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气喘怎么回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7

  宝宝的生命很脆弱,所以宝宝的一举一动我们都应该时刻注意,当宝宝有气喘的行为时,我们要考虑宝宝是不是由于哮喘或是由于其他原因引起,应该予以重视。

     首先应该判断是不是哮喘

  小儿哮喘,是指过敏体质者的支气管对某些外来物质产生高度敏感反应,使支气管痉挛、支气管粘膜水肿充血,支气管内分泌增多,从而引起咳嗽、气喘、多痰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宝宝气喘的症状:

  当孩子突发哮喘的话,家长会看到孩子烦燥不安,乱动乱挥动四肢,或者是端坐在那里,用力地呼吸,并且具有耸肩的喘息,呼吸会很困难,而且面色苍白。

  家长如果再仔细观察会发生,孩子的鼻孔扇动很快,而且嘴唇四周会有发青发紫的情况,指甲部分也会有发青发紫的症状。

  孩子发生急症哮喘时,全身也会发热,冒冷汗。而且孩子会因为呼吸困难,告诉家长,自己胸口闷闷的,气短,不能呼吸,说话也会断断续续。这个时候,家长要注意好了。

  孩子平时如果表现出来的,例如有呼吸过敏的症状,那么家长要注意了,有可能会发展成哮喘。还有孩子反复咳嗽不好,或者是间断性的咳嗽,那么家长也要注意了。还有,就是孩子受到刺激后,也会疯狂地咳嗽。

  孩子发生哮喘前,会表现出来,脸色发白,呼吸困难,有时候,因为哮喘的发生,会发生呕吐等症状。家长看到后,一定要到正规的医院帮助孩子看病。

  此类症状常伴有广泛而多变的呼气流速受限,但可部分地自然缓解或经治疗缓解;此种症状还伴有气道对多种刺激因子反应性增高.哮喘病的发病原因错综复杂,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哮喘病患者的体质和环境因素.患者的体质包括“遗传素质”,免疫状态,精神心理状态,内分泌和健康状况等主观条件,是患者易感哮喘的重要因素.环境因素包括各种变应原,刺激性气体,病毒感染,居住的地区,居室的条件,职业因素,气候,药物,运动(过度通气),食物以及食物添加剂,饮食习惯,社会因素甚至经济条件等均可能是导致哮喘发生发展的更重要原因.反复发作的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用平喘药能明显缓解症状.满足上述三个条件可以建立临床诊断.通过随诊治疗后的反应符合哮喘的规律。

  小儿哮喘起病或急或缓,婴幼儿哮喘发病前往往有1~2天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包括鼻痒、喷嚏、流清涕、揉眼睛、揉鼻子等表现,并可有明显的咳嗽、喘息。年长儿起病往往较突然,常以一阵阵咳嗽为开始,继而出现喘息、呼吸困难等。

  病情的诊断需要医生的诊断。2岁以下的宝宝很难诊断是不是患有哮喘,因为除哮喘以外的很多情况也能引起宝宝气喘或发出气喘样的声音。事实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很可能是导致宝宝气喘最常见的原因。不过,如果你的宝宝经常咳嗽,有过敏反应或湿疹,而且家族中有哮喘、过敏反应或湿疹病史(特别是你和你先生都有这些病史)时,你的宝宝很可能患有哮喘。即将出生前或刚出生后接触香烟烟雾的宝宝也容易患哮喘。医生会给宝宝做检查,并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家族健康史),以便诊断。

    儿童 哮喘的治疗:

  1.儿童哮喘病在开始时大多是患了较重的病毒性感冒、支气管肺炎经过不彻底的治疗后,时轻时重反复发作,逐渐发展成(出现)哮喘。

  2.儿童哮喘病在开始时大多是与鼻炎、流鼻涕、咽炎、扁桃体炎同时发生。大多是咳嗽较重,白天活动多时就咳嗽,甚至连续剧烈咳嗽导致呕吐。在病情较轻时早晨一起床就咳嗽一会儿。

  3.儿童哮喘病大多数是咳嗽与喘息并见,咳嗽几声後就喘息起来,在病程的早期只出现咳嗽症状,稍后就会出现咳嗽较重喘息较轻;病情加重后就变成了咳嗽轻喘息重,再加重后就只发生喘息,稍微遇到感冒、饮冷、活动、过敏、刺激就喘促憋气,有的时有轻微干咳.

  4.儿童哮喘病在病情严重后就更加容易感冒,容易并发支气管肺炎,发作时患儿被迫坐于床上,两手撑床,呼吸非常困难,张口抬肩,烦躁不安,心跳加剧,可出现面色灰暗,头上出汗。此时须立即吸氧输液抢救。

  5.儿童哮喘病日久不愈病情再重后就会怕各种刺激,一有哭闹,高声说话,大动作,吃点凉东西,闻到点油烟、异味、冷空气就会发生憋气喘息。每到夜间就要发作或加重。

  6.儿童哮喘病的发生少数是因为先天不足,也就是有家族遗传过敏因素,先天性免疫功能低下体质不好。但大部分是因为后天失养,就是吃饭较少、吃蔬菜较少、爱吃零食、挑食、饮食无规律,在发生感冒、扁桃腺炎、支气管炎或肺炎后没有彻底治好,有的在其生活环境中污染较重。

  建议,目前认为哮喘的病理基础是由于气道长期的慢性炎症引起的对外界刺激反应性增高,表现为因外界致敏物质诱发和加重,治疗上推荐中西医结合治疗,以支气管扩张剂、抗过敏药物为主,症状较重时应配合吸入类糖皮质激素,中医药治疗对于改善全身状态以及促进治疗有很大帮助,同时生活上应注意,避免接触过敏原以及食用发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