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炳是明朝王爷,为何最后竟然一家42口人全部自尽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9-11-17

刘文炳贵为明朝伯爵,为何最后竟然一家42口人全部自尽?

据刘文炳传记载,明末李自成攻陷北京时,刘文炳一家42口人全部自尽,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说起刘文炳的身份,可以说是相当显赫。刘文炳祖父刘应元的女儿当了皇后,并且成为朱常洛的圣母。因为这一层关系,刘文炳家成了伯爵,一直延续到崇祯朝。

崇祯年间,刘文炳还比较受到重用。刘文炳的兄弟几个继祖守皇城东安门,文耀守永定门,永固守崇文门。当北京城破时,崇祯问刘文炳,你家的家丁能巷战吗?他回答,寡不敌众,但家里已经堆满薪柴,准备闭门自焚。于是就有了君臣相约而自尽的桥段。

北京城破,刘文炳家人中有人上吊、有人自焚、刘文炳自己则是投井自杀。到了南明建立,朱由崧给刘文炳"忠状"的谥号。

如果总结刘文炳一家的自杀原因,其实无非就三点:

1,皇恩浩荡,用自杀表忠心,表明绝不投降起义军。

封建社会,极其强调人身依附关系。刘文炳的姑姑是崇祯的奶奶,所以在明朝算是比较位高权重的人。如今明朝灭亡,自己以自杀的方式殉国,也算是对崇祯皇帝的回报。

2,起义军入城,恐怕不自杀命运也好不到哪里去。

通常来说,农民起义军被妖魔化为吃人的逆贼。攻破北京的正是把洛阳福王朱常洵一锅炖了吃掉的李自成。后来的事实表明,那些没有自杀王公贵胄都被严刑拷问,家产全部充公,过得生不如死。

3,刘文炳不自杀,投降了起义军,也会受人耻笑。

刘文炳是儒家知识分子讲究忠孝仁义,投降起义军是"附逆",令人不齿,即便是活下来,并且取得较高的荣誉,依然会被后人所耻笑。相对而言,选择自杀,算是投入小产出大的行为。

知事说:

如果遭遇外敌入侵,我们应该怎样做?

辛亥革命时的汪精卫说,我们应该牺牲!我们愿意化作薪柴,为煮熟革命之饭而奉献生命。可是,汪精卫不知道的是,薪柴死了就死了,最煎熬的却是铁锅。

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我们才逐渐认识到这个道理"活下来,才能打击敌人!"

所以,以今天的眼光看,刘文炳死的很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