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学老师_记小学我的一位老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3-11
把这篇文章的题目定下来后,很有些诚惶诚恐的感觉。因为凡要立意专写一个人,题目中不提大名,尊姓总少不得的。如“关于蔡先生的回忆”、“王老逸事三则”等。我这里要写的,是遥远的过去我在北京报房胡同小学时的一位老师。她的形象在我的脑里如此鲜活,然而半个多世纪过去,我却忘记了她的姓名,这让我很难堪。我和小学同学都失去了联系,自然无法通过他们得到任何帮助。几年前路过报房胡同,走到小学的那个地界,一看,傻了!小学原有的两层灰色小楼已经不见了踪影,代之以一排说不清是商店、办公室还是住家样子的建筑。我就向坐在街边晒太阳的一位老者打听,他告诉我:“报房胡同小学?早拆了。”两条或许可以探知那位老师的线索都断了。可我执意还是要写她,于是只好把文章的题目暂定为“记小学我的一位老师”了。

我现在常有这种情况,明明挂在嘴边的某个人,不知怎么,一下子就说不出姓名。好像射击,子弹突然卡壳那样。任你冥思苦想,背百家姓皆无济于事,只好不去想。往往出门转个圈回来,突然此君的姓名又会从脑子的某处一跃而出,大喜过望!那么现在我就顺其自然,没准写着写着受个什么启发,就会猛的想起这位老师的姓名。感谢拉丁字母,它有时会给众作家命名他们作品中的人物提供极大的方便,如“阿Q”,“小D”之类。我虽然不是作家,但对“拿来主义”颇为欣赏,那么姑且称我的那位老师为M,等回忆出来后再正名不迟!

M老师是小学教我们自然的老师。其实她前前后后教我们的时间也就一年多一点,大概是五年级上半学期开始到六年级上学期靠近年底,那么一个时段吧。自然课是高小新开的一门课,过去的课不是语文就是算术,颇为枯燥单调。现在有了自然课大家都觉得新鲜,不知道是哪位老师来教我们?上课的铃声响后,教室的门被轻轻地推开,我们看到一张微笑着的红扑扑的园脸。噫!怎么是她?她不是学校刚来的勤杂工吗?个子不很高稍有点胖,梳着齐肩的短发,像二三十年代女学生那样,年龄看上去怎么也到不了20岁。她穿着件有粉红碎花的上衣,既和五四时代的女生的装束不同,也和当时老师不分男女一片“蓝蚂蚁”不同。课间休息的时候,曾看见她跑到女生圈子里和她们一起跳猴皮筋,跳房子。玩得高兴起来,就笑得满脸红霞。但她从不到我们“挤狗屎”的队伍里来,这种游戏只有我们男生玩。上课铃响,我们回教室上课,只见她一蹦一跳地回到墙角,提起水桶拾起抹布,轻轻哼着歌干活去了。

“同学们好!从今天起我就是教你们自然课的老师。你们有语文老师,算术老师,你们愿意叫我自然老师也行。不过你们上中学后还要学动物、植物还有代数三角什么的,那时你们可别叫他们什么动物老师、三角老师呀!”她站在讲台前,背靠着讲台向我们说了这么一通开场白,我们哈哈大笑起来。

她也陪着我们笑,灿烂的脸上笑出两个浅浅的酒窝,在大家的一片笑声中她继续说:“我刚从东北来。前几天没给我安排课,学校就让我干些零活。从现在起,我教你们自然,我们相互都认识一下好吗?”“好!”同学们大声地说,看得出大家很欢迎这位自然老师,尤其是女生,她带来了轻松和欢快。比起老气横秋、一板一眼的算术老师,她是那样的年轻、活泼,但不知道她的课教得怎么样?

头几堂课,我记得是讲太阳系、地球月球,M老师都是照本宣科。后来讲到土壤岩石的时候,M老师的讲法就不一样了。那天,学花岗岩,她指着教学挂图上的花岗岩的图片说:“花岗岩是由长石、石英和少量矿物质如云母等构成,它的硬度大,适于做建筑材料。”说到这里,她把教鞭放下说:“我这样讲,你们肯定没啥印象,咱们不如自己去找花岗岩。昨天我到北河沿溜达,看到沿河两边有老多的碎石头。现在我就带大家野外实习,去那里找花岗岩,看谁找得准,找得快。”我们一听皆兴奋异常,一窝蜂跑出教室,由M老师领着往北河沿跑。学校离北河沿很近,经首都剧场工地,过王府大街,穿东厂胡同,不到十分钟就到了。

当时的北河沿确实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水沟,水不多而且赃,沟坡上杂草丛生,碎石遍地,但那是我的乐园。下学后我常到那里和同学一起抓蜻蜓,捉蚂蚱,翻开石头找蟋蟀。也免不了往水沟里丢几块石头,我们小孩见到水通常都是这样,石头落水,水花溅起,扑通一声,对我们来讲,永远是那么悦耳又神秘。今天到这里是上课,找花岗岩,把教室上的课搬到野外,这还是第一次,说不定在找花岗岩的同时还能翻出几只蛐蛐来,我想。同学们散开,按老师讲解的特性去找花岗岩。不多久,每人手里或捧着一堆小石头,或吃力的搬回一块大石头集合到M老师面前,M老师很仔细地查看每个同学带回的成果。

“你们看,这块石头在太阳底下都看不到有闪光的东西,说明没有云母和石英。这不是花岗岩,你再去找找。”看过一个同学找来的石头,M老师说。

一位同学把找到的块粉红的石头给M老师。她看了看,把它放在一块大石头上,用另外一块石头一砸,那粉红石头立刻碎成如散沙。M老师说:“花岗岩很硬,你检的这块石头一砸就碎,你说是不是花岗岩?”

“同学们过来,”M老师举起一个同学给她的石头,大声说:“X同学找到的这块就是花岗岩,这种石头很普遍,稍一用心大家都能找到。”

M老师拿着石头,向围在她身边的我们又一次讲解花岗岩的组成和特性。找错石头的同学又去重找,再拿回来让老师看。经老师鉴定,所有的同学都找对了。于是实习结束,大家兴冲冲地带着一堆石头,回到教室。同学们都说今天M老师给我们上的这堂课真不错,印象特别深。的确,虽然后来我从来没有再去研究过花岗岩,但要是参加电视里的智力竞猜,问花岗岩的组成,我一定会抢答成功的,这得益于那节野生实习课。

要下课时,一位叫纽善(估计是旗人,名字奇特,因此我还记得。)的同学,从口袋里拿出块大小形状都如方糖,闪着金光的东西给M老师。M老师问:“这是什么?”纽善说:“这是我从砸开的一块大石头里抠出来的,您看是什么?”M老师把这块“方糖”拿过来,看了一下说:“这大概是一种叫自然铜的矿物,也就是天然的铜,可我不很清楚。纽善,你把它留在我这里,我再去请教别人,下次我上课还你好吗?”这时下课的铃声响了,我看到M老师若有所思地拿着那闪亮的“方糖”走出了教室。

再一次上自然课的时候,M老师把纽善同学的“方糖”拿出来对大家说:“我去问过一位学地质的先生,他说这俗称自然铜的东西其实不是铜,是一种叫二硫化铁的矿物,也就是说它是铁和硫化合成的。硫就是硫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里就有这种成分。”她看大家都有些莫名其妙的样子,就又很认真地说:“闪光的东西不一定是金子,可能连铜都不是,我上次就弄错了。我要谢谢纽善同学。通过这,我也增长了知识。”说着,M老师把那块东西还给了纽善。

我听了M老师这一席话,觉得世界真的很奇妙。相似的未必是相同的,灰不溜秋的铁和花粉一样的硫磺怎么能“化合”成闪闪发光,颜色像铜形状像方糖一样的东西?现在想来,我之所以中学时对化学偏好,最终考大学选学了化工,多多少少与M老师的启示有关。当时她的话,我懂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催化了我对化学这门学科的好奇心。

每个星期,好像我们只有两节自然课,不像语文和算术每天都有。凡事都物以稀为贵,更主要的是M老师亲切又随和,讲课生动又活泼,同学们都希望天天有自然课,天天能看到M老师那总是微笑着的红扑扑的脸,听到那带东北口音的讲课。

这天,好不容易该是M老师来上课了。只见她手里捧着一个广口瓶子,很兴奋地走进教室。因为兴奋那本来就很红润的脸,像苹果一样更红了。她小心地把瓶子放在讲台上,我们好奇地望着瓶子和老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的课不讲书里的内容。”M老师手里卷着一本书,从讲台后绕出来,走到我们中间说:“我昨天晚上在院子里抓到一只蜘蛛,现在就在那个瓶子里。”她指了指讲台上的瓶子,继续说:“我们今天就看蜘蛛。”

蜘蛛我们谁没见过?看这种丑陋又常见的东西干什么?我心里想。同学们也愣楞地望着老师,前面坐着的几个同学都站起来,往讲台方向伸长脖子。M老师很神秘地说:“这可不是一般的什么蜘蛛,它是一只罕见的人面蜘蛛。你们有谁见过?”

“没有!”同学们齐声回答。“老师,你快给我们看吧!”有同学着急了。

“别急!听我先说。”她显然很得意。“老早以前,听我姥爷说过,知道有那么一种人面蜘蛛,可从来也没见过。姥爷给我一本书,书里就记载了光绪年间发现人面蜘蛛的事,还配着画。”说着她把手里的书举起来让大家看。这是一本线装书,书面泛黄,一看就知道是一本很旧的书,我父亲的书柜里这类书多得是。

她翻开书中的一页,举过头顶转着圈让我们看,仿佛看到是一张画,看不清画的内容,但我知道是一本绣像的旧书。M老师把书交给靠讲台的同学,让大家传看。

教室一下大乱,有迫不及待跑到前面扎堆看绣像书的,有到讲台看人面蜘蛛的,有围着M老师问东问西的,M老师很兴奋地一一回答同学们的提问,脸红得更像苹果,也不去收拾教室里的混乱局面。我混入到看“人面”蜘蛛的一群人中,只见瓶中有白色拇指大小的一个东西,侧看不甚了了。从上往下看,大吃一惊,那蜘蛛的背上果然长着一张白色的人脸,红眼睛、红鼻子、红嘴唇,但没有脖子更没有身子。蜘蛛的八只爪子微绿,在动,牙张着,也在动,可真的是张牙舞爪!试想,一个缩小到拇指大的人头,再安上爪子在你面前爬行,有多恐怖。蜘蛛都很难看,再漂亮的人面配在它身上,给人的感觉还是难看,我不敢再看了。

我从讲台人堆中钻出,又钻进另一堆看绣像书的人堆中。书中画上画的是一群人围观一只人面蜘蛛,那场面就像现在讲台前一群人看瓶子里的那个东西一样,但画上的人均着长衫,拖着大辫子且都是老爷们儿。蜘蛛上的人面被可爱的画家画得眉清目秀,樱桃小嘴,细看似有双眼皮且有双髻盘在头上(蜘蛛的背上!)。毕竟蜘蛛非人,八爪画得倒很写实,分列人面双测。阿弥陀佛!幸好画家笔下留情,要是八爪被画成八条似人的腿或略去腿脚,不知看官如何去想?绣像旁还有说明,可惜都是文言,读不甚通,大约是说大清光绪某年某月,在申江某处发现人面蜘蛛一对,“男”的逃逸,“女”的被捉(怎么区别男女?“男”的是否为美髯公?),轰动沪申,人皆蜂拥而至一睹为快,有神算者预示此乃吉兆也,云云!

这堂自然课就交给了人面蜘蛛。M老师最后留给我们的作业是,回家后去找人面蜘蛛。于是第二天,许多同学把自己抓到的蜘蛛送到M老师那里,请她鉴定,没有一只是“人面”。我平日作业都完成得很好,可这次却没有按M老师的要求去找那种蜘蛛。虽然我不喜欢蜘蛛,更讨厌拿我们人类的形象倒贴那种生物搞炒作,但M老师给我们上的这堂别开生面的课,我记忆犹新。她让我从另一个侧面初步懂得,美的内涵应该是和谐。或许,M老师也并不喜欢人面蜘蛛那幅怪样子。她那时也不过是比我们大几岁的孩子,她也是好奇,希望我们这群孩子与她分享发现给她带来的快乐。

我们还是天天盼着上M老师的课。每当上她的课,我们都特高兴。不仅是因为她的课讲得好,更因为她授课的不拘一格。“人面蜘蛛”后,45分钟的上课时间,她顶多只用半个钟头就把该讲的都讲完了,剩下一刻钟就给我们讲故事。

她讲的故事不是中国民间故事,如七仙女田螺姑娘,也非战斗英雄、关云长或孙猴子之类,都是苏联乌拉尔山的传说。她讲过“铜山娘娘”、“宝石花”、“猫耳朵”还有“群山的礼物”等等一系列扑朔迷离、充满异国情趣的美丽神话。她让我们这些孩子随故事的进展时而紧张,时而难过,时而愤怒,时而高兴而欢呼。M老师似乎听过评书,她也会在故事发展得最提心吊胆,或最有悬念的那一刻,突然来个“请听下回分解”,吊足我们的胃口,留到下一节课再见分晓。我是个急性子,受不了“下回分解”的折磨,常常一放学,就往东四牌楼路北“新华书店”跑。抄起本“乌拉尔传说集”,把M老师留下的悬念看完,松了口气,洋洋得意背着书包回家。很奇怪,好像大多数同学都没有我那么“聪明”,只得眼巴巴盼着M老师“下回分解”。而我虽然知道了故事的结局,但意兴盈然,因为她讲得富有磁性,比书更胜一筹。听过孙敬修讲的故事吗?在我们眼中,M老师和他相比毫不逊色。

她讲的所有故事里都有一位铜山娘娘贯穿始终。M老师绘声绘色地告诉我们,铜山娘娘是一位美丽的仙女,她管辖着整个乌拉尔山区。她穿着绿色的宝石花长袍,长袍上和发冠上点缀着五彩缤纷的宝石花。铜山娘娘是正义的化身,邪恶的克星。但她总是神龙见首不见尾,时隐时现,神光离合。半个世纪过去,M老师给我们讲的故事内容,我已经回忆不起来。但她讲故事时的生动神态,我们听故事时专注的样子,依然非常清晰。我还记得,有一天M老师讲完故事后,在我后面坐着的一位女生悄悄跟同桌说:“你说M老师是不是铜山娘娘变的?你看她多俊多善呀!”的确,在我们很多同学心目中,真把她当成了铜山娘娘。我也曾这样想,但我觉得M老师稍胖了点,我心里的仙女通常都是很瘦的,脸是煞白煞白的,而且不会笑。M老师的脸总是像苹果那样红,总是微笑着。她不会是仙女,她就是我们的自然老师。

又该到M老师讲故事的时候了,可是这一回又出乎我们预料。她说:“每回都是我给你们讲故事,从今天起咱们变一下,每个同学都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不在长短,不管是听来的,书里看到的,自己编的都可以,好听就行。讲完后,我会打个分。当然,无论分数高低,都不会算到你们的成绩里,只是比较一下大家的水平。”

于是,我们依次站到讲台后讲故事,M老师就坐在同学的位子上很认真很感兴趣地听。15分钟的时间,一般可以容三四个同学来讲。记得有一次有位同学讲了个什么故事又臭又长,到下课也没讲完。他还自我感觉良好,下次上课还接着讲,讲得我们同学云里雾里,昏昏欲睡。看我们的M老师,还是很有耐心地微笑着听他讲,并不因故事乏味而不让那同学表现。

这一天,轮到一位叫赵虎的同学讲了。这位同学是班里有名的淘气包,常搞点恶作剧,许多同学都躲着他,尤其是女生,可他也有栽了的时候。一天,他掰下房檐下挂着的一条冰溜子,乘一位外号叫“兔子”的女生不注意,就把冰溜子塞进她后脖领子里,气得“兔子”又蹦又跳,最后拿大顶才把化得差不多的冰溜子倒出来。“兔子”缓过劲,也掰了条冰溜子。赵虎见势不好,拔腿就跑,他哪里是“兔子”的对手,很快就被她追上。“兔子”如法炮制,狠狠地把那条冰溜子塞进他的后脖领子里。从此我们这位“虎爷”一见“兔奶奶”过来就开溜。

这位赵虎台上站了好一会儿,眼睛咕噜咕噜转,没有开讲。M老师鼓励他说:“没关系,别紧张。”于是赵虎开始编他的故事:“从前有个小孩儿,叫王小兔。”他瞥了下面外号叫“兔子”的女生一眼,只见她杏眼园睁地瞪着他,赵虎立刻改口:“从前有个小孩儿,叫王小二。有一天他上山去砍柴。突然从树林里蹦出一只大老虎,老虎张开大嘴,啊呜一声,就把王小二吃了!”赵虎讲到这里,掉头就往台下走。M老师问:“后来呢?”赵虎说:“没啦!我讲完了。”同学们这才回过神来,哈哈大笑指着他:“赵虎,你讲的是啥故事呀!”“赵虎!你唬什么人呀,还啊呜呢!不算,重讲!”

我们看M老师,也笑得前俯后仰。她站起来,用手绢擦了擦眼角笑出的泪水,叫同学们安静,然后问同学:“大家说,赵虎的故事应该打多少分?”

同学们异口同声;“零分!”M老师说:“我给他100分!”“凭什么呀!”同学嚷嚷起来。M老师说:“我原来也以为故事的发展会是,王小二碰到老虎后,会怎么和老虎搏斗,如何和它周旋,最后把吃人的老虎制服了。可能大家也以为会是那样。可没想到赵虎以很俗的方式开头,却以出乎常人预料之外的结果结束。虽然故事就几句话,但我觉得是个好故事,好就好在结局不俗。大家说呢?”赵虎胡诌的这个故事,居然得了个满分。即便这样,他本人一定会有种若有所失之感。同学们后来都明白了,他的原意是想编个老虎吃兔子的故事,报那冰溜子之仇。可临场,被“兔子”一瞪眼,吓着了,只好改口把倒霉的王小二送进了虎口,当“替罪兔”了事。不知道M老师是否知道其中奥妙?

每个同学或长或短,都讲过一个故事,可我今天能记住的就这么一个“王小二上山砍柴”的故事,还有就是M老师的 评语 。

就这样,愉快的M老师在愉快的气氛中,为我们上愉快的自然课,时间一晃就有一年多。

新的一年快到了。那天北风刮得特别大,教室的窗户被风吹得哗啦哗啦山响。上课的铃声响过,M老师被一阵风卷进教室,进门后她使劲用身体顶住门,把风堵在外面,她那样子像怕是有什么人要把她抓走似的。过一会儿她走到讲台后,脸还是那么红,但往日的笑容却没有看到,像是被北风卷走似的。我们都很意外,因为M老师给我们的印象从来就是是灿烂的微笑加上红扑扑的脸,为什么今天少了笑着的脸?

她很仔细很认真地给我们上课,和平时一样,但语气里少了一分活泼多了几分深沉。课依旧只上了半小时,余下的时间,M老师会给我们讲新的故事了吧?因为我们同学每个人都讲过故事了。但她把教鞭放下,教案合上后,望着我们说:“同学们,我已经给你们上完了最后一节自然课,以后会有新的老师来接我的课。我就要离开北京回我的老家沈阳了。”她的声音不大,但对我们来说犹如晴天惊雷!雷!雷!当我现在用这个比喻来形容当时我们的感觉时,我突然想起M老师就姓雷,雷老师!对!雷老师,我记起来了。

此刻,我们的雷老师已经是泪流满面,她再也说不下去了。我们男生真的像被雷击倒击傻那样,木呆呆坐着不知所措,女生那边已是哭声喊声一片。“雷老师,您别走!”“雷老师,您要是走了,谁还能教好我们的自然课呀!”“雷老师,我们还要听您讲故事!”

到底还是老师呀,雷老师把面颊上的泪水擦干,摆摆手请同学们静下来。她用颤抖的声音说:“我会永远记着你们,这一年我过得很高兴,非常高兴!希望你们好好学习,锻炼好身体,增长知识,毕业后都能考上初中,以后再上高中,大学。我不说什么其它没用的话了。”说着,她从一个枕头套一样的布提袋里拿出两摞手绢。一摞是花的,另一摞是淡蓝的。她说:“就要分别了,我也没有什么好礼物送给同学们。我平时看到有些同学不太注意卫生,流鼻涕就用袖口去蹭,还随地吐痰,这不好。解放了,日子好过了,我们都要讲文明,要从小要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我买了些手绢给大家用,每人一条,记住要常洗。女生是花的,男生是素的。我现在就发给大家,算是我给同学们留的纪念。”

她向大家走过来,我们全都站了起来,她亲自把手绢发到我们每一个同学的手上。最后,雷老师回到讲台,向我们深深地鞠了个躬,抬起头,微笑着又望了大家一眼,对我们轻轻地说了声:“同学们,再见!”就用手捂着嘴,跑出了教室,但她还是轻轻地把教室门从外面带上,不让狂虐的北风钻到教室里面来。我们还都站立着,手里捏着雷老师给的新手绢,望着窗外顶风狂奔的雷老师。

从此以后,好像我们谁也没有再见到过雷老师。她悄悄地走了,走到一个当时我们认为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了。

我工作以后,曾出差到沈阳很多次。每当我路过那里随便一所小学,我都会下意识地在学校的大门口停下来,往里张望一会儿,心想要是能在这里看到雷老师该多好。自然,每次我都是摇摇头,遗憾地离开小学大门,继续赶我的路。

后来我想,人生留给我们许多遗憾或许是好事,而许多美好的往事还是让它保存在记忆里为佳。

年轻、活泼,那微笑着的红扑扑的园脸,那浅浅的酒窝,是雷老师在我心中永恒的、不随时间改变的形象,就让那“遗憾”来捍卫雷老师的青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