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2
魏晋服饰之一

魏晋南北朝服饰 宋代诗人苏轼的《念奴娇》中“羽扇纶巾”的纶巾,是幅巾的一种,一般认为以丝带织成。

因传说为诸葛亮服用,故名“诸葛巾”。

幅巾束守,即不戴冠帽,只以一块帛巾束首,始于东汉后期。

一直延续到魏晋,仍十分流行。

对唐宋时期的男子首服也有一定影响。

魏晋时期冠帽也很有特色。

汉代的巾帻依然流行,但与汉代略有不同的是帻后加高,体积逐渐缩小至顶,时称“平上帻”或叫“小冠”。

小冠上下兼用,南北通行。

如在这种冠帻上加以笼巾,即成“笼冠”。

笼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冠饰,男女皆用。

因以黑漆细纱制成,又称“漆纱笼冠”。

另外,帽类有几种样式:一种“白高帽”,“其制不定,或有卷荷,或有下裙,或有纱高屋,或有乌纱长耳”;一种“突骑帽”,“如今胡帽,垂裙覆带,盖索发之遗象也”,等等。

左图为戴小冠的侍从(江苏南京中央门外小红门出土陶俑)。

中图戴笼冠的贵族男子(河南巩县石窟寺石雕)。

右图为戴卷荷帽的吹鼓手(河南邓县出土彩色画像砖)。

[编辑本段]魏晋服饰之二

魏晋南北朝服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有两种形式:一为汉族服式,承袭秦汉遗制;一为少数民族服饰,袭北方习俗。

汉族男子的服饰,主要有衫。

衫和袍在样式上有明显的区别,照汉代习俗,凡称为袍的,袖端应当收敛,并装有祛口。

而衫子却不需施祛,袖口宽敞。

衫由于不受衣祛等部约束,魏晋服装日趋宽博,成为风俗,并一直影响到南北朝服饰,上自王公名士,下及黎庶百姓,都以宽衫大袖,褒衣博带为尚。

从传世绘画作品及出土的人物图像中,都可以看出这种情况。

除衫子以外,男子服装还有袍襦,下裳多穿裤裙。

左图是袒胸露腹的文人(刘伶画)。

中图是梳丫髻、穿宽衫、袒胸露腹的士人。

右图为裹巾子、穿宽衫的士人。

(江苏南京西善桥出土的南朝砖印壁画)

魏晋妇女假髻

魏晋南北朝服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发式,与前代有所不同。

魏晋流行的“蔽髻”,是一种假髻,晋成公《蔽髻铭》曾作过专门叙述,其髻上镶有金饰,各有严格制度,非命妇不得使用。

普通妇女除将本身头发挽成各种样式外,也有戴假髻的。

不过这种假髻比较随便,髻上的装饰也没有蔽髻那样复杂,时称 “缓鬓倾髻”。

此图为戴假髻的妇女(江苏南京中央门外幕府山出土陶俑)。

[编辑本段]魏晋服饰之三

魏晋南北朝服饰 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并吸收少数民族服饰特色,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打到俊俏潇洒的效果。

加上丰盛的首饰,反映出奢华糜丽之风。

男子服饰主要为胯褶及两裆等。

左图穿杂裾垂髯服的妇女(山西大同司马金龙墓出土的北魏漆画屏风)。

右图为戴小冠、穿裲裆的男子(河北景县出陶俑)。

魏晋武士铠甲

魏晋南北朝服饰 由于战争频繁,魏晋时期的武士胄甲,在原来基础上有很大发展。

比较典型的有筒袖铠、两裆铠及明光铠等。

筒袖铠一般都用鱼鳞纹甲片或龟背纹甲片,前后连属,肩装筒袖。

头戴兜鍪,顶上多饰有长缨,两侧都有护耳。

两裆铠服制与两裆衫比较接近,材料以金属为主,也有兽皮制作的。

据记载当时武卫服制,有“平巾帻,紫衫,大口裤,金装两裆甲”、“ 平巾帻,绛衫”、“大口裤褶,银装两裆甲”。

穿两裆铠,除头戴兜鍪外,身上必穿裤褶,少有例外。

明光铠是一种在胸背装有金属圆护的铠甲。

腰束革带,下穿大口缚裤。

这种铠甲到了北朝末年,使用更加广泛,并逐渐取代了两裆铠的形制。

左图为戴兜鍪、穿筩袖铠甲的武士(河南出土西晋陶俑)。

右图为穿明光铠的武士(河南洛阳出土陶俑)。

[编辑本段]魏晋服饰之四

魏晋南北朝服饰 戴梁冠、穿衫子的文吏(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洛神赋图》是根据曹植《洛神赋》而作的长幅卷轴画。

洛神为洛水之神。

相传是古帝宓羲氏之女。

曹植在赋中借以表达他失恋后的悲哀、苦闷和彷徨的感情。

图中所绘洛神形象,无论从发式或服装来看,都是东晋时期流行的装束。

男子的服装更有时代特色,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

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

另外,图中侍者多戴笼冠,笼冠的形象与北朝墓葬中出土的图象略同,然而时间却比其他资料要早,可见笼冠并非出自胡俗,而是先在中原地区流行以后,才逐渐传到北方,成为北朝时期的主要冠式之一。

魏晋笼冠大袖衫

魏晋南北朝笼冠大袖衫 魏晋时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

笼冠的形象与北朝墓葬中出土的图象略同,然而时间却比其他资料要早,可见笼冠并非出自胡俗,而是先在中原地区流行以后,才逐渐传到北方,成为北朝时期的主要冠式之一。

本图为大袖宽衫展示图及漆纱笼冠。

魏晋贵妇衣裙

魏晋南北朝妇女服饰 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并吸收少数民族服饰特色,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打到俊俏潇洒的效果。

加上丰盛的首饰,反映出奢华糜丽之风。

此图为穿汉化衣裙的贵妇。

魏晋贵族男子服饰

魏晋南北朝服饰 魏晋时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

魏晋皇帝便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皇帝便服 图中所绘洛神形象,无论从发式或服装来看,都是东晋时期流行的装束。

魏晋时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

魏晋官吏服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吏服饰 魏晋时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

魏晋时期冠帽也很有特色。

汉代的巾帻依然流行,但与汉代略有不同的是帻后加高,体积逐渐缩小至顶,时称“平上帻”或叫“小冠”。

小冠上下兼用,南北通行。

如在这种冠帻上加以笼巾,即成“笼冠”。

笼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冠饰,男女皆用。

因以黑漆细纱制成,又称“漆纱笼冠”。

魏晋士大夫服饰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服饰 戴巾子、穿宽衫的士人(孙位《高逸图》局部)。

《高逸图》是我国古代人物画中的杰出作品,它虽然出自唐代画家孙位之手,但具有浓郁的魏晋风韵。

画面绘四个士人,盘腿列坐于花毯之上,或戴小冠,或裹巾子,通穿宽博衫子。

每人身旁各立一侍者,也穿宽袖衣衫。

从画面的构图和人物的安排来看,都与南京西善桥南朝墓出土的“竹林七贤”砖印壁画相同,人物的服装和形态以及生活器具等都是典型的魏晋南北朝形制。

魏晋士大夫服饰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大夫服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有两种形式:一为汉族服式,承袭秦汉遗制;一为少数民族服饰,袭北方习俗。

汉族男子的服饰,主要有衫。

衫和袍在样式上有明显的区别,照汉代习俗,凡称为袍的,袖端应当收敛,并装有祛口。

而衫子却不需施祛,袖口宽敞。

衫由于不受衣祛等部约束,魏晋服装日趋宽博,成为风俗,并一直影响到南北朝服饰,上自王公名士,下及黎庶百姓,都以宽衫大袖,褒衣博带为尚。

从传世绘画作品及出土的人物图像中,都可以看出这种情况。

除衫子以外,男子服装还有袍襦,下裳多穿裤裙。

魏晋士大夫服饰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大夫服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有两种形式:一为汉族服式,承袭秦汉遗制;一为少数民族服饰,袭北方习俗。

汉族男子的服饰,主要有衫。

衫和袍在样式上有明显的区别,照汉代习俗,凡称为袍的,袖端应当收敛,并装有祛口。

而衫子却不需施祛,袖口宽敞。

衫由于不受衣祛等部约束,魏晋服装日趋宽博,成为风俗,并一直影响到南北朝服饰,上自王公名士,下及黎庶百姓,都以宽衫大袖,褒衣博带为尚。

从传世绘画作品及出土的人物图像中,都可以看出这种情况。

除衫子以外,男子服装还有袍襦,下裳多穿裤裙。

北朝官吏便服

北朝官吏便服 左图为戴突骑帽、披小袖衫子的官吏(北朝陶俑)。

中图为戴突骑帽、穿裤褶、袒右臂的男子。

右图为戴突骑帽、穿大袖衫的官吏(河北磁县北白道出土彩绘陶俑)。

魏晋帽类有几种样式:一种“白高帽”,“其制不定,或有卷荷,或有下裙,或有纱高屋,或有乌纱长耳”;一种“突骑帽”, “如今胡帽,垂裙覆带,盖索发之遗象也”。

魏晋时期一般男子服饰主要为大袖衫、胯褶及两裆等。

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

图中官吏外穿的服装,形似披风,两边虽装有袖子,但无实际用途。

从形象资料来看,隋唐时期仍流行这样的装束,男女都可以穿着。

魏晋妇女发式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妆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发式,与前代有所不同。

魏晋流行的“蔽髻”,是一种假髻,晋成公《蔽髻铭》曾作过专门叙述,其髻上镶有金饰,各有严格制度,非命妇不得使用。

普通妇女除将本身头发挽成各种样式外,也有戴假髻的。

不过这种假髻比较随便,髻上的装饰也没有蔽髻那样复杂,时称“缓鬓倾髻”。

另有不 *** 女模仿西域少数民族习俗,将发髻挽成单环或双环髻式,高耸发顶。

还有梳丫髻或螺髻者。

在南朝时,由于受佛教的影响,妇女多在发顶正中分成髻鬟,做成上竖的环式,谓之“飞天髻”,先在宫中流行,后在民间普及。

魏晋妇女发式之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妆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发式,与前代有所不同。

魏晋流行的“蔽髻”,是一种假髻,晋成公《蔽髻铭》曾作过专门叙述,其髻上镶有金饰,各有严格制度,非命妇不得使用。

普通妇女除将本身头发挽成各种样式外,也有戴假髻的。

不过这种假髻比较随便,髻上的装饰也没有蔽髻那样复杂,时称“缓鬓倾髻”。

另有不 *** 女模仿西域少数民族习俗,将发髻挽成单环或双环髻式,高耸发顶。

还有梳丫髻或螺髻者。

在南朝时,由于受佛教的影响,妇女多在发顶正中分成髻鬟,做成上竖的环式,谓之“飞天髻”,先在宫中流行,后在民间普及。

在发髻上再加饰步摇簪、花钿、钗镊子、或插以鲜花等。

魏晋妇女发式之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妆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发式,与前代有所不同。

魏晋流行的“蔽髻”,是一种假髻,晋成公《蔽髻铭》曾作过专门叙述,其髻上镶有金饰,各有严格制度,非命妇不得使用。

普通妇女除将本身头发挽成各种样式外,也有戴假髻的。

不过这种假髻比较随便,髻上的装饰也没有蔽髻那样复杂,时称“缓鬓倾髻”。

另有不 *** 女模仿西域少数民族习俗,将发髻挽成单环或双环髻式,高耸发顶。

还有梳丫髻或螺髻者。

在南朝时,由于受佛教的影响,妇女多在发顶正中分成髻鬟,做成上竖的环式,谓之“飞天髻”,先在宫中流行,后在民间普及。

在发髻上再加饰步摇簪、花钿、钗镊子、或插以鲜花等。

魏晋妇女发式之四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妆饰 顾恺之《女史箴图》,彩色绢本,根据西晋文学家张华《女史箴》一文而绘。

全卷共九个部分,这是其中一个部分,画面为一贵妇席地而坐,一侍女为其理发梳妆。

侍女(站立者)头梳高髻,上插步摇首饰,髻后垂有一髾。

这种发式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魏晋以后,再度流行,成为广大妇女的主要发型。

在顾恺之的另一幅图卷《列女图》里也有描绘。

(顾恺之《女史箴图》局部)。

魏晋杂裾垂髾服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杂裾垂髾服 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的深衣制已不被男子采用,但在妇女中间却仍有人穿着。

这种服装与汉代相比,已有较大的差异。

在衣服的下摆部位,加一些饰物,通常以丝织物制成。

其特点是上宽下尖形如三角,并层层相叠。

另外,由于从围裳中伸出来的飘带比较长,走起路来,如燕飞舞。

到南北朝时,这种服饰又有了变化,去掉了曳地的飘带,而将尖角的“燕尾”加长,使两者合为一体。

魏晋杂裾垂髾服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杂裾垂髾服 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的深衣制已不被男子采用,但在妇女中间却仍有人穿着。

这种服装与汉代相比,已有较大的差异。

比较典型的,是在服装上饰以“纤髾”。

所谓“纤”,是指一种固定在衣服下摆部位的饰物。

通常以丝织物制成,其特点是上宽下尖形如三角,并层层相叠。

所谓“髾”,指的是从围裳中伸出来的飘带。

由于飘带拖得比较长,走起路来,如燕飞舞。

到南北朝时,这种服饰又有了变化,去掉了曳地的飘带,而将尖角的“燕尾”加长,使两者合为一体。

魏晋妇女衫裙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的衫裙 魏晋时期的妇女服装,都以宽博为主,其特点为:对襟,束腰,衣袖宽大,并在袖口、衣襟、下摆缀有不同色的缘饰,下着条纹间色裙,腰间用一块帛带系扎。

当时妇女的下裳,除间色裙外,还有其它裙式。

魏晋新疆织纹锦履

魏晋南北朝妇女的衫裙 魏晋南北朝时期,女子多穿履、靴等,有皮履、丝履、麻履、锦履等。

凡娶妇之家先下丝鞋为礼。

鞋子的形式有风头履、聚云履、五朵履;宋有重台履;梁有分梢履、立风履、笏头履、五色云霞履;陈有玉华飞头履;西晋又有鸠头履。

有的以形式定名,有的以色饰定名。

其中各种履不一定都是妇女所穿,如风头、立风、五色云霞、玉华飞头等属妇女所穿;重台履是厚底鞋,男女都有之,因为南北朝时男足女足无异样。

还有加以锈纹的履,例如陆机《织女怨》有“足蹑刺绣之履”;梁时沈约有“锦履并花纹”。

另外木屐在当时也为妇女穿着。

魏晋妇女衫裙之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的衫裙 图为穿大袖衫、间色条纹裙的贵妇、侍从(敦煌莫高窟壁画)及大袖衫、间色裙穿戴展示图(根据敦煌莫高窟供养人壁画复原绘制)。

在敦煌莫高窟甬道的两侧及佛教故事的下方,往往有一行行排列整齐的男女,小的仅有数寸,高的竟达几尺。

他们中间有权势显赫的官吏,也有普通的平民百姓。

这些人物,都为修造洞窟出过资金,他们把自己的形象画在壁上,表示该窟的菩萨佛像都由他们供养,所以被称为窟主,也被称为供养人。

很多供养人的身旁都附有题记,写明年代、职衔、排行及姓氏等等。

本图所绘的服饰,在当时带有普遍性,河南洛阳等地出土的陶塑妇女,也穿这类服装。

其特点是:对襟、束腰,衣袖宽大,袖口缀有一块不同颜色的贴袖。

下着条纹间色裙。

当时妇女的下裳,除穿间色裙外,还有其他裙饰。

晋人《东宫旧事》记太子之妃服装,有绛纱复裙、丹碧纱纹双裙、丹纱杯文罗裙等名色。

可见女裙的制作已很精致,质料颜色也各不相同。

魏晋信使服饰

魏晋时期的百姓服饰 近年在甘肃嘉峪关东北的戈壁滩上,发现一处魏晋时期的墓群,其中有六座墓室的墓砖上绘有彩画,共有六百余幅。

砖画的内容几乎都是现实生活的各种场景,包括采桑、耕田、狩猎、畜牧、屯垦、庖厨、宴饮等等,其中描绘劳动者形象的,就有二百多幅,。

如农民的袍服、猎户的毡帽、信使的巾帻、牧民的绑腿、妇女的围裳等都被刻画得惟妙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