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题:学习写作应该从哪些方面下工夫?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11-26
观点一: 学习写作是中学生的一项重要的学习任务。它是一项循序渐进、长期积累的过程,没有什么捷径可走。 第一是要多阅读。阅读是基础,写作是运用,阅读对于写作非常重要。读好文章,尤其是名篇。首先是课文,它们经专家们精心挑选,能代表各类文体特点,且十分适宜学生们学习,必须首先把这些文章学好。在此基础上,再适当开辟第二课堂,向课外阅读阵地延伸,得益于课外。在阅读过程中,一定要特别注意语言的学习积累,要记下书里的好词佳句。最好是备一小本子,随身携带,随时随地摘录和学习语言,日积月累,你的语言才会越来越丰富,为写出好的文章奠定基础。 第二是要勤思考。在阅读过程中,还应肯动脑筋,勤思考。每读一篇文章,要理解、领会作者如何立意、谋篇、行文,如何开头结尾,如何组织语言文字,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等等。要推敲好词佳句的妙处。同时,要有学以致用的意识,掌握了某些知识,就要思考在什么情况下能派上用场。总之,阅读时要勤思考,只有把学思结合起来,才能尽快提高写作水平。 第三是要常练笔。作文要写得好,还必须常练笔。只有勤练笔,才能把从老师、书本那里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写作中去,实现知识向技能的迁移。常练笔,首先是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其次结合课文的作文,还可以模仿性写作。最后就要逐渐增加创作性的因素,力求一个“活”字,要插上想像的翅膀,有感而发,写出自己的心声,写出真情实感来,使文章更富有魅力。 总之,学生只要努力做到以上这几点,写作功底就会渐渐扎实起来,思维也会随之活跃,就能写出好的文章了。观点二: 学习写作,应该从这几方面下功夫: 首先是读,人认识世界,很大程度上是学习别人的经验。书籍就是一个很好的媒介。阅读,就能开阔一个的视野,把多人的智慧集于自己身上。 其次是行,“纸上得来终觉浅”,也许你已经在书中读尽了人生百味,可是要写文章,总会有些心中有千言,下笔却轻飘的感觉,那是因为你的人生体验不足,“刻骨铭心”这个词还体会不到,所以,要写好文章,还得走进生活,切身去经历一些事情。 会阅读,也有实践,还不够,还要在领悟方面下苦功,不然笔下只能是生活情感流水账,也就是说要学会在琐碎的生活里升华你的人生感悟。 最后,就是语言表达,心里想得多,想得深,不能写,那也是枉然,所以要训练语言表达能力。观点三: 第一,要有发现生活的眼光。我们身边很多富有个性的生活,都是写作的素材。如果能够真切地体验生活,就会发现身边有很生动很典型的材料。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发现的眼光,去生活中挖掘、筛选。 第二,要训练自己的语言具有个性特点。现在学生作文套话多,大都是一些公共语言,没有个人色彩的。我们学习别人语言的同时,更需要锤炼出自己个性化的语言。 第三,用立体化的阅读来丰富自己的积累。中学生时间有限,最好的途径是让他通过阅读来开阔自己的视野。 “手中有粮,心中就不慌”。这些“米”它是来自生活当中的,老师要有意引导学生怎么去感受生活,怎样去思考生活。我们可以要求学生你每天必须挤出一刻钟的时间去读书看报,只要他细水长流地做,最后就能集腋成裘。 第四,写作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学生养成写作的习惯。学生养成了每天写一写的习惯,就将他生活中每天观察的一些点,一些难忘的细节记下来,成为将来作文当中的一个素材。所以要解决学生对作文一个“怕”的问题,对写作感到一个“难”的问题,除了阅读积累问题之外,一定要让他养成一个每天写作的习惯。 第五,找到并掌握适合于自己的写作方法,是问题的关键。这方面的书籍、指导比较多,不再细说,只有一句话,写得多了,就有自己的风格了。观点四: 要说学习写作应从哪方面下工夫,其实不管说法怎么变,大概也还就是那几条: 1、积累,这是首要的,正如专家所说:手中有余粮,心中不着急。这里主要谈谈怎样积累。一篇好的文章,不管思想有多高,立意有多新,她都要通过语言变现出来,也就是说要通过语言这个载体才能实现她鲜活的生命。这里的积累有可细分为两方面,知识的积累和生活阅历的积累,一是有形的,一是无形的,双管齐下,这是写好作文的前提。 2、练笔,很多学生拿到作文的题目后,第一感觉是不知道些什么,头脑一片空白。这和手生有很大关系,举个非常通俗的比喻,生活条件提高了,城里人都不怎么爱在家里做饭了,突然有一天要举行家宴的时候,肯定会有点乱,即使以前的厨艺很高超!作为学习写作的人,在内心要抛开一个包袱,先不要去想自己写出的东西怎么样,会不会有人取笑,有人不屑,这些不是最重要的。要敢于提笔,这种练笔的方式很多,日记,随笔,涂鸦,都可以。内容上也不必拘泥于狭小的空间,可以让自己的思维尽量放开,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经常这样的练习,便能打开自己的写作思维。 3、作为老师,应适当的给学生以指点,比如教学生怎么样引用,教学生怎么样拟题,以及在课上做一些片段作文练习,这样可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总之,写好作文,应在平时下工夫。套用一句古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好文章,还是要有生活积淀。而现在的学生似乎都是厂房中高速运转的机器。试问,他们的积淀从哪里来,没有生活积淀,又在谈写好文章,岂不又是空口说白话?观点五: 写作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我个人认为以下三方面需要特别注意。第一是读书和积累。无论是最基础的原材料,如字、词、句、篇等,还是生活经验、方法思想、情感体验,都是在不断的积累中融合并最终成为自己的储备。每当看到学生在作文时抓耳挠腮的样子,我都为他们感到痛苦。这些整日只奔走于课堂、寝室、餐厅三点一线的学生最常说的就是无话可说,常常三两句就想结束了,所谓800的字数多数都是拼凑,或者是重复。有时好不容易挤牙膏一样挤出来了,又觉得辞不达意,全不是自己原本想的那样,这些都是因为对生活的感悟积累不够和词汇语句积累不够造成的。其实,没有学生是不愿意读书的,你看到他们听说老师准备读文章时那欢呼雀跃的情形就知道了。第二是观察和体验生活。你会发现,那些眼神涣散,表情麻木,头脑中除了吃饭、睡觉、学习几个字外没有多余内容的学生,是绝写不出好文章的。而有些学生的灵性,一看便知。他们眼神专注,感情细腻,触觉灵敏,不见得读的书一定多,但他们会写文章,至少有东西可写。有一点我和学生是有同感的,就是读书时常觉得某种场景或感觉,自己也经历过,也就是能产生强烈的共鸣,我不知道是这样表达出来的,这时候我就反复诵读这段文字,或者自己也尝试着表达一下,感觉就会很流畅。以后当自己有某种触动的时候,就说出来或写出来,这和让那种触动只停留心里是完全不一样的。我常推荐学生读刘墉的短文,他们觉得很有启发。第三是要敢于说出来,敢于写出来,就像李阳的疯狂英语一样,学习写作也要脸皮厚,也许写的很幼稚,很粗糙,很直白,但要写出来,在幼稚、粗糙、直白的基础上一点点地提高。千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