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名称来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6-06

畲族,原居于闽、粤、赣三省接壤地区,是闽南和潮汕地区的早期居民。在元、明、清时期,他们逐步从原居地迁徙至福建东部、浙江南部、江西东部和安徽东南部的山区和半山区。"山哈"是畲族妇女的别称,源于他们被汉人视为山里的客人,体现了先来后分客的迁徙历史。


“畲”字源自古老文献,有yú(余)指新开垦田地和shē(奢)表示刀耕火种两种读音。到了南宋时期,“畲”被用来指代游耕经济生活特征的族群,如刘克庄的《漳州谕畲》记载:“他们不喜服劳役,开垦的田地不征税。”“輋民”名称在十三世纪出现,它侧重于指在山中搭建竹木居所的人群。"輋"字与"畲"有所区别,但并非指不同的民族或发展阶段,而是不同地域汉族观察者对族群经济活动的不同称呼。


宋末元初,畲民参与抗元斗争,史书中有“畲军”、“畲丁”的记载。明清时期,各地志书对畲族的称呼多样,如闽浙的“畲民”、“畲人”和“畲客”,粤赣的“輋户”、“輋蛮”和“山輋”。清代以后,由于误解,还出现了“苗族”、“瑶族”等称呼。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明确了畲族为单一的少数民族,1956年由国务院正式确认“畲族”(音shē)为法定族称,结束了族称混乱的局面。


扩展资料

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散居在我国东南部福建、浙江、安徽、江西、广东省境内,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