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宁县的历史沿革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14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元鼎三年(前114)设眴卷县。划富平县以南地归安定郡管辖。安定郡辖21县,眴卷县属其中。
东汉永初五年(111)发生羌族起义,迫使安定郡和北地郡内迁,眴卷县成为羌族游牧区,县的建制从此废弃。
十六国时期,眴卷地区先后属于前赵(匈奴)、后赵(羯)、前秦(氐)、后秦(羌)。北魏时期属薄骨律镇。西魏时期曾设鸣沙县,属普乐郡。北周保定二年(562)设会州,州治在鸣沙县。建德六年(577)改会州为鸣沙镇。
隋开皇十年(590)在黄河以北置丰安县,属灵武郡。开皇十九年(599)在鸣沙设环州,同时,设鸣沙县隶之。大业三年(607)废环洲,鸣沙县隶于灵武郡。
唐武德二年(619)置会州,辖鸣沙县。武德四年(621)由回乐县析置奉安县。贞观四年(630)置回州,辖奉安等县。六年(632)置环州,辖鸣沙等县。九年(635)环州废,鸣沙县改属灵州。十三年(639)废回州,丰安县并入回乐县。唐咸亨三年(672),在鸣沙界内设安乐州,安置由青海迁来的吐谷浑部落。万岁通天元年(696)于丰安境内置丰安军。神龙二年(706)突厥可汗默啜犯边时,鸣沙县曾移治于奉安城,不久归复。开元初(713——)置东皋兰羁縻州于鸣沙界内,安置归附于唐的铁勒浑部。广德元年(763),鸣沙县陷于吐番,复移治于丰安城。大中三年(849)收复后,于鸣沙县境内的安乐州置威州,辖鸣沙等县。中和元年(881)在丰安城设置雄州。光启三年(887)吐番再次侵入,威州迁至凉州镇。
北宋咸平五年(1002)党项族李继迁攻占灵州。此后,中宁地区由党项族统治。西夏于黄河以北的故丰安军城设贺兰军。
元代设鸣沙州,属宁夏府路。在鸣沙州城设水陆两驿。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封朱旃为庆王,鸣沙归王府卫队中护卫屯守。建文元年(1399)设宁夏中卫。中宁地区的张义堡、威武堡以西属中卫,以东属广武营和鸣沙州城。
清雍正二年(1724)废除卫所制度,宁夏中卫改为中卫县,中宁地区属中卫县。乾隆二十四年(1759)于宁安堡设渠宁巡检司,代表中卫县衙管理渠口、宁安一带事务,其辖区略大于今之中宁县。
辛亥革命后,县的建置未变,渠宁巡检司撤销。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析中卫县东部置中宁县,驻安宁堡,取中卫、安宁两地之首字命名。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月1日),中宁县政府正式成立,县城设在宁安堡。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属宁夏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区(驻中宁县)管辖,不久后该专区撤销,中宁县复归省直管。
1949年9月14日,中宁解放。
1952年,撤销第二区的长桥、白桥2乡,增设靳崖、马家茨滩2乡;撤销第三区的刘庙、孔台、长滩3个乡,增设上庄、万家沙滩、黄辛3个乡;撤销第四区的薛营、三道渠2乡,增设黄营、白马滩2乡。
1953年5月,要崖山乡划归同心县。
1954年,宁夏省撤销,中宁属于甘肃省银川专区。
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以后,划归宁夏自治区管辖。
1955年11月,撤销区,全县调整为1镇18乡。
1965年,组建城关镇。
1966年,改以革命性质的公社名称命名,后恢复原名。
1972年设立银南专区,中宁县归属银南专区管辖。
1978年,自治区决定在陈麻井公社的基础上成立区属国营长山头机械化农场,陈麻井公社撤销。
1984年,公社改称乡。
1985年9月,增设长山头乡,全县辖1个镇、14个乡、1个乡级地区,还有2个乡级吊庄和2个自治区属国营农场。
1986年2月,鸣沙、石空2乡改为镇。
1987年5月,设置大战场乡和马家梁乡;至此,全县共辖3镇14乡。
1998年,属地级吴忠市管辖。
2000年,中宁县辖3个镇、14个乡。
2003年12月31日,国务院批准将中宁县、海原县划归新设立的地级中卫市。自治区决定将同心县的喊叫水乡划归中宁县管辖。
2005年,中宁县辖5个镇、5个乡,共134个行政。
2006年10月27日,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将青铜峡水库湿地保护区延伸至中宁县境内的部分及中宁县白马乡新田、跃进两村的80.2平方千米左右的土地划给青铜峡市,撤销原自治区环保局青铜峡库区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2012年04月18日,大战场撤乡改镇。全县辖6个镇、4个乡,2个管委会,112个行政村。政府驻宁安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