禹淑郡,南宋宁定嘉定17年(公园1224年)治所在东川袁柳塘(东城园艺塘)(今湖南会同藕塘坳)

堂号
“世师”、“八德”、“经德”、“纳言”、“敦本”、“敦厚”、“武陵”、“天水”、燕府等。[3]

宗族特征

一.龙姓的源流清晰,在明代以前是小姓(排在两百位之后),只限在河南、山西、安徽等旧地,自明朝开始,由于迁居到东南各省,远离战乱,龙氏好学且人才辈出,出仕为官者众多,开始兴旺。龙姓亦随着官所而流衍各地(如四川、贵州、广东、广西、山东、浙江等地)。
二.龙氏子孙秉持家风,历朝历代皆有出仕者,皆清廉为官,为一方百姓称颂。无愧皋陶后人。
三.龙氏重视保存族谱,及牌坊,宗祠等。至今保存完好的有龙家祠中宪大夫牌坊, 龙家大院,龙伯高墓,广东四大名园之清晖园等。
四.有些少数民族的的汉姓也为龙姓,如唐朝的西域焉耆国,以及苗、普米、哈尼、彝、侗、瑶、水等族均有龙姓。

家谱文献

江西
江西万载龙氏族谱,(清)龙学川等纂修,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另有一部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万载龙氏族谱,(清)龙文等纂修,清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十三~十四卷、第十六卷、第十八卷、第二十~二十一卷、第二十三卷、第二十五~二十六卷、第二十九卷。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万载龙氏族谱,(清)龙璓等纂修,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目录、临支、韶支、伟支等世系,另有一部存目录。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万载龙氏族谱,(清)龙凤斌等纂修,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目录、善支、临支、西房、东继等世系。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万载康乐坊龙氏族谱不详,(清)龙发祥等纂修,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万载龙氏族谱三十九卷,首二卷、末四卷,(清)龙友松等纂修,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卷上下册、第十八卷、第三十卷、第三十二~三十四卷、卷末1册、3~4册。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万载龙氏族谱二十卷,(民国)龙景召纂修,民国十四(公元1925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九册,今缺第二卷,另有一部仅存第三~九卷、第十一卷、第十三~十七卷、第十九卷。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万载龙氏族谱十二卷,首二卷、末四卷,(民国)龙兆升等纂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上下册、第一~二卷、第四~五卷、第六卷下册、第七卷、第八卷上下册。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万载龙井龙氏族谱,(民国)龙赓荛等纂修,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忠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今仅存卷首上册、第二~四卷、第九~十卷、第十三~十五卷、第十七~十八卷、第二十一卷、卷末。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万载万载龙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西进贤源溪龙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崇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复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
湖南醴西高桥龙氏五修族谱三十七卷,(民国)龙纪官、龙起清等纂修,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武陵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五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湖南长沙龙氏族谱十六卷,(民国)龙佩璋修,龙翰青、龙鹤龄等纂,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武陵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茶陵云杨龙氏族谱,(清)龙宪章撰,清朝末期稿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湖南湘乡上湘城南龙氏续修族谱八卷,首一卷,(清)龙群骖、龙明辅等纂,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纳言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阴龙氏续修族谱十二卷,(清)龙昌满、龙世路等修,龙舒甲、龙泽生等纂,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文会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零陵龙姓六修宗谱十五卷,首一卷,(民国)龙福云修,龙海源纂,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邵阳龙氏续修族谱六卷,首二卷,(清)龙惟远、龙惟祝等纂,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7年)敦伦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新化龙氏族谱一卷,(清)龙湘水、龙欲志重修,清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四川省仪陇县档案馆。湖南新化龙氏五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常德龙氏族谱,(清)龙承先等修,龙承吉等纂,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潭井华龙氏六修族谱四卷,首六卷、末五卷,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厚慎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湘乡上湘城南龙氏五修谱,(民国)龙振甲等修,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纳言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九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河南
河南新密密县龙氏家谱,(现代)龙云兴等修,1993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广东
广东省顺德县大良乡龙氏族谱十七卷,(民国)龙景恒纂修,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敦厚堂铅印本十七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广东南海重修龙氏族谱十卷,(清)龙生文等修,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序,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思成堂木刻活字印本。广东顺德县大良乡龙氏族谱十七卷,(民国)龙景恺等总纂,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敦厚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七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广东省顺德县档案馆。
龙氏重修族谱,著者待考,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沩宁龙氏六修族谱二十二卷,主张饿待考,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敦厚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七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龙氏族谱二十二卷,首四卷,著者待考,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武陵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龙氏十一修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四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城南龙氏五修族谱三十二卷,首五卷,著者待考,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纳言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九册,今缺第十三卷、第三十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字辈排行

龙氏中州字派(河南辉县):宗嗣兴道怀,欲令建表翁,宝殿文武秀,再政通光明,颜定便远志,汉奇甫艳均。(河南辉县产生的字派,达千年之久,仍原原本本使用)
龙氏族谱编辑委员会至全国龙氏统一新字辈:“发扬敦厚秀德树立武陵云升振创贤元雄伟统导环宇盛荣”。
入黔开基始祖龙天鳌公 支系字派:天 生 成 首 应;自 世 朝 文 国。登 明 廷 绍 开;毓 从 尚 宗 怀。耀 春 英 恒 惠;体 用 常 恩 源。 庆 泰 尊 荣 显;谦 让 仁 义 贤。邦 正 家 和 顺;宽 厚 孝 恭 廉。 才 卓 渊 学 赋;戎 卫 永 康 全。 锐 炽 强 刚 鉴;湛 美 壮 雄 杰。奇 伟 经 周 慎;群 博 韬 宏 策。 轩 昂 端 庄 俊;福 禄 寿 辉 延。科 教 兴 华 夏;德 法 定 乾 坤。
湖南邵阳绥宁(东山、峨公、朝仪乡)龙氏宗麻公支派字辈:
欲令建表翁,颜定便远志,汉奇甫艳均,幸嗣兴道怀,宪章开景运,立本正家邦,继述昭先德,克承永世昌,兆祥肇大虞,祖名载典册,惟允秉纶言,主宾显万国,治赋赞助善,见称于孟子,品纯才茂美,忠诚树纲纪,敦厚基福泽,周慎重时贤,历代贻良范,祚胤庆绵延。
四川龙氏统谱字辈:“文明经济昌祖泽裔芳远定宪安中华齐家丕达显慎廉世德延绍承名宗演贤圣立先路嗣哲咸思勉智仁礼义和守则犹克展诚正修治平学道业宏阐孝友睦任勤从善应果敢熙乐臻大同化成期早晚”。
四川开江龙氏字辈:“汉朝虎联君成兴为友德茂学庆捷言”。
四川达州龙氏字辈:“献必凤瑞起世上德立清永定荣华国”。
四川屏山龙氏字辈:“善朝德应福思时兴荣显清高彦富贵文章本圣贤孝弟承先泽忠信纯由天仁义著家国礼智渊源远”。
四川长宁龙氏字辈:1“裕霄映时太密庆恕祖宗月应仕大必友如志昭先德文章再吉成功绳方翼进心一可生明”。
四川长宁龙氏字辈:2"忠孝传家本,诗书振国梁。祖宗辉可继,万代有荣昌"四川安岳龙氏字辈:“福秀朝兴廷乘泰世大猷腾飞昌自升巨庆时光美崇富盛景文尚德良可贵嘉善嗣远明”。
四川泸州龙氏字辈:“大运启朝腾荣福成代兴仕正德伦显万寿永遐宁”。
泸州合江字辈:世天世泽启,安邦定国祥。
四川广安龙氏字辈:“伏世朝大启,仕秀永方长,腾汉祥云见,证清得正光,从来深必海,化雨济时昌”。
四川犍为县龙氏字辈 :“文章仕世大云正,朝遇贤臣运会顺,河清海晏庆升平,万国翰林喜泽润”。
四川射洪县龙氏字辈:“君仕礼仪重,明德永远兴,安定朝庭内,居保太平春”。
重庆万县龙氏字辈:前面记不得了,后面是‘一四三国顺,万代永吉昌,道远承先德,福禄庆习光。。。。'
重庆大足龙氏字辈:“善朝德应福思时兴荣显清高彦富贵文章光(本)耀(圣)先(贤)孝悌承忠信世久定国昌”。
重庆大足龙氏字辈:“成明国尚正仕其怀先德思能寿吉昌忠厚贻谋远慈孝家庆长振声腾孟彩永世发书香”。挥耀锋锦程清礼义
重庆开县龙氏字辈:“海滕登文正绍启永仕通显代廷光远恩泽荣华志立宗”。
湖南沩宁龙氏字辈:“国正朝纲立家和世连兴笃修恢祖业忠孝德传经”。
湖南永州龙氏字辈:“胤相贤继天恩克绍伊寻沅索”。
湖南蓝山县龙家坊村:“天德子仁彦思汝远昌盛文华恩锡光耀日新先宗显寻沅索”
湖南零陵、祁阳、东安龙氏合族字辈:“祖泽裔芳远甲第书生香瑞献荣华庆绍声古道彰定宪安中华齐家丕达显慎廉世德延绍承名宗演”。
江西万载龙氏字辈:“文章华国诗礼傅家诒哲方来垂徽及远”。
江西樟树龙氏字辈:“仕道德佳升继永昌洪明正远起焕文章先泽镒厚成芳有光”。
江西奉新温沙坪龙氏字辈:“汝惟宗隆万世昌 起瑞发祥邦家光 勋业煕升承祖德 後昆蕃盛有馀芳 宏开景运生清福 富贵荣华定显扬 玉树联辉长衍庆 文章济美毓贤良”。
安徽桐城龙氏字辈:“言印治德廷士少芳克家玉国其道大光眷深秩显功沛泽长世绵代远万众民香”。
江苏龙氏一支字辈:“兆升元吉宗业克昌富大希廷厚诚守方”。
贵州麻江龙氏字辈:“再正通胜秀继祖永春光召世承忠德明生重大邦”。
广东番禺龙氏字辈:“天潢演派裔显清时云乃叶瑞丕振伦彝蒸熙济泗毓孟朝思允文乃武令誉光维宪昭雍穆克绍崇箕元徽鼎辅孔锡乔孳”。
龙氏一支字辈:“万代家族全世忠福世全光明兴安邦良善圣佑年”。
山东滕阳龙氏字辈:在为嗣宗 世克尚同 应宜振兴 敦厚周慎 肇开允昌 钟淑毓秀 衍庆继长 云海腾启 华国文祥
重庆奉节龙氏字辈:(记不全了,记得一句,自己上下的几辈人。从我祖父那辈,我自己是宗字辈,)显阳宗祖在玄良,(你们可以去调查一下)。
四川万源龙氏一支字辈:明正治世玉 ,海国思云崇 ,为能培万代 ,图会智朝忠。

楹联典故
编辑
四言通用联:
源自上古;
望出武陵:全联典指龙氏的源流和郡望。
伯高敦厚;
经德文章:上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京兆人龙述,字伯高,光武帝时任山都长,大将马援在《戒兄子书》中说:“龙伯高敦厚而周密谨慎,不妄加议论,生活节俭,廉洁公正而有威信。我很喜欢他、看重他,希望你们都向他学习。”光武帝看了马援的这封信,提拔龙述任零陵太守。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临桂人龙启瑞,字辑五,号翰臣,道光年间进士,官至江西布政使,著有《经德堂文集》。
图传来鹤;
梦应成龙: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龙镯,字琢成,乾德年间官邠州太守,有惠政,百姓们视他如父母。一天,一群白鹤飞来,从早到晚不离开,州人绘《来鹤图》称颂其德政。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龙起,相传曾在梦中乘龙腾空而起,回头见有络驼在身后。后来登第,排在他后面的人叫驼起。
五言通用联:
日射风平第;
星交龙宇长: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龙太初,曾以诗人名义拜见王安石。当时在座的郭功父叱责他:“相公(指王安石)面前,你怎敢自称诗人!”又令他写《沙诗》。龙太初写道:“茫茫黄出塞,漠漠白铺汀。鸟去风平篆,潮回日射星。”郭功父看了很是佩服。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龙澄,相传他在瀼水游玩,在水中发现一个石盒,得到玉印五牧,印上文字如星霞,旁边人个形貌怪异的人。只听那人说:“我是九天使者,这石盒、玉印是上帝的宝物,请放回原处。”龙澄大惊,照他的话做了,再看,石盒已经不见了。
兄弟两诗伯;
父子三画家:上联典指朝时期的龙襄,龙膺兄弟二人,均善诗赋,有《九芝集选》。龙襄、龙膺,武陵人。龙膺官太常侍卿。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龙章及其子龙显、龙渊,父子三人均善画虎。是当时有名的画家。龙章栎阳人。画虎“命笔成于一挥,识者惊赏之”。相传,他平生所画,止有六虎。其二子皆有父风。
七言通用联:
龙女得柳生偕老;
贤人以孟氏始传:上联典指唐朝时期李朝威的传奇小说《柳毅传》中人物洞庭龙女,遭夫家虐待,书生柳毅帮她脱离苦难,几经波折,
在昔曾绵科甲第;
中兴复振博师家:在江西省永新县在中乡在中村有一栋古祠堂:“在中龙氏宗祠”,号“忠勤堂”。祠堂长29.7米,宽11.6米,高20米。祠堂由前、中、后三栋相连,相接之处有两个天井,前天井长2米、宽1.5米,后天井长1.7米,宽1.2米。正面回廊、洞开三扇双合大门,后栋的左右两侧各开一扇双合拱门。砖瓦木质结构、造型古雅,建筑美观,工艺精致。堂内宽敞明亮,四季阳光普照,清凉气爽。大门正中柱梁,楷字体悬挂着这副楹联。据乾隆二年,龙氏族谱载:“忠勤翁,讳升之,字子崇、号禹山(公元1162~1226年),出身儒林,宋嘉定三年始,先任潮洲监仓,转福州帅干,再升任浙漕赋魁。宋理宗年间著有《中兴政要帝学增释》二百卷,授通直郎、史馆校勘等职。宋理宗未登位前,翁授学于宋理宗潜邸,宋理宗登位后,念甘盘旧学之臣,特追赠太师,赐谥号“忠勤”,并诏命在学立碑,在家乡立祠,以劳其勋。尽菅如此赐封,然宋理宗认为褒宗先生,犹以为未足,后又下诏宫其子孙。可子孙宁可清守祠墓,不愿做官。在中故有“欧隐”之名。七百五十余年过去了,而宋理宗皇帝赐谥号“忠勤公”,并诏命立祠于家,赐匾书“特赐忠勤祠”,完整无缺,依然无遣,悬挂祠内。
八言以上通用联:
虞舜大臣,子孙繁衍;
雷阳望族,瓜瓞绵延:此联为安徽省望江县县城龙氏宗祠联。上联典指龙氏的起源。下联典出本支龙氏情况。
日射风平,映诗人之警句;
星交龙字,徵异兆于科名: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龙太初事典。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龙澄事典。
祠宇维新,桂树永荣龙氏族;
山川挹秀,卿云常护状元门:此联为安徽省龙氏宗祠联。“状元”,典指清朝时期的桐城人龙汝言,字锦珊,嘉庆年间中一甲一名(状元),历官修撰、内阁中书,著有《赐砚斋集》。
风篆日星,功父搁吟哦之笔;
敦厚周慎,伏波示愿效之书: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诗人龙太初的事典。龙太初以诗人名义谒王安石,安石与郭功父坐。功父坐。功父叱曰:“相公前改称诗人?”令赋《沙》诗。龙答曰:“茫茫黄出塞,漠漠白铺汀。鸟去风平篆,潮回日射星。”郭惊为之搁笔。下联典指汉朝名人龙伯高事典。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