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样看待“薅羊毛”的行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9-01-23

本意“薅羊毛”是沿袭春晚小品中白云大妈的“薅羊毛织毛衣”的做法,被定义为“薅羊毛”。现意:现在以80、90后为代表的新兴都市族们对银行等金融机构及各类商家开展的一些优惠活动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专门出现了这样一批人,搜集各个银行等金融机构及各类商家的优惠信息,在网络和朋友圈子中广为传播,这种行为被称作薅(hāo)羊毛。

以上是百度百科对这种行为的定义,我们这样解释一下,就算你只是偶尔领了某个购物平台的代金券、用了运营商话费或流量充值中的优惠、在掌上营业厅寻找免费流量,曾经看到某个广告说下载这个应用可以有红包就去下载了,这些行为都算是薅羊毛,只不过是多与少的问题。

可以这样说,在被互联网包围的今天,在被手机裹挟的我们中,没有谁说绝对没有过这种行为的,有人不啻,那么试问双十一等购物节的时候有没有领过商家的优惠券?国内营造的环境就是这样,通过各种复杂的优惠方案,而不是真正的直接降价格来达到促销的目的,每次都是深夜开始抢购,殊不知让中国人熬得越来越晚。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老人说,去广场上看表演有鸡蛋拿,有各种厨房的小东西拿,这也是一种薅羊毛(更多的是骗局),只不过这些表演都是推销性质,忽悠老年人购买产品或者服务,如果不限制年龄,也就没大爷大妈什么事情了,只不过来薅羊毛的自己也不信这些东西,只相信实际的利益。

现在的即时通讯发展迅速,覆盖广泛,导致信息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很多羊毛信息每天纷至沓来,很多人已经学会了自己辨别,比如说是否是“人头”性质的,是否是“邀请”类的,是真正的实惠还是设门槛的套路。

总体看来,套路偏多,有真正实惠的很少,所以会导致此次“拼多多无门槛券”泛滥,很多人一开始没当真,因为拼多多的套路太深,一通操作下来你软件也下了,号码也注册了,微信也绑定了,结果可能告知你不是新用户(不是首次下载、需要拼团、需要砍价等等套路),不过这次不同,领了这张券之后,很多人心里是这样想的:嗯?真可以领?但是还是会有疑虑(会不会只能买什么几千的东西,然后减这个无门槛的东西?因为购物平台经常搞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领了下载APP看了一下,躺在我的领券已领取的列表里(内心OS:嗯?还真有,来看看这个那些东西可以用),然后一看基本上高于100的东西都可以用(嗯?此等好事?拼多多良心!)因为经常找优惠的人都知道机会稍纵即逝,比如一些购物平台基本上会规定几分钟内或者说多少件内享受优惠,而万一是漏洞,这个不难理解,可能会寄希望于平台能大方一把,或者由店铺单独向消费者请求取消订单等操作,这个参考国内两大购物平台的做法和东航bug机票的处理方法,由购物专员电话联系确认取消才会取消,当然了,很多人都是明事理的,也知道做生意不容易,大部分人都会同意的。

再说说我如何看待“薅羊毛”的这种行为。

合法、合规、利用正常方式取得优惠的“薅羊毛”行为是不可耻的,有人会认为我占了小便宜会不会不太好?但是转念一想,这些合法的优惠不就是为了吸引用户来消费的嘛,这是很正常的行为,你能花一块钱一分钱买到东西,又不是违法的,为什么要多花十块去买?(不包含拼多多事件),这样的购物操作也是存在的,比如一些秒杀类的,以极低的价格获取产品或者服务,前提是你手速网速要快(可能还抢不到)

我自己平时也会找一些优惠信息,因为我是某购物平台的会员,每次都送点优惠券,不用白不用嘛,一些日用品比如纸巾等基本不用原价买。长此以往也不好,平台会认为你是“低利润客户”从而会对你的账户降权,这些行为当然不会给你说,只会在你领取优惠券的时候跟你说,哎哟抱歉,已经领完了,或者是抱歉,您手慢了。

但是家里又没什么钱,只能通过这样省点钱,维持点正常生活罢了,可能有人会怼,那就去上班啊,可以这样回:难道上班和“薅羊毛”冲突吗?一个是赚钱一个是省钱。不过经常在购物平台薅羊毛会快递特别多,也会在无意间买了很多没有用的东西,放了很久之后最终扔掉,导致部分人花的钱是越来越多,脱离了薅羊毛的初衷。所以薅羊毛要适量,又不能靠这个致富,要做一个有良知,遵纪守法的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