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为草当作兰》,志趣高洁坚韧,被誉为描写品行的经典之作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5

李白是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其一生狂放不羁、纵酒作诗,其才华无需置疑,李白的诗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慷慨激昂、愤而难平,善于把握事情的本质,借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和主张,透露出一股强大的自信姿态,通常寥寥数笔,笔锋犀利辛辣,寓意深刻,常常能给人以思想的洗涤和启发。

诗词的魅力和作用在于以文字为武器和载体,抒发自己所见所想,一展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抱负,所谓托物言志,借写景写物来表明自身的主张和思维,“天不生无用之人,地不长无名之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目标,特别是对于大诗人李白,胸藏千万卷,腹有大韬略,其文才足够让他自己有独孤求败之感,也让他追求更多的政治主张和施政思维。

可是当时的唐玄宗,已是暮年,没有年轻时锐意进取和奋发图强的精神和志向,只希望守住大好江山和追求享受,对大诗人李白也仅仅只是当做一个御用诗人,为他歌功颂德和献宠杨贵妃,而且李白不懂得与官宦相处,得罪了不少人,加上自身缺乏一定的政治敏锐和判断,结果被玄宗赏赐金而还。这对于心高气傲、有志于干一番大事的诗人来说简直是痛苦不已,以后浪迹天涯、四处游历,纵情山水和诗酒中麻痹自己蠢蠢欲动的内心。

而他的这首《为草当作兰》是一首典型的五言绝句,短小精悍,托物言志,生动活泼,将自己的志向和品质比作松兰,生动的展现出诗人高洁不凡的品质和志趣。

《为草当作兰》 唐:李白 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 兰秋香风远,松寒不改容。

李白的这首诗,有一个不同以往的诗作的特点,没有那样的激情澎湃、豪放自信,而是带一种淡淡的幽怨和内心不甘,愤懑之情溢于言表,以往的自信和狂放收敛的无影无踪,不同的诗词风格让我们领略诗人内心淡淡的忧愁和不甘的愤懑,以松兰自喻表达自己的性格和品质,彰显“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独特品质。

国人历来重视兰花,将它看成是高洁典雅、朴素纯洁的象征,兰花颜色素雅,清纯不修饰,天然去雕饰,美丽而香味浓郁,与“梅、竹、菊”并列,合称“四君子”。而松则与梅竹并称“岁寒三友”,不畏严寒,不屈压力,“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松因不惧严寒而被广为称颂。兰和松被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捧为经典,为文人信奉高洁品质和不屈精神的外在象征和载体。

全诗语言浅显易懂,画面感十足,寓意深刻,情趣高洁,全诗极为写实,寥寥数笔勾勒出松兰的外在形象。“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在这世间,如果是一株草,那就要成为兰草,如果是一株树木,我宁愿做松树。在这两句中,将基调定位在高贵品质上,为下文很好的做了铺垫。

“兰秋香风远,松寒不改容”,在这两句中,诗人将松兰的品行进行阐释和破译,借用“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香;君子修身立德,不以穷困而改节;”的素材和名句,秋季到了,兰花散发出淡淡的香味,随风飘扬,很远的距离都能感受到兰花浓郁的香味。天气寒冷,大雪皑皑,可是山上的松树仍然岿然不动,傲然屹立于风雪和严寒之中,不惧寒冷,我自屹立。最后两句总结性的概括了松兰不屈不挠和高洁傲然的品质,意境的提升使得这首诗内涵瞬间提高,赋予诗句更高的精神内涵。

李白的这首《为草当作兰》,寥寥数笔刻画出松兰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品质,将形象和内涵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构思巧妙,前后承接过渡非常自然流畅,以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将心中的柔软充分展现出来,将诗人的形象衬托的非常饱满丰富,读起来令人回味无穷,久久不能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