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背景资料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30

“上海之春”——这个以上海城市为依托、并以春天季节为寄托的音乐节,在举世瞩目的2010世博会开幕之际也迎来自己的50周年生日庆贺。50年前的那个春天,“上海之春”的第一声乐音在上海音乐厅奏响。“上海之春”一路走过50年,历经初创时期的春意勃发,“文革”时代的戛然中断,改革开放后的辉煌再创,至新世纪的国际化新貌展现,它不仅已是上海的城市名片和重要的音乐品牌,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新中国音乐五十年发展的厚重步履与历史文脉。
诸多脍炙人口的中国音乐名作,几代人接力传棒的作曲家创作队伍,一批批不断走向成熟的音乐表演人才,以及通过这个节庆而集聚起来的团体、院校、场所和人气,为音乐事业镌刻深深印迹,也为上海城市和中国文化留下回荡余音。
节庆的形成与举行,必定是为了某种精神性的共同分享和集体性的公共交流。组织和举办音乐节的要旨与用意,不外乎通过音乐的文化聚合,让音乐家、爱乐人和社会上关心音乐的社团、组织与民众在相对集中的时间与场合中,走到一起并欢聚一堂,共同分享音乐所带来的愉悦与感动,以此不仅形成音乐生活的高潮和亮点,推动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前进,而且也构筑和提升该区域或城市的文化形象与艺术品格。这已是包括“上海之春”在内的各类中外音乐节实践不断证明的惯例与规律。
放眼全球,音乐节活动已经成为世界各城市和地区打造品牌和树立形象的重要推手与举措,并逐渐形成各自饶有兴趣和耐人寻味的特色与专长。如奥地利的名城萨尔茨堡,不仅因是莫扎特的出生地而闻名于世,更由于多年来举办水平极高而又丰富多彩的萨尔茨堡音乐节而享誉国际音乐界。德国的拜罗伊特小城,瓦格纳晚年定居于此。瓦格纳身后,便开始形成以上演和推出瓦格纳歌剧为宗旨的夏季音乐节,直至今日,已经形成全世界“瓦格纳迷”在每年的七八月份争相去拜罗伊特“朝拜”的奇观。而英国的格林登伯恩歌剧节则利用原先旧式贵族的府第和剧院,专门制作和演出风格精致讲究、原汁原味的室内型歌剧(如莫扎特、理查·施特劳斯等人的剧作)。
办好音乐节活动的关键之一,在于围绕中心指导思想而形成明确的特色与专长。就此而论,“上海之春”音乐节在这方面从一开始就具有自己的鲜明特点,而且长期以来已经得到音乐界和群众的认可与认同,即推出新人新作,活跃群众文化。所谓新人新作,首先指的是新的音乐作品,其次指的是新的音乐人才(特别是创作人才和表演人才)。在这方面,“上海之春”50年来的功绩是有目共睹的。
前几年的一份《关于进一步办好“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建议》的政协提案(此提案荣获2006年度的上海政协优秀提案奖对“上海之春”在今后举办的机制和措施曾提出过比较系统的设想与建议,并有六个方面的愿景,希望“上海之春”成为发布和展演中国(上海)优秀音乐新作的最佳平台;成为了解和回顾中国音乐发展成就的最佳渠道;成为推出中国表演人才新秀的最佳舞台;成为在国内了解世界音乐动向和国外现当代音乐成就的最佳窗口;成为国内最具学术含量、同时又最贴近观众和群众的音乐盛事;成为上海音乐生活和文化生活中的一个突出亮点,提升上海的城市品格和文化辐射力。
“上海之春”在上海城市高速发展的整体态势中,在上海建设文化大都市的战略布局中,作为上海文化的代表性优质品牌,应该而且完全可能发挥更大的提升效应和辐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