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得越好,越能感受世界的善意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5

这事其实也挺常见的,售货员有时候确实是以貌取人,这个“貌”,是指潜在顾客的整体外在形象。
朋友生活中比较随意,那天她穿了一套松垮垮的休闲装去逛了家比较昂贵的店。
店员小姑娘们眼神多毒啊,进店的一瞬间就已经把顾客全身上下打量个清楚,以此判断进来的顾客是否具备消费能力,自己是否需要热情接待。
朋友那一身松垮垮的休闲装,一看就是购买意图不高的。

朋友一时兴起要求试几套衣服。
小姑娘们不搭理朋友也就算了,听起来很有礼貌地劝朋友:“姐姐,我们家的衣服可能不太适合你的风格。你如果确定要的话,都可以试试的。”
试完衣服后,朋友觉得确实不怎么适合自己。
小姑娘们到底没忍住,不大不小的声音嘀咕着:“现在蹭货号的人多就算了,还有蹭款型去找外贸原单啊,什么人都有啊。”

朋友给噎了半天。
如果跟她们吵架,肯定自己心情更不好啊。
后来想想,也不能单说小姑娘们势利眼啊,毕竟谁都会考虑投入产出比。
不喜欢这家店,不去就是了。
最后安慰自己:如果自己的外在形象给她们强烈的信心,那么自己肯定能收获到“热忱的服务”和“真诚的赞美”。即使知道是假的,也不会让自己心塞啊。

朋友这话其实挺有道理。
我们总是希望这个世界充满善意。
虽然我们知道会遇到防备、冷漠,但是我们还是期待生活中有一些小温暖、小感动,让我们知道这世界善良而美好。
而小温暖和小感动,其实更容易出现在锦上添花的场合。
当我们以不同的形象与世界接触时,遇到善意行为的可能性会有所不同。

如果我们的外形向外传达出的信息是“我生活得还不错”,如果想寻求陌生人的一些小帮助,会有更大的几率获得帮助。即使无法获得帮助,对方也不会报以冷漠的态度。
如果我们的外形向外传达出的信息是“我生活窘迫”,如果去寻求帮助,会有更多陌生人选择防备和冷漠,即使事实上也许并没有真正的麻烦。
听起来有点现实,或者说很多人势利眼。
正常情况下,每个人潜意识中都有趋利避害倾向,我们都不希望自己的生活被未知的风险所拖累。

当我们对外传达出的信息是“我生活得还不错”时,对方很容易根据我们的生活状态判断出,那些小帮助不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未知的风险和麻烦。
其实人的内心还是愿意帮助他人的,前提是不给自己惹麻烦。
这种情况下,会有更大的几率获得帮助,更能感受到善意。

反之,当我们向外传递的信息是“我生活窘迫”,陌生人不会知道我们真实的生活状态,他们很容易联想到自己出于善意的帮助,会不会引出对方后续“没完没了的求助”?
为了避免以后潜在的麻烦,拒绝对方的请求,对自己而言会更安全。
看起来很冷漠、很防备,对世界不够友善,但是至少自己的生活安全啊。

只是,我们自己都做不到不考虑风险和麻烦,怎么能要求陌生人不计风险和麻烦向世界展现善意呢?
对大多数人来说,默默地努力工作,养活家人,不危害社会、不危害他人,其实已经算是普通的善良人了。

2011年小悦悦事件,18名路人路过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是一名拾荒阿姨上前施以援手。
这18名路人的漠视,真是让大家觉得非常气愤。
当一个弱小的生命奄奄一息的时候,理性而冷漠的选择避开。

可是,我们可以很悲伤地感觉,未来会有很长一段时间,如果再出现小悦悦式的事件,可能大多数人,一样选择漠视。
我们无法乐观地估计,一个小悦悦的无辜离去,可以警醒我们所有人,以后再遇到类似事件时,都敢于出手援助。

听起来觉得很冷漠,很寒心。
可是现实,很有可能让我们如此无奈。
批评18个路人,无法让小悦悦能够再回来。
小悦悦在一个看起来很麻烦的事件中,被18名路人当作麻烦避开了。

可是这样的社会风气,更让人觉得害怕,因为我们都有至亲渐渐老去。
我们不敢想象如果倒地的那个人是我们的至亲时,我们会是如何绝望。

其实这个世界既残酷又温情。
当助人的风险,需要由施以援手的那个善良人承担的时候,更多人的会选择不做这样的善良人。
当确定救助了这个人,不会给自己带来风险,还能让自己内心愉悦,绝大多数人都会施以援手。
毕竟,我们都想做一个善良的人。
绝大多数人,都有一颗温情而善良的心,都有一双想伸出去援助的手。

努力地活得更好吧。
活得更好,向外界传达出积极的信息“我不会给你带来麻烦和风险”,我们能收获更多的善意。
当善意和温情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行为时,那些防备和冷漠更有可能被慢慢驱散。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