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历史的晚清时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2

镇海学宫(今镇海中学)泮池,裕谦殉难处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一般认为,鸦片战争的战事开始于1840年6月,但是,一批宁波本地学者则认为,鸦片战争的战事开始于1840年7月5日英军进攻定海(时属宁波)。鸦片战争中,定海、镇海和宁波其他地区相继失守,从1840年至1842年,宁波居民利用各种方式进行抵抗。《南京条约》签订后,宁波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外资的迅速进入、官吏的腐败和太平天国的战乱使得宁波本土经济凋敝。此时,宁波商人大批前往上海,并逐渐在金融和众多实业领域占据领导地位。宁波本地也在西方和洋务运动的影响下逐渐近代化。宁波加强了海防,并在中法战争中取得了镇海之战的胜利。 1840年(道光二十年)2月20日,英国政府命令乔治·懿律率东方远征军侵华,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6月28日,英国舰队离开广州北上,7月2日到达定海,7月6日定海陷落。钦差大臣伊里布求和,英军撤走。 次年,裕谦接替伊里布任两江总督,督办海防。林则徐也在6月10日受朝廷命令,“戴罪立功”,前往镇海协办防务,7月14日革职调往新疆伊犁。9月5日,璞鼎查率英军再犯定海,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三总兵殉国,定海再陷。10月10日英军进攻镇海,提督余步云逃走,裕谦自杀殉国。英军攻破招宝山和金鸡山,镇海陷落。3天后,宁波府城陷落。三个月后,宁波全境陷落。在宁波陷落到南京条约签订期间,宁波本地反抗不断。其中,以徐保、张小火、钱大才等人组成的黑水党最为有名。1842年3月,奕经率领清军和来自四川嘉绒(今四川省阿坝州金川县和汶川县)的藏族士兵试图收复镇海和宁波府城,但由于军机外泄战败,损失惨重。清军将领朱贵和藏族土军首领阿木穰、哈克里战死。慈城建有高节祠(今朱贵祠)纪念,保存至今。1842年8月29日,中英《南京条约》签订。1844年1月1日,宁波正式开埠。
宁波开埠后,宁波的中外交流以迥异于先前的另一种方式展开。西方殖民者在宁波建立领事馆、医院、印刷厂和教堂。江北设立中国最早的外滩。1862年(同治元年),美国旗昌轮船公司在宁波建造码头,开通沪甬轮船航线。这些设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宁波的近代化,但是,西方商品的倾销和官员的腐败使得宁波的社会矛盾日益激化。1844年至1861年,宁波爆发了多次官民冲突和本地民众与西方传教士的冲突。
庆安会馆 叶澄衷像
尽管宁波在西方和本土人士的努力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批宁波人事业的中心却开始转向杭州湾对岸的上海。大批宁波人初到上海时,仅仅是社会的底层。 但是,独特的商业嗅觉让他们迅速成为上海滩的主角之一。一部分人开始担当洋商的买办,但更多的人获得资金后开始投身民族工商业。1854年,镇海人叶澄衷前往上海,先后做过学徒,摇过舢舨谋生。1862年,建立“老顺记”杂货店,到清朝末年,成为上海“五金大王”,涉足商业、地产、工业、金融业等多个领域。 另一位著名的商人是虞洽卿。1881年,虞洽卿在上海做学徒。11年后担任买办。1906年开始,虞洽卿决心投资实业,先后创办四明银行和三家轮船公司,在沪甬航线上打破了外国轮船公司的垄断。 清末,奉化和鄞县的红帮裁缝也开始进入上海。 据统计,清末进入上海的宁波人已达四十万。19世纪末,宁波同乡会与上海法租界发生两次四明公所事件。特别是第二次四明公所事件,在严信厚、叶澄衷等四明公所董事的提议下,全体旅沪宁波人一度停工罢市抗议,并发生流血冲突,迫使法租界当局保留四明公所地产。 这一事件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宁波帮在上海的实力。 1861年12月9日,太平天国起义军占领宁波,建立太平天国政权,并将原被英国人把持的浙海关收归国有,在慈城击毙洋枪队领导者华尔。 在攻打宁波的过程中,太平军杀死无辜百姓的行为被驻宁波英国领事披露。1862年5月10日,因遭清军和英法联军围攻,太平天国从宁波府城撤退,次年3月12日完全撤出宁波。
中法战争镇海之役 1911年(宣统三年)8月,同盟会宁波支部成立。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史称辛亥革命。11月5日,宁波光复。11月11日,象山县光复。自此,宁波全境光复,进入中华民国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