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下来,慢下来——愿你我都成为带给孩子那束光的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7
玮莲

“当一棵树不再炫耀自己叶繁枝茂,而是深深扎根泥土时,它才真正的拥有深度;当一颗树不再攀比自己与天空的距离,而是强大自己的内径时,它才真正的拥有高度。树的生长需要深度和高度,人亦如树,人的成长同样需要。当一个人不再是炫耀而是照耀的时候,他的生命将变得真正的富有。”让教育静下来,慢下来,让我们真正成为照进孩子内心的那束光。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亩田,都有一个梦,种什么?怎么长?是一生的功课。教育便是植于信念和希望的事业。教育是在他人的心田播种,目的在于育人,育人在于育德,在于育健全的人格,培养幸福快乐的人。霍金是一位坐在轮椅上的渐冻人,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幽默阳光快乐的灵魂,因为他心中有希望,有信仰,有追求,对宇宙充满了好奇,他活成了世间的奇迹,成为苦难的天使。而事实上我们的教育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已经远离了教育的本质,有多少家长和学校敢拍着胸脯说我做到了呢?孩子在家长的急躁焦虑中长大,在学校集中训练中获得技能和同化,然后过着千篇一律的生活,我们真正快乐吗?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又出现了商家谬论“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五花八门的培训班,似乎一夜间街上尽是教育专家了。急着教,急着长,社会绑架了家长,家长绑架了学校,学校害怕输,各种作业满天飞,家长成了孩子作业的第一责任人,家有学生便无宁日。常年不绝于耳的说教,哪有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呢?又有多少孩子体会到了生命的美好,成长的快乐呢?家长、孩子一刻也停不下来,静不下来,哪来学习的快乐和静中思考的能力呀!

功利性让我们忘记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真谛。我们都知道拔苗助长的害处,却有过之无不及地践行着,孩子呀呀学语时就要识字算数,幼儿园里学了小学的内容,学艺不为愉悦性情,一步一步考级,等考完了级,孩子便永远不会再动那些乐器,在日常的逼迫中已完全丧失了兴趣。人生不长,不要太急。三毛说:“给自己时间,不要焦急,一步一步来,一日一日过,请相信生命的韧性是惊人的,跟自己向上的心去合作,不要放弃对自己的爱护。”

我既是一名教师又是一位母亲,孩子的成长谁真正做到了循序渐进呢?我也曾急躁着把孩子养大,孩子与家长都在煎熬中。我们是否想过,当你在打算要一个孩子的时候,你是不是已经输了,孩子在母体中时,你是否是幸福快乐的人,是否把良好的情绪传导给孩子了,是否意识到你的品行与教养都会潜意识影响到孩子,是否注重过你自己的成长,孩子睁眼看到的你又是什么样子的?一个心胸狭窄的家长,一个急功近利的家长,一个自私自利的家长,一个是便宜就赚的家长,一个做事没有原则和底线的家长……你又希望你的孩子能是怎样的呢?你是否想过你的成长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所以孩子的起跑线在父母手里,在他最初的启蒙和认知里。一个听着音乐,看着花草树木,听着鸟鸣虫唱,听着故事长大的孩子怎么会输呢?事实上世上大部分人都是平凡的人,而我们为什么总是害怕平凡呢?人生不怕平凡,只怕平庸,不怕艳丽,只怕空放。

有多少孩子随着年龄渐大,见识渐广,在与原生家庭和以前学校的教育纠结,决裂着。一个孩子一出生就可以听到世界的声音,几天便可以睁眼看这个世界了,在一周岁左右才能用语言交流,并且是两只耳朵,两只眼睛,一张嘴,这一张嘴还担着数职,这好似说明听和看有多重要,古人说的多听多看少说,看的多听得多,才能说的好,好话不用多,一句顶一万句。当你以一贯的思维认为孩子小,啥也不懂就不注意你的言行,认为孩子小就不具备认知能力就已经输了。其实你在孕育一个生命的时候,他就和你一起在感知着这个世界了。而不是等到了上学的年龄才是受教育了,更不要把孩子教育的责任全推给学校,良好的家庭启蒙教育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真正的教育更多地在于实行而非口训。当我们开始生活时,我们就开始接受教育了。

培养一个具有健全人格和会思考的人,不论在什么环境都会成为自我勉励的人。思考产生于静中,一个小孩在大自然中看一棵草绿,听一声鸟鸣,赏花开花落,观蚂蚁上树……,在嘈杂房间的一角静静地玩玩具、画画、凝视着鱼缸中的小鱼,心无杂念,旁若无人,那是一种将散轶于外部事物之中的眼光引回内心世界的专心致志,那是一份心境平和的自给自足、清明安和而无所外求的精神圆融。他会感受到美的力量。你安静了,世界便静了。世界万物之谜,万物之美,皆在静中呈现。静能生慧,慧能生智。在电影《无问西东》中,有一个片段,西南联大简陋的教室里,陈岱教授因太大的雨声,学生已听不清课,教授干脆在黑板上写下了“静坐听雨”,可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那可真是一个出大师的年代呀!

在社会的大潮中,教育的功利性和喧嚣已是登峰造极了,令呼吸要窒息了,假大空的口号喊的山响,到头来依旧换汤不换药,从一个死胡同又走到另一个死胡同,好大喜功,人的教育却看不到有灵魂的人。读与考试有关的书,做与学习相关的事,教育成才的目标普世的潜意识里就是为了考名校--找好工作--赚更多的钱--买房子--买大房子--买车--买好车--结婚生孩子--选优质教育资源--考名校……。这与那个放羊娃的段子“放羊--赚钱--娶媳妇--生娃--放羊—娶媳妇……”又有什么不同吗?这思想和境界有什么不一样吗?而站在教育至高点的人们倡导的舆论一直在嘲笑那放羊娃的逻辑,反观只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一样的愚。

给孩子一个生命,你就应该让这个生命更精彩点!而不是一辈一辈的复制品……视野和学习的能力才决定生命的高度,当满地都是六便士时,那些学了“无用”教育的孩子,还能够抬头看见月亮,并充分体会看见月亮的愉悦,是幸运的, 没有美育熏陶的教育,永远是失败的。

这个世上,能获得大量财富的人毕竟是少数人,如果财富是唯一的标准,那么大部分人都是不成功的。孩子如果只学会了升学考试,长大后,只学会了挣钱买房,这样的人生,肯定也是不成功的。

追求物质的享受让我们过分看中了赚钱,商品房的出现又让太多人的人生拴在了一个房子上,人似乎成了一个钱的奴隶,哪还有精力去追求自己的梦呢?而看上去这也无可厚非,俗话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世人为了各自利益而奔波就是这个意思。而宁静致远才是一种人生的境界,大自然的秘密也隐藏在平静处,浮躁急功近利都难以触及到它的奥秘。当我们把赚钱当作人生奋斗的目标,当我们把一生的所得都贡献给一所70年产权的房子,当我们这样代代相传,那我们的生命又何其不幸。人生而向死,死是唯一的归宿。怎样死去是我们要学习的,从孩子降生睁眼看世界得到的认知就是做有用的事,读有用的书,现在整个社会都陷于“有用强迫症”的深渊,崇尚一切都以“有用”为标尺,许多技能和它们原本提升自我、怡情悦性的初衷越行越远,于是社会变得越来越功利,人心变得越来越浮躁。

教育去行政化,去功利化,才会回归教育的本质。《庄子》里“无用方为大用。”人生的趣味也在一份闲情逸致里。这个世界上许多美都是由无用之物带来的,一朵云的变化,偶然鸟的鸣叫,朝阳的升起,夕阳西下的沉醉,一场突如其来的春雨,沁人心脾的喜悦,润如酥的美感,看一眼花开,望一下天空,不期而遇的相窥的惊喜,都带给我们美感,成为珍贵的记忆。文学艺术中可以找到你的人生,抚慰你的哀伤……老子在《道德经》里也讲“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人的生命包含肉体和精神,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升华。与其一味追求有用之物,不如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无用之物带来的静谧和美好。美会让一个人变得优雅和有趣,对于美的感受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至关重要的。

快乐是一种美德,成长是一生的课题。人生不管遭遇什么都要学习快乐的能力。教育是教化和培育,是为社会培养健全的人格,有求知欲、创新和探索未知的能力。就是要培养快乐的人。必须是静的,慢的,不带功利的。教师不是一种职业,是一份使命和天职,担负着人类的精神成长,担负着国家的未来,是文明的传递者。孤独了300年的小诗《苔》,为何能瞬间让人记住?为何频频惹人泪目?梁老师说,想通过这首诗告诉这群山里的孩子们,“不要小看了自己”。在他心中,大山的孩子们也一样能等待绽放出来的时刻。诚如此言,每个人的出身无法选择,或生在富裕地,或出生时嘴里就含着金钥匙,或生在偏远,或生在贫困的山中,或出生就遭遇各种不幸,但我们可以选择生命成长的方向。

梁俊老师和爱人周晓丹,选择到贵州乌蒙山区支教,给孩子们唱歌、教孩子们吟诗。也许,两年的时间,就能将一群孩子的命运引向光明。还有无数的人、在遥远的地方、做着支教的事情,我熟知的文友梵君、阿亮的月亮……他们坚守着初心,他们用自己的选择和坚持,点亮了生命的微光,照亮了生活的大道。我总希望为师该有此种胸怀和境界,调整我们做教育的理念,不单做传授技能的老师,少喊一些大口号,教育是静下心来,慢慢来的事业啊!

一首三百年前的不起眼的小诗《苔》一经传唱,便似一股清流,一夜之间流进了人们的心里,更如春夜喜雨滋润了人们的心灵。 不管身处什么环境,要有活下去的希望和信念。它的传唱者让我看到了教育的真谛,教育的使命:在清净的田里播下希望的种子,静待生命的花开。教育是一项静而慢的艺术,我们如何在传授知识的时候随着时代把希望和自信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田,是教育者一生的课题。

大山的孩子在传唱中获取成长的信念和希望,慢慢会具备选择的能力,困在大山深处,还是看到远方世界?囿于艰难困苦,还是挣破牢笼?懵懵懂懂如静水,还是小溪奔腾像泉涌?不言而喻。

社会的功利,教育的浮躁,灵魂跟不上步子,到头来就是普世的心神疲劳,金衣玉食也难掩精神的荒芜,人的归属终归是精神的。宁静致远,当你静下来的时候,你才会听到心跳的声音,感受到生命的律动,当你静下来的时候,你才能感受到万物之谜,生命之美。对于美的喜好本是与生俱来的,只是在成长中社会的家庭的原因,有的人丧失或者扭曲了。没有美育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也是没有生命力的。一个懂得和欣赏美的人,定会是一个有益于社会和他人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一片寂静, 学生都在聚精会神地思考,这将是课堂最真最美的时刻。”静中才会有美的东西呈现,目前我们的课堂太过喧嚣和浮华,表演大于真实,目前的新课标和多媒体教学,动大于静,直观大于想象,看似热闹形象的课堂,花里胡哨,既遏制了想象力,又影响了静中思考的力量……。表面繁荣的背后是教育本真的失却,尤其是那些传播人文美学的课堂。

西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里说“是故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诸葛亮《诫子书》里对儿子的教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这些都体现了宁静致远的道理。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就是不乐意做个平凡的人,而事实上我们大部分人注定是平凡的人。而教育的终极目标不就是培养平凡幸福快乐的人吗?经济的发展不也是为了幸福和快乐的生活吗?知识的多少成不了快乐的源泉,自信和希望才是支撑点。“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又有谁认真领悟到其中的道理呢?

孩子们需要的成长是看重自己,相信自己。在静静地春颂“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夏读“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冬唱“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中,享受精神的长成,有一天会像蒲公英的种子,努力飞向他选择的方向。

让教育褪去繁华,慢下来回归宁静的本真吧!愿你我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能成为带给孩子那束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