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和董明珠在2013年定下的10亿赌约,是 科技 圈过去数年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趣闻。
在今年,两人的赌约又有了大量新进展。其中有一个最主要的变化,过去是小米作为新经济公司和格力这个老牌制造企业之间的营收对决;现在变成了两家 科技 巨头在制造业上的贡献比拼。
5月份,雷军和董明珠就先后表示,要为推动“中国制造”而再续赌约。8月份在小米十周年演讲中,雷军再次提起这个话题,近日董明珠遥空回应:“雷军是不可能赢的”
“十亿赌约”因为在第五年——2018年小米营收并没有超过格力,所以雷军也承认是小米输了。但是再续赌约之后,小米在智能制造上会再次输给格力吗?就小米目前在智能制造行业的进展来看,很可能这次小米不会再次遭遇失败。
小米“智造”已经不容小觑
作为从智能手机行业快速崛起的 科技 巨头,小米也有着手机厂商的通病,那就是产品生产非常依赖贴牌和代工,自产能力不足。这本身没有什么问题,毕竟除了三星之外,包括苹果和华为在内的行业领军企业同样都走代工路线。
但小米相比其他巨头存在两大缺陷,这使得它产生了更多插足制造业的动力。
第一,小米对上游厂商的把控和议价能力都不够强。 因为崛起的时间太快,发展时间短,小米的品牌影响力其实在代工厂商那里并不算太强,基于同样的原因,小米甚至在核心技术上对供应商依赖程度也更高。两叠加之下,小米对上游厂商难免更加弱势一些
第二,小米本身利润率低,代工模式很难做好。 在小米冲击高端市场没有取得成果之前,小米的硬件产品利润率只能维持在一个极低的水平,因此采用代工模式之后,在保证用户体验的前提下,小米只能压缩成本,包括代工费用、用料花费甚至研究费用。总是要在用户感受和成本开销之间走钢丝,小米难免偶尔会翻车。
小米用代工模式需要面对的这两个问题,长期以来让它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但同时也为它提供了深入渗透产业链上游的强劲动力。于是在很早之前,小米就展开了在制造业领域的攻势,比如2013年底小米开启的“生态链计划”,其中有一些就是供应厂商和代工厂商。
当然,小米在制造业真正弄出大动静还是近期的事情。在2019年11月的世界5G大会上,雷军突然放出一个重磅消息,宣布小米自己年产能达到100万台手机的“未来工厂”即将投产。雷军表示,小米这座未来工厂大规模使用自动化产线、5G网络、机器人、大数据等技术,生产效率比传统工厂提升60%,平均每分钟可自动生产60台手机。
在8月份的小米十周年主题演讲中,雷军表示小米智能工厂第一期已经正式落成投产,是拥有全自动化生产线、能够年产百万台高端手机的“黑灯工厂”。生产的第一款产品就是最新发布的小米10至尊纪念版的透明版。同时他还透露,小米智能工厂三年后还会有第二期。
近日雷军进一步说明,除了贴片机,智能工厂二期的所有生产设备均由小米自研或者由小米投资的公司自研。也就是说,小米不仅能搭建自己的智能工厂,而且还在自研生产智能制造装备。在智能制造领域,小米已经深入到了最上游和最底层。
格力智能制造底蕴更深
作为老牌家电巨头,一开始格力在制造业的起点要比小米高很多。所以尽管格力切入智能制造赛道的时间同样是在2013年,但有二十多年的制造业经验做为依托,格力一出手就是从智能装备开始干。
经过数年发展,格力已经具备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智能物流仓储、智能检测、自动化集成等领域的关键技术。自主研发的工业机器人用高性能伺服电机及驱动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伺服电机功率密度、过载能力等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并且格力的智能装备在满足自身智能制造改造升级的同时也已经走入市场,助力其他制造企业进行产品智能制造优化升级。在2019年,作为对外输出产品,智能装备为格力带来的营收超过21亿元。
对比小米,当前格力在智能制造领域取得的成就无疑更高一些。甚至已经投产的小米智能工厂一期,也很难说有没有用到来自格力的智能装备。
不过智能制造领域的竞争和传统制造完全不同,研发、设计、技术、生产这些生产制造能力固然重要,但在智能制造时代,生产制造和销售服务之间的联系会更紧密,所以还要充分考量智能制造企业其他方面的能力。
以柔性生产为例,为了适应更加个性化的市场消费趋势,能够根据市场变化快速调节生产的柔性生产能力成为智能制造企业的必备技能。但柔性生产既考验生产把控能力,同时也考验市场把控能力。
在类似这样的综合智能制造竞争中,小米和格力谁又能更胜一筹?
小米未来有机会超越格力吗?
综合对比小米和格力的供给侧把控能力和消费侧把控能力,其实是个非常有意思的课题,因为他们各自在单个层面面具有非对称性竞争优势,但综合评估之下智能制造发展却可能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
在制造能力方面,已经向外输出智能装备的格力,相比小米具有绝对优势。 毕竟小米手机2019年全球出货量超过一亿台,但小米智能工厂的年产能只有100万台,也就是说,小米自产产能覆盖不到1%,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小米依然不能摆脱代工模式。
但在市场把控方面,深耕互联网多年的小米,同样远非格力可比。 小米旗下的小米有品已经成为国内领先的电商平台;董明珠今年因为疫情开始大搞电商直播,格力的线上渠道开拓才算是有了真正的起色。两相对比之下,可以轻松看出小米在线上消费渠道的显著领先。当然,营销渠道只是一个方面,拥有互联网思维,身据互联网基因,精通互联网玩法,才是小米更能把控市场变化的精髓。
小米和格力之间的对比和较量,其实可以代表智能制造两大阵营的两种不同玩法。
小米、阿里、腾讯、百度等属于互联网跨界流,他们普遍更具用户思维,对市场变化更敏感,往往在云计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互联网先进技术方面更擅长,但缺乏制造行业的技术和经验积累
格力、美的、海尔、海信等属于传统制造升级流,他们往往在制造行业拥有深厚的积累,但是对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称不上有多擅长,相较于互联网营销渠道,对传统的分销和经销渠道更依赖,和用户之间有多层隔绝,对市场变化相对迟钝。
在智能制造领域,如果要论以小米为代表的跨界流,和以格力为代表的升级流哪一方将会胜出?那么短期内明显升级流玩家优势更大,但长远来看的话,恐怕互联网跨界流将会反超传统升级流。
其实在“10亿赌约”的第六年,同样也是小米智能工厂开始投产的第一年——2019年,小米的总营收就超过了格力,虽然这和两者的智能制造没有太大的关系,但却可以视为一种预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