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己亥杂诗有关的故事

要详细

第1个回答  2009-05-09
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龚自珍出京都礼部,辞官南归。正值暮春时节,夹花生树,落英满眼,日暮风起,狼藉残红。点点飞花,忽然惹起了一股浓浓的别离之情,于是,他情不自禁地挥动马鞭唱出这首歌。
《己亥杂诗》三百十五首,是龚自珍己亥年所作七绝组诗的总名称,其中包括对往事的回忆,与亲朋的交往;对政治的评论,对改革的渴望。而对具体某一首,实际上却是“无题”诗或“寓意”诗,即诗人不愿把真意在诗题里点明,而是寓意诗中,那么,蕴含在这首诗里的真意是什么呢?
——是离愁;是离愁引起的深深的思索。是崇高的献身精神;是如同玫瑰花瓣酿出的瑰丽境界。且让我们仔细地咀嚼品尝。
龚自珍告别京都了。“予不携眷属兼从,雇两车,以一车自载,一车载文集百卷出都。”回首望城阙,旌旗晚明灭,一阵阵浓郁的离情别绪突然涌上心头,“浩荡离愁白日斜”。别离愁绪已经充塞天地、浩浩难禁,何况正值夕阳西坠,日暮摇落之际,诗人此时的心绪,我们便可想而知了。如果借用词组结构方式分析其中的意蕴,以“离愁”为中心词的话,那么,“浩荡”是“离愁”的定语,而“白日斜”则是“离愁”的补语了。在我国古典诗歌中,诗人们常常喜欢用落日作为自然现象和象征韶光易逝的双重手法来显示相思之烈或别离之苦。“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古诗》);“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斜阳却在,烟柳断肠处”(辛弃疾《摸鱼儿》)。然而,日既西斜,暮霭已生,此时纵有满腔离情也不得不匆匆赶路,于是抽响马鞭——“吟鞭东指即天涯”。马鞭举处,前面便是离京师越来越远的海角天涯了。元人马致远的《天净沙》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龚自珍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烘托离愁,以“天涯”映衬离愁,这种多层次的描写方法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龚自珍的“吟鞭东指即天涯”没有直接说自己是“断肠人”罢了,而断肠之念,读者是能从字里行间感觉出来的。
按理说,龚自珍不满于死气沉沉的礼部衙门生活,毅然辞去礼部主事之职,准备回家乡杭州干一番事业,只身出都,有的只是对旧势力的决裂之感和憎恶之情。一只囚在笼中的雄鹰一旦重盘大野,获得自由的天空,冲天飞鸣之际,也许会担心弹机和缴,为什么竟会产生浩荡的离愁呢?唐诗人刘皂《旅次朔方》云:“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说由于迁谪到更远的地方,因此连客舍地也成为故乡了。不同之处在于,龚自珍虽说是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但小时候在北京住过,又在礼部和其他机构做了十余年京官,京城早已成了他的第二故乡。虽然龚自珍是主动要求辞职,但辞职的原因却是因为沉沦下僚,生活拮据,事出无奈,客观上是被迫离京出都的。因此,“浩荡离愁”中,多少含有仕途蹭蹬,不为世用的感叹和在政治上、思想上的孤独感。兼之龚自珍当时与妓女灵箫关系十分密切,《己亥杂诗》十分之一的主题都与灵箫有关,其中一首说自己正堕入“红似相思绿似愁”的情场里,虽说灵箫并不在京师,但在这种情况下,与过去的生活告别,缠绵悱恻、依依不舍的“离愁”当然也就难排难遣。可见,龚自珍的“离愁”内涵是丰富、复杂和多方面的。难怪他既说“浩荡”,又以“白日斜”烘托,继而以断肠人自居而伤情天涯了。
日暮,已足使游子黯然伤情,何况是暮春时节的日暮?片片飞花,撩起了诗人的离愁。撩起的,有黯淡的宦情,有悱恻的相思,有对亲人故土的忆念,有对自己只身出都的天涯飘泊之感。事业未竟,岁月蹉跎,青春已逝,红日西沉,今番出都,也许不再回还,落花飘飞不是也不再返回故枝吗?作为描摹落花的能手,诗人爱“探春”,更爱“送春”,爱花开,也许更爱看花落,他曾在《西郊落花歌》中说纷飞的海棠花是到人间飘泊逗留的奇龙怪凤,把大风中海棠纷谢的奇景比作“如钱塘潮夜澎湃;如昆阳战晨披靡;如八万四千天女洗脸罢,齐向此地倾胭脂”。“又闻净土落花深四寸,冥目观想尤神驰”,想像“安得树有不尽之花更雨新好者,三百六十日长是落花时”。他对落花作过那么多美妙的比喻,而如今,诗人突然感到自己像一片飘飞的落花了。是的,辞别京都,也许如同落花辞别枝头。诗人乘马车出都,一路情不能已,对着无边的落花,展开了丰富的想像:飘零的花儿,你们还会回来吗?明年故枝上盛开的,还是你们吗?不是了。明年的花开在新的春天,孕育在另一个五彩缤纷的怀抱里,是属于未来的花。而今年的春天已经过去,你们只属于过去凋谢了的记忆,只能在暮春的晚风里坠落。多么可恶,东君!多可咒诅,那无情风雨!官场的倾轧,沉重的氛围,窒息的人性,拮据的生活,诗人把自己的身世与落花完全融为一体了。
点点柳絮和着粉红的花瓣似乎随“吟鞭”扬起,有的飞过马头,有的沾上衣襟,有的落在地上任人马践踏,车轮碾过,化作红粉香泥。突然,诗人的思绪被夕阳下染得火红的花瓣点燃了——“落红不是无情物”!这里的“落红”两字,在全诗中地位十分重要。它上承“浩荡离愁”,提醒读者,诗人的离愁不仅有“浩荡”修饰,“白日斜”烘托,“天涯”映衬,还被动态的,时时拂面而过的“落红”撩起。这一笔是隐藏在诗内的,因此,“落红”既是对前面离愁内涵的补充,而作为转折,它又使整首诗从离愁中解脱出来,转入下层,为全诗主题升华作了铺垫。是的,落花决不是无情的废物,自己辞去礼部主事之职,正是为了到家乡主掌书院,聚徒讲学,把自己的学业和思想传给生徒,以变革的热情和未来的憧憬启迪他们,为国为民尽自己的最后一点力量。花落归根,化为春泥,不正可以孕育新的春天,色彩、芬芳,不正可以献给后之来者吗?诗人从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中得到启发。大自然里花开花落,本来风雨由之,无感情可言,落红说不上是“有情物”还是“无情物”,只是诗人把自己的身世与落花完全结合起来,把感情移向落花,才使落花也具有人的感情,从而变成有情物了。落花有情,表现在哪里?去酿造新的彩色的世界——“化作春泥更护花”。至此,诗人终于把飞花般纷乱的思绪捉住,从愁思中摆脱出来,带着时代的使命感,上升到一种庄严神圣的境界。“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飞花的独白,也是诗人与腐败的官场决裂,向黑暗的势力抗争的庄严而神圣的宣誓。为了国家和黎民百姓,为了似锦繁花,不惜献身化为春泥。
古代诗人描写落花,一种是怨啼鸟,怪东风,叹年华,面对落花,嘘唏感叹。“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红楼梦》中林黛玉葬花词:“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杜牧《金谷园》甚至把落花比作堕楼美人:“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堕楼人。”把风吹花落悄无声的自然景象与美人堕楼联系在一起,以粉红的花瓣从枝头飘落比拟红粉佳人堕楼,寓有美人如花,红颜薄命,美好的事物殒于一旦的感叹,讽刺了石崇“金谷园”繁华事散,好景不长的可悲结局,而把花落比作美人堕楼,则未免凄楚肃杀,充满浓郁的感伤之情了。另一种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其中不乏昂扬向上的精神。“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刘慎虚《阙题》); “春城无处不飞花”(韩《寒食》);“花落春仍在”(俞樾试帖诗),孟浩然的《春晓》“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也只见童子的浑朴天真和烂漫之趣,而无伤春惜花之情。有的充满勃勃生机,有的在飒衰中现出昂奋。但是,无论是“春城无处不飞花”,还是“花落春仍在”,比起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来,境界上总不免略逊一筹。
从结构上看,全诗分前后两部分,前两句为第一部分,后两句为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里,诗人以天涯、日暮、落花写出一片浩荡的离愁,以落花自况,赋予自己的身世之感;第二部分以落花为过渡,从落花——春泥展开联想,把自己变革现实的热情和不甘寂寞消沉的意志移情落花,然后代落花立言,向春天宣誓,倾吐了深曲的旨意。至此,诗中的离愁已变成崇高的献身精神,天涯、日暮、落花,已和春泥孕育的未来高度融为一体。从而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春天的憧憬,把读者带进一种瑰丽的、霞光艳艳的境界。
愿化作春泥,去充实春天的生命,去滋润未来的花,如花的未来。己亥,是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法来标记的年月,在本诗中它其实就是一八三九年。这年龚自珍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取家属,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写成了三百一十五首短诗,并总命名为《己亥杂诗》。它是近代著名的大型组诗,以诗人的一生经历为主线,述写其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广泛;或记事,或抒情内容复杂,大多借题发挥,抨击时弊,表达其反对侵略、呼唤变革的思想和对未来的憧憬。风格是雄奇与哀艳并存。本文就谈谈龚自珍《己亥杂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龚自珍生活在鸦片战争前夕。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主张改革内政,抵抗外国侵略。《己亥杂诗》中的批判、呼唤、期望、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作者对清朝政府不重视筹划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盐铁生产、税收和水利等问题,一味依赖东南的漕运,对江南人民加重剥削,致使农业生产凋敝,人民困苦不堪,危害国家经济的现实进行了大胆揭露和批评。
龚自珍《己亥杂诗》多用象征印喻,想象丰富、奇特,运用意象手法创景抒情。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龚自珍生活在鸦片战争前夕。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主张改革内政,抵抗外国侵略。《己亥杂诗》中的批判、呼唤、期望、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例如《己亥杂诗》中第一二三首,“不论铁盐不愁河,独倚东南涕泪多。国赋三升民一斗,屠妞那不生栽禾。”写出了作者对清朝政府不重视筹划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盐铁生产、税收和水利等问题,一味依赖东南的漕运,对江南人民加重剥削,致使农业生产凋敝,人民困苦不堪,危害国家经济的现实进行了大胆揭露和批评。再如《己亥杂诗》中第八七首,“故人怀海拜将军,侧立南天未蒇勋。我有阴符三百字,蜡丸难寄惜雄文。”表达诗人对禁烟斗争的关注,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龚自珍是中国改良主义运动的先驱人物。他清醒地看到了清王朝已经进入“衰世”,是“日之将夕”;他批判封建统治的腐朽,揭露封建社会没落趋势、呼唤改革风雷的风气。《己亥杂诗》中第一百二十五首,“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此诗揭露社会弊病,抨击官僚制度,表现作者火一样的热情,给人以鼓舞和激发。他们对死气沉沉的社会。砰然一击,惊醒很多世人的沉梦,促使人们向真、向善、向美、向勇。抨击专制统治的同时,还表达了作者追求思想解放和个性解放。《己亥杂诗》中第一二五首,是作者路过镇江时为道士们所撰写的祭玉皇大帝与风神、风雷的“青词”。作者借题发挥,以祈祷天神的口吻,呼唤风雷般的变革,以打破清王朝束缚思想、扼杀人材多造成的死气沉沉的局面,表达作者解放人材,变革社会,振兴国家的愿望。
在诗歌的艺术上,龚自珍自称“庄骚两灵魂,盘踞肝肠深”,其诗歌多用象征隐喻,具有浪漫主义风格色彩、构思神奇、想象丰富、奇特,文辞魁玮,接受庄子和屈原的影响较大,其中贯穿一种诗人独有的凌厉剽悍之气,谭献的《复堂日记》说其诗:“以霸气行之”,因而其诗晶光外射,飞动郁勃,富有力度。是对古代理想化诗歌艺术的总结与发展。
[编辑本段]名篇选释
第一百二十五首:“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诗的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中国形势的看法。“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比喻尖锐猛烈的改革。从大处着眼、整体着眼、大气磅礴、雄浑深邃的艺术境界。诗的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传诵的名句。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它独辟奇境,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未来。
[注释]
1.九州:中国。
2.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3.恃(shì):依靠。
4.喑(yīn):哑。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究:终究、毕竟。
5.天公:造物主。重:重新。抖擞:振作精神。
6.降:降生。
【译文】
只有风雪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气, 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语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 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写作背景】
道光十九年(1831年)岁次已亥,龚自珍辞官返乡,又去北上迎接妻儿,在南北往来途中,感于清朝朝庭压抑、束缚人才的情况,作诗315首表达了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
【赏析】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观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诗人热情地呼唤社会变革,而且认为这种变革越大越好,大得该像惊天动地的春雷一样。他又认为实行社会变革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所以他热情地呼唤:天公啊!请你抖擞精神,把各式各样的人才都赐给我们吧。
己亥杂诗第五首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浩荡离愁”,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
“吟鞭”指诗人马鞭。“东指”指东方故里。“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落红”指落花。此句暗喻自己是有爱国情怀的志士。
“花”指国家。此句表明作者造福人类为国效力的高贵品质。后人又常用此句表达前辈对后辈的爱护.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06-15
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龚自珍出京都礼部,辞官南归。正值暮春时节,夹花生树,落英满眼,日暮风起,狼藉残红。点点飞花,忽然惹起了一股浓浓的别离之情,于是,他情不自禁地挥动马鞭唱出这首歌。
《己亥杂诗》三百十五首,是龚自珍己亥年所作七绝组诗的总名称,其中包括对往事的回忆,与亲朋的交往;对政治的评论,对改革的渴望。而对具体某一首,实际上却是“无题”诗或“寓意”诗,即诗人不愿把真意在诗题里点明,而是寓意诗中,那么,蕴含在这首诗里的真意是什么呢?
——是离愁;是离愁引起的深深的思索。是崇高的献身精神;是如同玫瑰花瓣酿出的瑰丽境界。且让我们仔细地咀嚼品尝。
龚自珍告别京都了。“予不携眷属兼从,雇两车,以一车自载,一车载文集百卷出都。”回首望城阙,旌旗晚明灭,一阵阵浓郁的离情别绪突然涌上心头,“浩荡离愁白日斜”。别离愁绪已经充塞天地、浩浩难禁,何况正值夕阳西坠,日暮摇落之际,诗人此时的心绪,我们便可想而知了。如果借用词组结构方式分析其中的意蕴,以“离愁”为中心词的话,那么,“浩荡”是“离愁”的定语,而“白日斜”则是“离愁”的补语了。在我国古典诗歌中,诗人们常常喜欢用落日作为自然现象和象征韶光易逝的双重手法来显示相思之烈或别离之苦。“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古诗》);“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斜阳却在,烟柳断肠处”(辛弃疾《摸鱼儿》)。然而,日既西斜,暮霭已生,此时纵有满腔离情也不得不匆匆赶路,于是抽响马鞭——“吟鞭东指即天涯”。马鞭举处,前面便是离京师越来越远的海角天涯了。元人马致远的《天净沙》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龚自珍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烘托离愁,以“天涯”映衬离愁,这种多层次的描写方法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龚自珍的“吟鞭东指即天涯”没有直接说自己是“断肠人”罢了,而断肠之念,读者是能从字里行间感觉出来的。
按理说,龚自珍不满于死气沉沉的礼部衙门生活,毅然辞去礼部主事之职,准备回家乡杭州干一番事业,只身出都,有的只是对旧势力的决裂之感和憎恶之情。一只囚在笼中的雄鹰一旦重盘大野,获得自由的天空,冲天飞鸣之际,也许会担心弹机和缴,为什么竟会产生浩荡的离愁呢?唐诗人刘皂《旅次朔方》云:“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说由于迁谪到更远的地方,因此连客舍地也成为故乡了。不同之处在于,龚自珍虽说是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但小时候在北京住过,又在礼部和其他机构做了十余年京官,京城早已成了他的第二故乡。虽然龚自珍是主动要求辞职,但辞职的原因却是因为沉沦下僚,生活拮据,事出无奈,客观上是被迫离京出都的。因此,“浩荡离愁”中,多少含有仕途蹭蹬,不为世用的感叹和在政治上、思想上的孤独感。兼之龚自珍当时与妓女灵箫关系十分密切,《己亥杂诗》十分之一的主题都与灵箫有关,其中一首说自己正堕入“红似相思绿似愁”的情场里,虽说灵箫并不在京师,但在这种情况下,与过去的生活告别,缠绵悱恻、依依不舍的“离愁”当然也就难排难遣。可见,龚自珍的“离愁”内涵是丰富、复杂和多方面的。难怪他既说“浩荡”,又以“白日斜”烘托,继而以断肠人自居而伤情天涯了。
日暮,已足使游子黯然伤情,何况是暮春时节的日暮?片片飞花,撩起了诗人的离愁。撩起的,有黯淡的宦情,有悱恻的相思,有对亲人故土的忆念,有对自己只身出都的天涯飘泊之感。事业未竟,岁月蹉跎,青春已逝,红日西沉,今番出都,也许不再回还,落花飘飞不是也不再返回故枝吗?作为描摹落花的能手,诗人爱“探春”,更爱“送春”,爱花开,也许更爱看花落,他曾在《西郊落花歌》中说纷飞的海棠花是到人间飘泊逗留的奇龙怪凤,把大风中海棠纷谢的奇景比作“如钱塘潮夜澎湃;如昆阳战晨披靡;如八万四千天女洗脸罢,齐向此地倾胭脂”。“又闻净土落花深四寸,冥目观想尤神驰”,想像“安得树有不尽之花更雨新好者,三百六十日长是落花时”。他对落花作过那么多美妙的比喻,而如今,诗人突然感到自己像一片飘飞的落花了。是的,辞别京都,也许如同落花辞别枝头。诗人乘马车出都,一路情不能已,对着无边的落花,展开了丰富的想像:飘零的花儿,你们还会回来吗?明年故枝上盛开的,还是你们吗?不是了。明年的花开在新的春天,孕育在另一个五彩缤纷的怀抱里,是属于未来的花。而今年的春天已经过去,你们只属于过去凋谢了的记忆,只能在暮春的晚风里坠落。多么可恶,东君!多可咒诅,那无情风雨!官场的倾轧,沉重的氛围,窒息的人性,拮据的生活,诗人把自己的身世与落花完全融为一体了。
点点柳絮和着粉红的花瓣似乎随“吟鞭”扬起,有的飞过马头,有的沾上衣襟,有的落在地上任人马践踏,车轮碾过,化作红粉香泥。突然,诗人的思绪被夕阳下染得火红的花瓣点燃了——“落红不是无情物”!这里的“落红”两字,在全诗中地位十分重要。它上承“浩荡离愁”,提醒读者,诗人的离愁不仅有“浩荡”修饰,“白日斜”烘托,“天涯”映衬,还被动态的,时时拂面而过的“落红”撩起。这一笔是隐藏在诗内的,因此,“落红”既是对前面离愁内涵的补充,而作为转折,它又使整首诗从离愁中解脱出来,转入下层,为全诗主题升华作了铺垫。是的,落花决不是无情的废物,自己辞去礼部主事之职,正是为了到家乡主掌书院,聚徒讲学,把自己的学业和思想传给生徒,以变革的热情和未来的憧憬启迪他们,为国为民尽自己的最后一点力量。花落归根,化为春泥,不正可以孕育新的春天,色彩、芬芳,不正可以献给后之来者吗?诗人从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中得到启发。大自然里花开花落,本来风雨由之,无感情可言,落红说不上是“有情物”还是“无情物”,只是诗人把自己的身世与落花完全结合起来,把感情移向落花,才使落花也具有人的感情,从而变成有情物了。落花有情,表现在哪里?去酿造新的彩色的世界——“化作春泥更护花”。至此,诗人终于把飞花般纷乱的思绪捉住,从愁思中摆脱出来,带着时代的使命感,上升到一种庄严神圣的境界。“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飞花的独白,也是诗人与腐败的官场决裂,向黑暗的势力抗争的庄严而神圣的宣誓。为了国家和黎民百姓,为了似锦繁花,不惜献身化为春泥。
古代诗人描写落花,一种是怨啼鸟,怪东风,叹年华,面对落花,嘘唏感叹。“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红楼梦》中林黛玉葬花词:“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杜牧《金谷园》甚至把落花比作堕楼美人:“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堕楼人。”把风吹花落悄无声的自然景象与美人堕楼联系在一起,以粉红的花瓣从枝头飘落比拟红粉佳人堕楼,寓有美人如花,红颜薄命,美好的事物殒于一旦的感叹,讽刺了石崇“金谷园”繁华事散,好景不长的可悲结局,而把花落比作美人堕楼,则未免凄楚肃杀,充满浓郁的感伤之情了。另一种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其中不乏昂扬向上的精神。“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刘慎虚《阙题》); “春城无处不飞花”(韩《寒食》);“花落春仍在”(俞樾试帖诗),孟浩然的《春晓》“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也只见童子的浑朴天真和烂漫之趣,而无伤春惜花之情。有的充满勃勃生机,有的在飒衰中现出昂奋。但是,无论是“春城无处不飞花”,还是“花落春仍在”,比起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来,境界上总不免略逊一筹。
从结构上看,全诗分前后两部分,前两句为第一部分,后两句为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里,诗人以天涯、日暮、落花写出一片浩荡的离愁,以落花自况,赋予自己的身世之感;第二部分以落花为过渡,从落花——春泥展开联想,把自己变革现实的热情和不甘寂寞消沉的意志移情落花,然后代落花立言,向春天宣誓,倾吐了深曲的旨意。至此,诗中的离愁已变成崇高的献身精神,天涯、日暮、落花,已和春泥孕育的未来高度融为一体。从而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春天的憧憬,把读者带进一种瑰丽的、霞光艳艳的境界。
愿化作春泥,去充实春天的生命,去滋润未来的花,如花的未来。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