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佩斯式喜剧电影你了解过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1-05
说到陈佩斯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喜剧小品演员有他出演的几个小品都非常的受欢迎,那么其实陈佩斯还演过很多的喜剧电影比如说。电影《瞧这一家子》,陈佩斯在该电影中扮演一名叫嘉奇的角色。一部典型的70年代和80年代正统电影。演员必须说普通话,台词是我们通常不使用的语言。例如,一位女演员必须用喷火的眼睛注视着这位演员。以及该演员的举动。范围非常大。我是80年代后期的人,从我小时候就开始看这样的电影,但是我再也没有别的创造力了。我仍然感到有点亲切。电影《二子开店》,陈佩斯在该电影中扮演一名叫二子的角色。这个故事可以做成悲剧,但是这部电影是正面的。起初不同意开店,但在分配下,他同意了。同志本人主要是在1980年代进入一家国有企业,并能够支持他的儿子以个体经营的方式创业。后来,他甚至成为一家旅馆的旅馆。努力工作,心爱的儿子的心已准备好出来,以为在第一集的结尾,老奎用平板车拉着熟睡的儿子,这很幸运。电视剧《好大一个家》,这部剧是陈佩斯执导的。
第2个回答  2022-02-15
陈佩斯的走红,必须以「次」来计算,其实是因为他从来没有从头火到尾,他总是火一阵,然后因为主观或客观的原因,消失在大众的视野里。

大隐隐于市。

现在我们谈起陈佩斯,可能会一下子想到他那部常演不衰的话剧《阳台》。此剧由陈佩斯自编自导自演,说的是由民工讨薪引发的啼笑皆非的故事,在全国演了好几百场。

话剧《阳台》

话剧《戏台》

或者我们会想起经由电视荧屏和视频网站不断重播,而在脑海中深深烙下印记的一个个春晚小品,《吃面条》、《主角与配角》、《姐夫与小舅子》等等。

小品《吃面条》

小品《主角与配角》

小品《姐夫与小舅子》

配音演员、话剧演员、小品演员,这都是陈佩斯作为「喜剧人」身份的重要分支,然而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喜剧身份,已经被今天的大多数人淡忘了。

本文便是为了打捞这段珍贵的历史和记忆。

从上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后期,陈佩斯主演了一系列喜剧电影,在这些电影中,他经常是和父亲陈强一起,扮演了一连串具有一定延续性的角色。

《二子开店》

由1979年《瞧这一家子》开始,这些喜剧片都透出浓厚的时代兴味,这种兴味包括呈现于视觉上的时代景观,比如80年代背景街头巷尾,比如改革开放潮流里的人物群像。

《瞧这一家子》

尤其是在对全体中国人来说尤为关键的1985-1991年间连拍五集的「天生我材必有用」系列电影,更是整整一个时代的缩影。

从初步建立「老奎」(陈强)和「二子」(陈佩斯)父子情境的《父与子》(1985),展现北京青年创业甘苦的《二子开店》(1987),及至直面改革浪潮各种问题的《傻冒经理》(1988)和《父子老爷车》(1990),以及最后将讽刺效果发挥到淋漓尽致的《爷俩开歌厅》(1991),都是坚持为大变革时代中的小人物作传。

《父与子》

《二子开店》

《傻冒经理》

《父子老爷车》

《爷俩开歌厅》

这自然与陈强数十年对儿子基于艺术品格与自身修养的言传身教离不开,而「天生我材必有用」系列中父亲与儿子相爱相杀的关系,某种程度上亦可以看作是少年陈佩斯对于中年陈强叛逆姿态及代沟的复现。

比如《父与子》里父亲无法理解儿子赶新潮的种种行为,在《二子开店》里升级成一位荣休老干部对儿子纠集几个「不三不四」的小伙伴开旅店的种种排斥。
第3个回答  2022-02-11
陈佩斯的喜剧应该没人不喜欢,但提起他的喜剧电影知道的人就不算多了,毕竟他的电影作品都是八九十年代上映的,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太了解。
我也是在查找老电影的过程中发现陈佩斯主演的一系列喜剧电影,他的电影虽然像是将小品融合出的产物,但电影的主题一般都很鲜明,而且喜剧效果极佳,这是其他典型的喜剧电影所不具备的,因为陈式喜剧有时会超出电影的逻辑而采用小品中常见的笑料包袱,使人在欢乐的同时又感觉内容有些拥挤。
不过陈佩斯的喜剧电影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内容就是“错位”,通过认错人的方式展现出别人不为人知的一面,让观众捧腹大笑。我看过的陈氏喜剧也不算多,不过在分享菌之前讲过的《孝子贤孙伺候着》与今天看的《瞧这一家子》中人物错位的内容都很多。
例如《瞧这一家子》中陈父痛改前非支持年轻人发展科技,在纺织机下干活时却被人以为是同龄人,于是对着他说出了很多他的坏话,这让他出来不出来都尴尬,而观众都为他和说他坏话的人都捏了一把汗。
与此相同的是这部影片的后期,陈佩斯饰演的儿子嘉奇带儿媳妇回家,但陈父因误会以为另一个姑娘是儿媳妇,然后通过这个儿子和父亲握手对象的差别就能让人感觉出误会,尴尬都溢出了荧幕。
虽然陈式喜剧的笑料多采用此法,有些吃老本的嫌疑,但不可否认错位确实能让人看到生活中没考虑到的很多尴尬事,从而给人带来欢乐。
看完本文,对陈氏喜剧电影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陈佩斯早期出演的电影,或许会改变你对陈佩斯演技的印象。
第4个回答  2022-01-27
说起陈佩斯的喜剧应该没人不喜欢,但提起他的喜剧电影知道的人就不算多了,毕竟他的电影作品都是八九十年代上映的,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太了解。

分享菌也是在查找老电影的过程中发现陈佩斯主演的一系列喜剧电影,他的电影虽然像是将小品融合出的产物,但电影的主题一般都很鲜明,而且喜剧效果极佳,这是其他典型的喜剧电影所不具备的,因为陈式喜剧有时会超出电影的逻辑而采用小品中常见的笑料包袱,使人在欢乐的同时又感觉内容有些拥挤。

不过陈佩斯的喜剧电影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内容就是“错位”,通过认错人的方式展现出别人不为人知的一面,让观众捧腹大笑。分享菌看过的陈氏喜剧也不算多,不过在分享菌之前讲过的《孝子贤孙伺候着》与今天看的《瞧这一家子》中人物错位的内容都很多。

例如《瞧这一家子》中陈父痛改前非支持年轻人发展科技,在纺织机下干活时却被人以为是同龄人,于是对着他说出了很多他的坏话,这让他出来不出来都尴尬,而观众都为他和说他坏话的人都捏了一把汗。



1979年的电影,画质难免变渣
与此相同的是这部影片的后期,陈佩斯饰演的儿子嘉奇带儿媳妇回家,但陈父因误会以为另一个姑娘是儿媳妇,然后通过这个儿子和父亲握手对象的差别就能让人感觉出误会,尴尬都溢出了荧幕。



1979年的电影,画质难免变渣
而在《孝子贤孙伺候着》里赵丽蓉饰演的母亲为了火葬而假死测试儿子(陈佩斯 饰),通过死人的视角见证了很多常人平常没有考虑过的情况,这也是错位带来的效果。


虽然陈式喜剧的笑料多采用此法,有些吃老本的嫌疑,但不可否认错位确实能让人看到生活中没考虑到的很多尴尬事,从而给人带来欢乐。

这与后来充斥着屎尿屁的喜剧不同,陈氏喜剧没有采用低俗的笑料来让人发笑,而是用生活中的种种现象来让人发出来自心底的欢乐。

看完本文,对陈氏喜剧电影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陈佩斯早期出演的电影,或许会改变你对陈佩斯演技的印象。#电影#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5个回答  2022-01-26
提起小品,很多人都怀念陈佩斯和朱时茂小品的高光时刻,可以说,也正是陈佩斯和朱时茂,才让小品这个节目种类诞生在春晚的舞台上。

陈佩斯第一次上春晚是1984年,也是第二届春晚,当时和朱时茂一起表演《吃面条》。剧情很简单,就是一个导演让一个演员来演吃面条这场戏,是一个纯粹的滑稽搞笑小品。


第一次上之前,导演问陈佩斯:你们这节目叫什么啊?

陈佩斯不假思索地说:那就叫小品吧。

从此,春晚的舞台就第一次有了“小品”这个节目。也正是从《吃面条》开始,陈佩斯和朱时茂走上了中国小品的封神之路。

一共11次春晚,11个小品可以说个个经典,至今仍是许多人心中小品的巅峰。

1984年《吃面条》
1985年《拍电影》
1986年《卖羊肉串》
1988年《狗娃与黑妞》
1989年《胡椒面》
1990年《主角与配角》
1991年《警察与小偷》
1992年《姐夫与小舅子》
1994年《大变活人》
1997年《宇宙体操选拔赛》
1998年《王爷与邮差》

陈佩斯的小品究竟有什么魔力呢?

01、丰富的肢体动作+金句频出。

陈佩斯的小品一个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的小品并不主要依赖对话来表现人物,他更多的是靠丰富的肢体动作,然后再配上画龙点睛般的金句,往往一亮相一出口,这个人物就“活”了。

比如就拿《吃面条》来说,桶是空的,碗是空的,演可能很多人都会演,但能演到极致的人却很少。比如有一处细节是,因为吃了太多碗,实在吃不动了,最后有一个用筷子挤压碗边把面条“掐”断的动作,非常传神,再配上他的丰富而细腻的肢体语言,把一个一心想成名,但却连两句台词都说不好,却又很努力的小人物刻画得淋漓尽致。

以至于后来有人说,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一听到有人说“你着什么急!”就会脱口而出下半句“你等我一会儿!”然后眼前浮现的就是那个陈小二呼噜呼噜吃面条的情景,本来是空桶空碗,却真的把人看得吃饱了。

再比如《胡椒面》几乎是没有语言的,依靠几个眼神,几个动作,就把两个人吃馄饨抢胡椒面的情景表现得惟妙惟肖。这个水准几乎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再比如最受大家欢迎的《主角和配角》,更是被封为小品经典之最。

一句“队长,别开枪!是我,是我呀!”

然后往旁边这么一立,这个天生当配角却又不甘心想当主角的活灵活现的小人物就立住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