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 vs 极简主义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7
源起

这两年,我一直对极简主义感兴趣,源起喜马拉雅听单里的《极简主义生活》和《断舍离》,听完感觉特别有道理,有种蓦然回首它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

断舍离的启蒙

我有个朋友,她不了解断舍离,但她好像一直都在这样做,她的物品都有很好的品质,并且用的时间很长,她的家非常整洁,哪怕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都清清爽爽,闪闪发亮,我很喜欢她的家,她和老公也总是在家呆不够!原来她的生活方式是最初断舍离对我的启蒙。当我跟她分享我的感受时,她说,其实她还没有做到“断”,因为她曾经喜欢买衣服,拥有物品的欲望还是比较强烈。之前,几个朋友经常一起逛街,我们都会买衣服,但每次都不会花太多钱,一直在自己可以接受的价位挑选,而她每次一出手,就让我们觉得她可真舍得,但她的衣品的确很好,有的穿了十几年仍然很好看,我们常常过一段时间就不喜欢,然后继续买新的,其实,朋友说,这才是浪费。

极简不是时尚,而是健康的生活方式

前段时间我的朋友心情不太好,告诉我快抑郁了,我很奇怪,在我看来,她不缺钱,老公也很让她满意,婚姻幸福,有大房子有车,没什么不顺心的事,为什么还不开心呢!她说对生活提不起精神,就连以前喜欢购物的热情都没有了,因为觉得买那么多也没什么意思……我说那你和老公去旅行吧,玩一玩吃点好吃的,反正不差钱,也有时间,她说老公不太喜欢玩,没意思。我说,去跑跑步吧,运动可以分泌多巴胺,能够使人快乐,她说工作太忙,永远做不完似的,每天下班就想在家休息不想动……其实不只她有这个问题,我觉得可能很多有钱人都有这个问题,哪怕不用工作就有足够的钱,这样的人也会出现这种没有热情、内心不被满足的感受,甚至大部分人不知道自己到底缺什么,甚至没有了快乐起来的能力。在《极简主义》书里,作者其实就是这样的人,通过极简,他们走出这种生活,过上了自己喜欢的有意义的生活。

只要读了断舍离和极简,就会觉得这种生活方式是种智慧,值得推崇。匆匆忙忙的人们,只是按照想象的目标和方式在过,快节奏和无处不在的打发时间方式,让我们很少静下来思考,什么是必需的,什么值得我花时间,什么是有意义的,又是什么能够满足我的需要?

《断舍离》其实重点应该是对物欲的态度,极简则包含更多生活方式的精简,所有这些的目的,就是清理身边的杂乱,理清自己的需要,过上更轻松、有品质、有意义的生活。

《断舍离》

在网上搜索,看到两本好评高的极简主义书,一本是《断舍离》,作者山下英子,堪称断舍离鼻祖,此书一经出版,在整个日本社会引起轰动,全民参与断舍离…

断舍离的重点是,以当下作为时间限定,整理过程中把“我”作为主语,而不是“物品”做主语,筛选出“在用,必需,适合,舒服”的物品,其他选择扔掉,或送给需要的人。

书里有很多耳目一新的理念,给我很多启发,甚至边读边想我如何进行断舍离,终于读到一半时,放下书,开始收拾我的衣柜,收拾出一包东西,打算送人。

终于,忍受了很久没勇气动手的衣柜舒服多了,然后再静下心来继续读书。

我又买了2019年修订版《断舍离》,这版增加了实操手册,以图片形式展示收拾前后的差别,效果非常直观明显,我就像推销员一样向家人展示,他们也觉得东西多真的很乱,让人心里很堵,东西少了,的确很清爽。

很快,我读完了《断舍离》,特别想把这本书送给朋友,想来想去,送给了儿子的老师,她应该喜欢这本书……其实需要这本书的朋友还真有几个,只是现在送不太合适。其实断舍离并非必须,我也发现还没了解就认定自己不需要或者不可能实现的人还不少,有的人不喜欢改变,因为改变需要额外的精力,有的人觉得自己不善于家务,其实,断舍离作者山下英子就是个不善收纳整理的人,因此更需要断舍离,减少物品降低整理的难度。

接触了极简理念之后,看问题角度有点不同了。比如,看家居、装修等,更喜欢简约的、东西少清清爽爽的风格。最近看电视剧《都挺好》,新婚房里的摆设,我一看就觉得东西太多,各种小摆设太过繁杂,不够清爽,《断舍离》的理论是,摆设类物品,遵循空间占有率不超过一成的原则,不能占满空间,这样既不精致也失掉了美感!

再比如,一个熟人,她赚钱挺多,母女俩经常去逛街,衣橱里挂满了衣服,有些从来没有穿过,过段时间就会送人,或者一直挂在那里,但见到喜欢的还是会买,甚至当时就知道穿不上……我知道她不缺钱,但这是一种的浪费,同样属于断舍离针对的对象和问题。我很欣赏穿着精致的女人,也欣赏女人过有品质的生活,但这不等于占有更多的物品,东西多了,增加了赚钱的压力,而赚钱需要花更多时间在工作上,这就意味着用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的时间变得更少,对东西的收纳整理打扫同样需要精力和时间……最终的结果是,为了很多根本不必要的物品,浪费了金钱时间精力,东西过多,打理麻烦,整理麻烦,挑选也麻烦,尤其对于空间有限、时间有限的人,永远有不敢去整理的地方带来的拖沓感,就像沉积下来的灰尘一样,让人心情也没办法轻松起来。而且,消费刺激生产,生产物品就要消耗资源,而资源并非永不枯竭。坏处这么多,为什么还那么多人好像永远都在买买买呢?

现在的朋友圈,微信群,还有很多平台,最多的就是卖东西的人。平台还好说,你不登录它也不会打扰你;朋友圈也没关系,你可以关掉不看;微信群就比较麻烦,是老同学,把你拉进群里你不好退出去吧!她会拉进群三百多人,每天发上上百条消息,我基本不看,那也要定期清理消息,不然太太多了,担心手机受不了。既然同学赚点钱不容易,偶尔支持下买点食品,在哪儿都是买嘛!我奇怪的是群里很多老主顾,购物频繁,而且很多都是非必需品,比如保养脚的,保养眼睛的,各种商品,可以说如果让专门想你需要什么,你无论如何想不到去买这种东西,但商品摆在你眼前,就会给你一种感觉:是挺有用的,买!其实,现在的广告都在教唆我们花钱,告诉我们这些东西很好,我们都很需要,其实根本就是噱头,我们已经拥有太多类似的东西,最终除了堆积就是丢掉或者送人……每次群主那句“需要的亲们抓紧下单,手慢无”,更是营造了一种再不买就失去机会的错觉。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少进入这样的群,少看购物网站,远离诱惑,购物做预算,列需求清单抵抗非理性消费。

现今,物质前所未有地极大丰富,我们这一代已经把去买消费得起的物品当做生活的一部分,不去计算到底是否必要,是否浪费。我们的上一代,更愿意屯东西,只要超市打特价,排长队最多的是老年人。要知道商家为了卖更多商品才用的这个策略,如果我们用不完或者过期了,不仅降低了我们享受物品的品质,也是一种浪费。另外,老年人经历过物质的极度贫乏,他们那个年代缺乏怕了,所以哪怕一个布头一根钉子,他都会攒起来,塞到一个角落,等着有一天用的上。且不说百分之八十用不上,即使有一天用上了,他们根本不记得藏到哪里,还是要去买回来才能用。

我老爸老妈就是这样的人,老爸更甚,虽然他很明智,近些年几乎不给自己买衣服,担心以后走了不好处理给人添麻烦,但他还是不扔东西,大到旧床小到宾馆拿回来的一次性牙刷牙膏……他和老妈那个家,东西特别多,老爸还好,非常懂得分类收纳,记性也好,老妈就麻烦了,每次找东西,总是生一肚子气,有时还会骂娘。去年,老爸去世了,老妈跟我来了北京,老房子出租,那些老爸不舍得扔的东西,被我们大包大包地扔掉,至今,老妈从没觉得有什么缺乏和不方便,却还在记忆中留恋被我扔掉的东西。

《极简主义:活出生命真意》

另一本新购书是《极简主义:活出生命真意》。

打破对拥有物质的执念,摆脱物质的捆绑,简化生活方式,腾出时间去思考,去做更重要的事,更有意义的事,这就是极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重要的事,比如陪伴家人,经营人际关系,帮助他人,为别人服务,锻炼身体,保持健康,调节饮食,寻找热情,旅行,读书,养花,种树,有的人花时间去某一处捡垃圾,清理出一片净土,甚至默想和思考,都是不错的选择。当然,工作和赚钱也非常重要,但绝非全部意义。可能有的人对极简不太感兴趣,正是因为他们需要为现实的需要努力工作,不管工作是不是他们所喜欢的,确实如此,但即使这样,我们还是可以给自己停下脚步的时间,清理我们的物品和思路,在现有情况下改善我们的生活状态。

作者将生活的的重点从工作转移到另外他们认为重要的五件事:健康、人际关系、热情、成长、奉献。也就是说,过去即使认为这些事情重要,却为了赚钱顾不上。作者之一乔舒亚之前一直努力工作,每周工作70小时以上,28岁成为130年来公司最年轻的主管,但越来越多的金钱,世人所谓的成功并没有让他满足,反而更加空虚不快乐,甚至他在妈妈去世前的日子也没能去陪伴,之后爱人也离开他……他拥有大房子,拥有豪车,拥有满屋子的高档货,但他没有满足感。之后,他了解了极简主义,还认识了一些极简主义践行者,他母亲去世留下一屋子的物品,本来他全部打包准备留下东西作为纪念,但他做了一个决定,放弃所有物品,这只是个开始。之后他开始学习极简,并同他的朋友一起开始推行极简主义,建立网站,更新文章,受邀做讲座,同时自己开始改变生活方式,花更多时间健身,健康饮食,认识更多的人,写小说,做义工,帮助别人,投入更多精力让自己成长……现在他们把自己认为重要有意义的事与必要的赚钱结合的很好,乔舒亚30多岁,精简掉90%的物品,减掉70斤的超重,还清所有贷款,卖了大房子和豪车,管理金钱做好预算,和童年好友瑞安一起推行极简主义,两人达到有史以来最好的状态,每天过得充实快乐有热情,因而更愿意推行极简,哪怕讲座只有几个人听,他们都非常真诚去讲解,并且花时间给陌生人,最后给他们一个拥抱……后来,美国很多有影响的媒体开始关注报道他们,使他们的影响更多的人。

断舍离的陷阱

有些人和我一样,接触到断舍离就开始践行,失去理智般地扔东西,自我感觉超爽,然后出现后果,有用的东西也扔掉了(比如我已经扔掉了很多废旧钥匙,包括现在的奶箱钥匙,订的酸奶从早上一直没取出来),家人东西找不到了,鸡飞狗跳一地鸡毛……赶上家人配合的还好,极简主义者遇到恋物的顽固派,更是有可能夫妻不睦,甚至婚姻破裂,还有一种可能,爽快丢掉,然后继续买回家……所以,断舍离也有“江湖规矩”:

第一,舍弃物品之前需要理智,在用,好用,舒服的东西要保留,尽其所值才是不浪费,所以重点不是扔,而是精简掉多余的以后基本不用的,不能边扔边买。(找不到奶箱钥匙这个后果其实并不严重,只是“附带伤亡”,因为我已经给奶站打电话,他们会再给我一把,所以只要你别把房本一样重要的东西看也不看地扔掉,其实问题都不大)。

第二,只从自己物品开始,不可以强迫家人必须改变,尊重家人的不同,比如有的人就喜欢收集雕像,这是他的爱好,不能因为你觉得东西没用就要求人家断舍离,这不人道,可以沟通,允许个人空间特色。当然,如果你在践行断舍离过程中,家人看到发生的变化让他们对此也向往,吸引家人一起参与就更加完美,但切记,还是有种情况,你的家人无论如何宁可和你开战也不肯扔掉他(她)视如珍宝的东西,哪怕多余哪怕用不着,不要为了断舍离去损害你的家庭。如果你很痛苦,想想生活不容易十之八九能让你平静下来。

第三,不能冲动,更不能三分钟热度,再喜欢这个理念,也要了解清楚再去做,不仅要了解断舍离的真正意义,也要了解自己,给自己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比如,收拾空间和物品时,不能一开始就要把所有地方都整理好,不现实,太累太急都不是断舍离想要的结果,而是应该每次根据允许的时间和体力只收拾一个地方(如一个抽屉,或者一个衣柜),这样更好坚持,更容易有成就感。坚持也很重要,将这种生活方式内化成你的习惯,你的思考方式,我们需要更深地了解极简主义,并非一两年扔一大批东西那么简单。也不是抛弃现实,舍弃一切物质去清贫,冲向诗和远方去流浪,而是调整生活内容的比重,清理想法,寻找最佳生活方式。

此外,不可以用自己的断舍离评判别人(这是最容易出现的问题),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是个人的自由,个人经历不同,特点不一样,必然存在差异。

与家人的斗争

前面的原则是官方的,我还是没能做到,而是花了点力气和家里的顽固派做了点斗争。

老公不太了解断舍离,他的执念还比较多,比如使用网络,看手机和电脑,比如屯日常用品,比如安于现状,呆在舒适区不愿意去做更有意义的事,不过这也说明,他对现状比较满意,没有不快乐到想改变的动力(而我发现很男人结婚生了孩子就再也不需要经营婚姻了,自己满意就应该全家满意了)。他喜欢买自己认为有用的东西,所以他网购比我多,大钱不花,小钱也没省,买了东西觉得有用,用过几次就闲置下来。比如:觉得需要锻炼外面又有雾霾,必须要买跑步机,跑了几次,看到消息说用跑步机对膝盖不好,果断放弃,两年左右用来接灰占了地方后送人了;老公孝顺患颈椎病的老爸买了颈椎治疗仪,发现好用又买了一个孝敬自己,用了一次已经闲置好几年;读书后觉得陪儿子重要,为了发挥特长买了全套化学实验用品,大概做了一次实验,已经闲置几年,我反复整理反复看见那个超大盒子,仍旧觉得那么多钱扔了可惜;买了电路元件要陪儿子展示工程师老爸的本事,一起做了个门铃后,闲置几年了,被我扔掉。儿子要什么爸爸就给买,几乎有求必应,还好儿子是个节制的娃,但也避免不了热乎劲一过又是闲置,老公每次要做一件事好像都要通过购买物品来实现……看着扔了一批又出现一批的东西,我心里真的很烦躁。我家很大,东西也多,卫生纸,鸡蛋,牛奶,洗衣液,消毒水,经常是需求量的四到五倍……老公打扫不多,对家里乱不乱没什么感觉,我要打扫,常常看着满眼的东西生闷气。但他更愿意想买什么就买,不喜欢被我限制,而我常常觉得他买了太多我需要扔的东西,彼此不能改变,最终两个人财务独立,暂时解决问题。

其实老公还不是我断舍离的最大阻力,他只是不听信我,扔东西还算支持,只是不肯少买而已。而且他最支持我的一点是,允许我清理了婆婆留下的很多很多东西。

婆婆是过日子人(我老妈把凡是不舍得扔东西的人统称为会过日子的人,把扔东西的人称为败家的人)。结婚前几年,家事全部她打理,我就像个寄宿生,什么都不管,生活方式自然是婆婆的方式。记得第一次跟婆婆和老公回陕西,婆婆背回来一大包东西(包括很多好用的抹布),当时为了逛西安,把这个包存在车站,只记得存包裹的钱够买好多抹布了。我们的家里,有很多老家的物件,比如洗碗用的丝瓜瓤,擀面杖,面板(家里好几个大大小小的面板,特别重我都不知道怎么拿到北京的),小马扎,小车车,各种绳子,被褥……婆婆回老家两三年了,她攒下来的塑料袋用来装垃圾至今还没用完(这还是我扔掉很多之后的残余)……自从有了儿子,我们搬了五次家,每次都要把所有的物品打包搬运整理,我后来已经有搬家恐惧症,有一次梦见儿子学校换地方我们又要搬家,我直接从梦里哭醒了……

后来婆婆走了,伤心地说“以前往这儿搬东西,现在要往老家搬东西了”,婆婆回老家之前,和公公运走很多大包裹放在现在县城的家里。等到我老妈入住,征求婆婆意见(除了被褥其他允许扔),我开始整理婆婆留下的物品,包括床底下,几个柜子和一个书桌,要说成就感,婆婆的房间给我的成就感最大,因为我眼中没用的东西占了99%(包括无数袋子,布头,过期的药品,各种杯子盒子,以及我儿子婴儿时穿的衣服或纱布,还有我和老公早年淘汰的衣服),剩下的1%和部分被褥我们邮回老家几个包裹。最后剩下一个上了锁的柜子,等待婆婆自己整理。幸亏婆婆没看到我扔东西,她应该也不记得到底她收藏了什么,事情才波澜不惊地进行。

我老妈和婆婆差不多。在她眼里,这东西只要能用能穿,就想留下,哪怕她五年都可能用不了一次。最奇怪的是,越是别人不要的衣服她越感兴趣,有时立刻就穿上,哪怕不合身不好看,你专门给她买的衣服,她反而总琢磨,“颜色不太好,料子不太好,是不是太肥了……”也就是说,凡是白捡的就划算,不扔东西就是积攒家业。我常常给她讲,我们花了7000多元租个大房子,就是图个舒服宽敞,你塞了那么多不用的东西,浪费了空间,在北京空间最贵,这难道不是浪费?我的话没用的,她好像听不太懂,没办法理解,认为东西能用却扔掉就是不对,哪怕送人做个人情也行,好像东西换成人情也是一种补偿。我是选出一些东西送人,但更多的是直接放到垃圾桶旁边(小区捡破烂的大妈特别多,经过他们的挑选,衣物一定有最适合的去处),毕竟断舍离的初级阶段,扔掉的东西都是自己看不上的,我相信现在每家的问题不是缺东西,而是堆了太多用不上的东西。老妈看阻挡不了我,就开始唉声叹气,“唉!你有钱,你愿意扔就扔吧”,我忍都没忍住,“这跟钱多钱少一点关系都没有!”我现在还需要继续学习闭嘴,不能总想讲道理,据说讲大道理是情商低的表现。所以我扔东西时不让老妈看,就这样也挡不住她把自己关在门外,偷偷拿回来几件不让我看到,我知道后严正警告,你房间的东西越来越多,这样下去我会趁你不在直接帮你收拾,我认为没用的直接扔掉。这招很管用,她觉得我做得出来,因为她已经领教我收拾破烂时的“杀人不眨眼”,立刻把捡回来的破烂送回垃圾袋。

(当然,说了别人,并不等于我就没犯过类似错误,只是篇幅有限,此处省略2000字)。

好的变化

看吧,我才看了两本书,一个视频,听了两个音频,就已经有了很大变化,但其实,我只懂断舍离的50%,而现在做到的只是初级断舍离,离极简还有很长距离,后续我还会关注,继续践行。其实断舍离不仅针对物品,现在的网络游戏、过度使用手机和电脑,以及身边很多应酬社交,等等,都需要断舍离。

现在我的家已经基本整理一遍,我会花一段时间专门整理一个地方,包括扔东西,整理收纳,再打扫。就好像一个人吃了太多乱七八糟的东西,却一直肠道不好,整个人都跟着提不起精神。整理过了,东西少了一些,家清爽了好多,找东西变得容易,因为没有烦躁的感觉,也愿意去打扫……心情真的很不错。儿子一直有哮喘,现在已经把他床底下东西全部处理,以前他床下最能塞东西,结果落满灰尘,几乎很少打扫卫生。我调整了衣柜位置,让空间变得更大,几年都没打扫的死角显露出来,收拾之后,吸尘器吸出无数灰尘,每次打扫都可以打扫到床下面,比较彻底。儿子的房间舒服多了,甚至为了鼓励我的劳动,那天儿子在自己房间写完作业,告诉我,“妈妈,房间很舒服,都想再多些时间写作业呢!”

儿子是家里最配合我断舍离的人,我给他看了《断舍离》操作手册上收拾前后对比图,他很惊叹原来这事儿这么神奇,所以毫不抗拒地支持了我,不仅收拾了他乱七八糟的抽屉,还邀请我一起整理他的笔,很多很多笔,我们一支一支地试,不好用的、坏的直接扔掉,儿子觉得扔东西很爽!我们约好,这些笔不用完不可以再买!

我现在对断舍离和极简有点着迷,我已经扔掉好多东西,好久没买衣服,除了吃的和消耗品,很少花钱买那些可买可不买的东西,省下来的钱,我希望可以做更有益的事情。

极简主义生活的榜样

读乔舒亚和瑞安的《极简主义》过程中,我有一种不满意的感觉,虽然他们的方式值得推崇,书里内容也非常有道理,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得缺少什么。

直到读了林为千的文章《从信仰看极简主义》,对我打开了另一维空间的视角:“合乎圣经的极简主义不仅仅是今日所谈论的极简主义。这不是关于简化衣橱,缩小住处坪数,或者是数算我们所拥有的东西的数量。减少消费、浪费和过一个有目标的生活,这些都很好,但这不过是实行的方法与手段。当我们专注于外在行为时,我们很容易陷入比较、心存骄傲。……合乎圣经的极简主义是刻意的选择简单过生活。而极简生活的目的,是要使我们更完全的去爱神与我们的邻舍。”(摘自:蒋佩蓉林为千夫妇的网站 www.simpledelight.life 上的文章)。——就是这个!

这对夫妇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多年的基督徒,丈夫是微软中国区技术总监,妻子多年担任麻省理工面试官,同时是教育专家,畅销书作家……目前,他们已经培养三个优秀的儿子,在空巢期辞去工作,放弃高薪,买了房车,准备开始人生下半场,践行极简主义,为更多需要他们的人服务,过更有意义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