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又多究竟是哪个国家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07-08-25
台湾

台湾好又多卖掉自己 扩张大陆市场是目的
台湾连锁超市“好又多”被沃尔玛十亿美元收购基本成定局。其实,外界一直猜测,打包出售是众多台资零售企业进军大陆市场扩张的整体战略和终极目的。沃尔玛收购好又多,正好成为这种猜测的注脚。

针对好又多的“卖商”现象,零售业分析人士认为,中国网点稀缺为好又多提供了叫卖的基础,也让外资零售巨头找到了快速扩张的捷径,因此,零售业出现“卖商”现象不足为奇,而且可能成为一种趋势。

好又多叫卖不是空穴来风

据《中国商报》报道,好又多叫卖,已有三四年时间。早在2002年末,业内就曾传出家乐福将收购好又多的消息。到2003年初,更有消息称,好又多销售队伍可能与家乐福销售队伍合并。其时,关于好又多将被家乐福收购的传闻一度闹得沸沸扬扬,成为2003年零售行业的一大看点。

2003年好又多并没有卖给家乐福。2004年底的出售版本中,主角从家乐福换成了沃尔玛,有传言称,沃尔玛与好又多有买店协议。双方约定,一旦好又多开满100家门店,便进行整体收购。2006年,好又多又被曝出将以十亿美元标价出售自己的消息。中国最大的超市企业联华被卷入其中,被媒体报道将与家乐福、沃尔玛、特易购等外资对手同台竞购。此后,好又多仍依据惯例予以了否认。

事实上,从首次曝出收购传闻之际,好又多方面对外界就从没有承认过自己要出售的消息。不过,有意思的是,否认得越厉害,传闻反而越多,媒体的兴趣也越大。而且,几乎是每隔一段时间,有关好又多将被并购的消息就会周期性地“喧嚣”一阵。

虽然几年过去,好又多尚未“易帜”。但是,无风不起浪,好又多要出售的消息不会是空穴来风。业内专家认为,好又多“套现”的目的没变,问题的关键在于用什么形式能够达到其“套现”利益的最大化。

好又多自1997年在广州开设第一家店以来,网络遍布国内二十多个省、区、直辖市,总营业面积四十多万平方米,有员工三万余人。截至目前,好又多门店数量达到一百家,成为大陆连锁分店数量最多的外资商业企业。但由于好又多开店初期就一味追求数量,造成门店面积有大有小、经营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门店数量虽然最多,但利润却相对较差。

好又多已经成为门店数量最多的外资零售企业,它的总体发展思路就是在中国大陆迅速开店,占据有利的商业旺地,然后寻求被并购后获利退出。知情人声称“这在整个零售业界已经是公开的秘密”。

虽然好又多董事长于曰江曾一再表示“在大陆的投资是为了做一番事业”,但业内人士的分析也趋同于前述内部人士观点,他认为,投资连锁卖场是台湾人在新兴市场培育的一颗“金蛋”。分析家说:“他们先进入大陆开设连锁超市,等到市场成熟后,再把大规模连锁超市网络高价出售给外资巨头,以赚取丰厚的利润。”

“卖商”是一种趋势

面对好又多的叫卖,业内的评价一直是两种声音,批评者认为,台资企业在大陆扩张的目的不是为了做商业,而是为了“套现”,其投机行业一开始就是目的不纯。另一种观点认为,商人图利无可厚非,“卖商”现象并不奇怪,是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

去年美廉美“出让”给物美,家得宝收购家世界,百思买收购五星电器获得56%左右的股权,永乐卖给国美……专家指出,中小零售企业只有两条出路:一是自己做大做强,这条路如果无法走通,那么就必须通过依附大企业或强势资本,才能维持企业和资产的延续。对于中小企业,强势资本和强势品牌所产生的磁性和粘性效应是难以抗拒的。特别是中国的零售业,每天都有许多企业正在并购或被并购。从近年开始涌现的零售业并购潮,同样是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经的阶段,也有的企业,发展战略的最终目标就是寻求与资本的对接。大规模的并购将使行业更加集中和规范,而行业集中度的逐步提高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零售行业具有规模大、利差小、高周转的特点,因此,“规模决定着一切”,商业零售企业只有具有一定的规模,才具有较强的侃价和抗风险的能力。只有规模的持续扩张,才能够带来稳定的盈利增长。商业零售企业优质的门店地址具有排他性的特点,因而具有极强的稀缺性。对于一般消费品生产和流通企业来说,除了拥有较好的产品品牌以外,最重要的莫过于拥有一个连通最终消费者的营销网络,而商业零售企业各个经营门店形成的物理网络就成为重要的资源,特别是在目前制造业产品供给大于需求的特定经济阶段更是如此。鉴于境内外商业零售企业均看好中国13亿人口所拥有的巨大的消费潜力,境内外大型的商业连锁企业已经开始了新一轮扩张,“跑马圈地”将成为未来2年商业零售行业的一个亮点。

专家认为,经历过初始发展阶段后的中国零售业正进入整合期,产业并购时代的来临已水到渠成。这一切,其实都是行业发展和成熟过程中的必然现象。竞争的日趋激烈迫使群雄竞相扩张,包括从网点、资本等各方面,希望能迅速提升自身实力。而由于门槛较低,前些年无数企业和多元资本均纷纷进入这一行业,资本和资源浪费十分严重,需要更好的资本和企业对这些资源进行强势、有效地整合。

沃尔玛寻找扩张捷径

数据显示,好又多2005年的销售额为132亿元人民币,在国内连锁三十强中仅排名第15位。那么,沃尔玛为何不联姻更具实力的卖场,而是选择了具有台资背景的好又多?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如果收购成功,在中国一直“水土不服”的全球第一大零售商沃尔玛,将在中国市场坐上头把交椅。

长久以来,沃尔玛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与其全球巨头的身份极不相称,与其竞争对手法国家乐福相比也不尽如人意。因此,借颠覆中国零售连锁市场格局做大自己,成为这家美国零售连锁公司的最大心愿。

在2004年12月11日中国对零售企业的3年保护期宣告结束,零售业全面对外资开放之前,外资零售商往往受到种种政策的限制,进入国内零售业步伐缓慢。1992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商业零售领域利用外资问题的批复》,允许并规定了在北京、上海等地试办中外合资或合作经营的零售企业。然而由于政策限制和政府管制较严,外资零售巨头不敢轻易冒进。直到1995年,家乐福才进入中国内地市场,沃尔玛于1996年才进军中国内地。在这12年时间,外资零售巨头一面被缚于政策的限制,一面眼看着不受限制的本土和台资零售企业急剧发展壮大。然而面对同样的问题,沃尔玛和家乐福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应对态度。

家乐福为了快于竞争对手在中国完成战略布局,打破了常规和连锁经营的管理体制,采取了店铺发展遍地开花、各分店自行采购的做法。有业内人士进一步分析,家乐福其成功的原因在于鲜明的市场布局策略。家乐福进入中国后,首先抢占的是上海市场,而不是广东和北京,因为从当时的条件来看,上海的组货条件、交通运输条件和市场辐射能力都要比深圳和北京强。

而沃尔玛自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并没有完全放开手脚,而是一直进行着摸索和磨合的过程,同时耐心地等待中国政策的松动与放开。业内人士分析,沃尔玛在中国的扩张保持着其少有的谨慎:不冒然开拓陌生的市场,并将其在美国的许多做法与经营理念照搬照抄到中国市场。业内专家指出,政策的严格限制,加上沃尔玛过于保守的态度,使其错失了布局中国的最佳时机。比如在广州,沃尔玛完全被拒之门外。这是其中国市场攻略的最大败笔。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作为台资企业的好又多,由于不受政策限制,在中国的开店步伐很快,并且布局合理、均匀。目前,好又多在全国近三十个城市拥有108家门店,其中直营店有31家,其余是加盟店。业内人士认为,外商投资中国商业零售领域走过了一条从试点、半开放到全开放的历程,沃尔玛正是在此过程中受限于各种政策而未能充分发展。此次沃尔玛收购好又多,实质上是希望借好又多之身,曲线突破中方的政策限制。好又多总部即位于广州,能够给予沃尔玛的最大价值便是这些商业网点资源,通过收购可以实现快速扩张,填补其在华南市场的最后一块空白,同时又有助于扩充其在华东、华北以及华西等地的门店规模,尤其是这些地区的一些中心城市,使得市场布局更为合理。

根据收购计划显示,沃尔玛整体收购好又多的计划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先收购好又多27家直营店,这将使沃尔玛在中国的门店数量达到93家,一举击败拥有88家门店的家乐福;第二阶段由好又多对其非直营店进行产权清理和整改,在未来的3年内,这些门店达到要求后由沃尔玛再行收购。

如果此桩交易获批,它将成为国内零售业最大的一桩并购案。据沃尔玛网站公布的信息显示,其收购好又多后,将获得遍布中国二十多个省份和地区的连锁门店,达到快速扩张网点布局的目的。

另有业内人士指出,沃尔玛急于收购好又多这个台资企业,可以减少政府审批的繁琐手续。在失利德国、韩国等市场后,此举暴露了沃尔玛希望押宝中国的迫切心态。不管发展结果如何,并购好又多都将成为沃尔玛在中国市场的转折点。它或将实现成为中国零售老大的夙愿,或将遭遇更大的亏损而回美国潜心经营,依靠牢固的美国市场,支撑其全球第一大零售商之位。

卖掉自己,成为越来越多的零售企业发展命运的一个缩影。2007年的中国零售业市场还将上演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卖身”大戏。
第2个回答  2007-08-31
日本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