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六章-从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5

从众是一种典型的群体影响个体的情况,从众没有好坏,有时从众是好的,有时是坏的,有时又是无关紧要的。

从众:从众是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 是否从众最重要的是,当你脱离了群体时,你的行为和信念是否仍保持不变。

从众可以表现为许多形式,以下考虑两种行为:

谢里夫想知道,在实验室情境下是否有可能观察到社会规范的形成。具体就不介绍了。最后实验的启迪是: 我们对现实的看法未必就是我们自己的观点

暗示的作用很强大,比如喜剧所具有的笑声轨迹,在同一工作群体中人们的心境通常非常相似。比较危险的是模仿自杀的现象也与暗示有关。

具体就不介绍了,大致是通过其他人的错误答案来影响实验者的判断,造成了一定的从众。

阿施的实验程序成为后来许多实验的标准程序。但是这些实验缺乏“世俗现实性”,但确实有“实验现实性”,在其中实验者并未涉及到明显的从众压力——既无“团队合作”的奖励,也无个体化的惩罚。如果在这样小的压力下人们表现出从众行为,那么在直接强迫情形下,会怎么表现呢?所以有了以下的实验

米尔格拉姆的实验考察了当权威的要求与道德的要求相抵触时会发生什么行为。这些实验构成了社会心理学最著名也是最有争议的实验。具体不介绍,大致是让实验者“被迫”电击他人。

结果很震惊,服从的比例很高。

米尔格拉姆变化各种社会条件,得到了0~93%的服从率。结果发现有四个因素会影响服从:

我们很容易贬低远离自己的人或失去个性的人;相反,人们对于个性化的人是最富有同情心的。

个人问题:这个情感距离是否是由于触及到人的同理心,也就是“镜像神经元”从而影响到的?

研究证实,要求命令的发出者在空间距离上的接近性会增加服从率。但是,权威必须被认为是合法的。

个人问题:是否是由于人的“懒惰”造成不愿意思考而宁愿服从权威?

有机构作背景的权威易发挥社会权力。

假设当你面对不公正的教师,完全有理由指责他时,你还是犹豫了,后台同学们接二连三地纷纷指出不公平的事实后,你也跟着他们一起指责起来,这就是释放效应。

阿施和米尔格拉姆等人揭示出服从如何优先于道德发生,就强制人们违背自己的医院而言,他们都成功了。他们不仅仅是在探讨学术课题,而且在提醒我们注意自己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冲突。他们揭示了,也证实了,某些熟悉的社会心理学原理:行为与态度之间的关系,情境的力量,以及基本归因错误的强度。

第4章讲到,当外界的影响作用超过了内在的信仰时,态度便无法决定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一旦做出了针对受害者的行为,被试必然会把他看成是没有价值的个体,这种“谴责受害者"的过程被用来训练拷问官。批评会产生轻视,轻视会引发残暴,而当残暴被认为是合理行为时就会导致兽行,接着便是杀戮,然后是大规模的杀戮。

相反的是,人类也有另一种潜能,就是英雄主义。开始做出了顺从或者抵抗的行动,这就会形成一种态度,而态度随后又会影响行为,行为反过来加强了态度。

社会规范所具有的压力,以及要预测行为,即使是我们自己的行为,也非常困难。
情境有时会诱使普通人赞同谬误或向残忍屈服。当分散工作,大家各司其职时,邪恶似乎更易进行;拖延同样是对自我伤害的无意识的放任。

我们通常会把事情归咎于某个人的人格特质,但是实际上好人也可能做坏事,坏人也可能做好事。

如果任务判断非常困难,或者,参与者感到无力胜任,那么,从众比率会大大增加。

如果群体由3个或更多个体组成、凝聚力高、意见一致和地位较高的话,那么从众的程度最高。

3-5人比只有1-2个人能引发更多的从众行为。当人数增加到5个以上时,从众行为会逐渐减少。很多小群体的一致意见会使某个观点更可信。

如果有人破坏了群体一致性,那么会降低群体的社会影响力;相反如果你能找到某个人和你立场一致的话,那么你为某件事站出来就容易的多。观察到其他人持有异议——即使这种异议是错误的——会增强我们自己的独立性。

我们认为群体之外的人提出的少数派观点,对我们的影响要小于我们自己群体内少数派观点对我们的影响。

一个群体的凝聚力越强,对成员的影响越强。

地位越高的人往往有更大的影响力

在实验中,人们必须面对他人做反应时要比私下里回答问题会表现出更多的从众行为。

个体一旦在公众面前作出承诺,就会坚持到底。聪明的说客往往知道这一点。销售员所提的问题往往鼓励我们对其所推销的东西做积极的评价而不是消极的评价。

莫顿·多伊奇和哈罗德·杰勒德把这两种可能性命名为:

遭到社会拒绝是令人痛苦的,通常要付出情绪上的代价。规范性影响易导致服从。

另一方面,信息影响会导致人们接纳,他人的反应也会影响我们对模糊刺激情境的解释。

所以,对社会形象的关注往往容易产生规范影响。而希望自己行事正确则往往容易产生信息影响。

通俗而言,为什么我们会从众:

通常情况下,是不是有些人更容易受到社会的影响?在对从众者的判别中。研究者主要关注两个预测指标:

人们一直在努力寻找个性特征与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但仅仅发现二者之间具有微弱的联系。

第4章讲到过:内在的因素(态度、特质)很难准确地预测行为,与此同时,它们却能较好地预测个体跨情境的一般行为。

在“微弱的”情境中,个性确实是起作用的,如果在不同的情境里对两种类似的个性作比较,那么情境的影响作用会超过个性差异的影响作用。

从众和服从在全世界都非常普遍,但是它们也会表现出文化和时代差异。

个体非常看重自己的自由感和自我效能感,因此如果社会压力非常明显,以至于威胁到个体的自由感时,他们常常会反抗。

逆反心理理论——人们确实采取行动来保护他们的自由感——已被数个实验研究所证实。

逆反理论有助于我们解释青少年酗酒行为。

当个人认为自己是独特的并且这种独特感是中等程度时会产生较好的自我感觉。

似乎我们并不喜欢太离群,然而有趣的是,我们大家都希望与众不同,并关注自己如何与众不同,但是正如自我服务偏见所揭示的那样,我们并不只是追求某种独特性,而是追求正确方向上的独特性。我们要求不只是与众人不同,而是 好于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