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简要(但不要三句话结束)的谈一下“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的演变”这个问题?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10-16
在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宰相制度居于核心地位,是连结政治制度各部分的中心环节 丞相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无所不管,与当时的皇权基本上处于平等状态 但就在君相“坐而论道”之时,相权和皇权之间的矛盾开始暴露出来 由于相权的膨胀使皇权受到威胁,在宰相制度走向鼎盛的汉朝,宰相已从一相发展到三公 由于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迅速暴露,宰相制度很快便进入调整期 不同的君王有不同的特点和喜好,控制相权也就有不同的办法,因而宰相权力时而强化,时而又被弱化 曹魏时,凡任录尚书事、尚书令及尚书仆射者,便成为宰相,执掌政柄 两晋时期,中书监、令便取代了宰相的职位 宋齐梁陈并相沿袭。这时所谓宰相,除录尚书事、尚书令、仆射及中书监、令外,还有侍中 唐朝前期确立三省制,中后期为中书门下政事堂制 在北宋前期,中书门下的长官为正宰相,亦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宰相称“参知政事 后来参知政事与正宰相基本无差别,使正宰相事权更为分散 因此,宋太宗后,一相四参或二相二参是常事 宰相制度无论怎样调整,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都无法得到彻底解决 所以从元朝开始,宰相制度便进入衰亡期。金朝罢中书、门下两省,实行一省制,以尚书省总揽政务 元朝开始是一省多相制,后改为两省多相制,又以中书省取代尚书省 明朝直接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废除宰相制后,相权被分于六部,国柄则集于皇帝一身 明成祖,在设立殿阁的基础上正式设内阁。阁臣权力虽比宰相权力小得多,但人们还是习惯把阁臣看成宰相 清朝从三院长官到内阁大学士,再到军机大臣、总理大臣、内阁政务大臣 宰相权力日趋淡化,皇帝集权则达到极点。随着清王朝的灭亡,中国古代的宰相制也终于走到它的历史尽头
第2个回答  2013-10-16
战国之前基本没有所谓的君相之争,由于分封诸侯,统治阶级内部形成了以王为中心的民主政治,秦朝设郡县制,开始有了君相之争,秦始皇和李斯,李斯实际是一个政策执行者,秦始皇君权是大于相权,汉朝一朝,汉武帝时期,君权达到顶峰,到西汉末大全旁落,王莽时期,相权盖过君权,天下大乱,光武帝刘秀统一天下后削弱丞相权力,大型学习型社会,集中君权,但之后有陷入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皇帝都很小,被宦官外戚掌控,到了东汉末年,相权再次坐大,曹操专权,天下分裂,500年间割据纷争,将领兵变频繁,皇帝除了北魏孝文帝和刘宋刘裕,都称不上圣君,政权变换很快,除了西魏丞相高欢一度掌权,丞相也没很大势力(东晋王马共天下说的是地主豪强势力)陷入豪强政治,国家动荡,只到杨坚一统天下,至隋唐大抵是君权占绝对优势的,除了玄宗后期不理朝政,奸相李林甫,庸相杨国忠先后掌握大权,以至于安史之乱,宋朝一带,总结前朝经验,限制武将,相权达到最高的程度,名相倍出,奸相也倍出,君子当政,不愿妥协,小人当政,只求利益,以至于宋朝积贫积弱,但大体国家稳定,文化繁荣。至明清,再也没有能动摇君权的相权和小人了,可专制到了顶峰,皇帝不堪重负,国家受皇帝个人局限性大,虽然国家稳定,但中华民族走向没落,这是专制体制赋予的权力和君主个人能力的矛盾所致啊,所以君权为中心是必然的,要是政出多门国家就离灭亡不远了,但相权也是要的,要多个相,理论上将,尧舜禹那时国家是比较稳定的,你仔细研读当年的历史,都是有3个相,一君三相组成的一个牢固的以君主为中心的政治体制,只要君主是一心为国,丞相贤能,国家就会出现小康的局面,但大同至今没有过,没有政治经验可循,一点是必须的,民主和专制,只有稳定爱民一个力量极才能形成安定的局面,只有民主才能形成天下和谐的局面,二者是统一的,没有专制的民主是没有暴力支持的乌托邦,人是有差异性的,没有秩序保障社会就不能正常运行,没有民主的专制就会把国家变成个人私器,更谈不上普遍的人权了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