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矿冶业的元代到清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5

铁产量有很大增长,金属锌也大量用于冶铸。
铁矿 明初全国官铁的年收入量为1800余万斤。其中江西、湖广两行省收入量约1000万斤,冶铁业重点南移。洪武二十八年(1395)官库存铁多达3700余万斤,明太祖朱元璋曾下令停办官铁冶,让民间自由开采,官府只管收税,税率为“三十分取二”。著名的冶铁中心,北方在河北遵化,南方有广东佛山。
铜矿 洪武初年池州府采铜15万斤宣德三年(1428)江西德兴、铅山两县恢复胆铜生产。
锡矿 主要出自临贺郡,即今广西富川、钟山、贺县地区。
铅矿 明初铅矿主要采自山东。洪武十五年(1382),征集民工2660户,在山东济南青州和莱州境内采铅32.3万余斤。
银矿 明代在福建、浙江两地大规模采银。宣德年间(1426~1435)福建每年收银4万余两,浙江收银9万余两。天顺四年(1460)全国产银18.3万两,其中云南约10万两,超过总量一半。
金矿 明代黄金岁课最高为永乐二十一年(1423),总收入量5000余两,仅相当于元代最高收入量的六分之一。明代淘金最盛地区在云南丽江,又曾在贵州太平溪设金场局。
汞矿 明代开采汞矿主要在贵州境内。
锌矿 宣德三年(1428)曾铸造一大批黄铜鼎,估计用金属锌13000余斤。 前期,铜、锡、铅、银的大矿区都在云南,锌矿和汞矿则在贵州,甘肃金矿开采颇盛。铁矿产量不详,估计不低于明季。
铁矿 清代铁矿主要由民间经营。大型铁场在广东佛山和陕西汉中两处。佛山一地的冶铁业兴盛时工人达三千余人。汉中铁场有大小分厂多处,大厂有二三千人,小厂也有数百人至千余人。
铜矿 主要分布在云南境内,最多时有46个厂,其中以汤丹(今东川)、碌碌(今会泽)和宁台(今凤庆)三厂最大。汤丹厂最高年产量曾达1200~1300万斤。从乾隆五年到嘉庆十六年(1740~1811)的71年中,云南省铜的年产量最高为1400万斤,最低为900余万斤。清代在云南铜矿区出现大型手工业工场。大场盛时有六七万人,采用大规模分工协作的生产方式。但经营管理还是封建性的,由官方放本收铜,除抽取10~20%的“课铜”外,还按官价收购产品,抵偿工本。
锡矿 云南省的个旧锡厂从雍正二年到嘉庆十七年(1724~1812)之间,锡的年产量均在 150万斤左右。此外,乾隆十一年(1746)前后,湖南郴州,宣章两处锡矿年产约15万余斤。
铅矿 主要采自云南、贵州、湖南、广西等省,乾隆年间年产约200万斤,其中云南产量约占三分之一。
锌矿 贵州锌的年产量曾高达600万斤,广西年产量约50万斤,云南20余万斤。
银矿 从康熙二十四年到道光十七年(1685~1837)云南先后出现过32个银厂,全省年产量平均约30~40万两。嘉庆年间(1796~1820),青海都兰哈拉铅厂每年产银4~5万两。
金矿 乾隆时,曾在陕西、甘肃和新疆开采金矿,其中甘肃敦煌沙州南北山等金矿规模较大,金的最高年产量约2000两。云南、黑龙江、贵州、湖南等省也曾采金。
汞矿 贵州水银最高年产量达到5000余斤。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的侵入,洋务运动和买办企业的兴起,旧中国逐步形成带有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近代矿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