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欺负,李玫瑾强调“打回去”,特别这3种情况大人必须插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5

“孩子们打架,大人到底要不要出手管?”

中国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老师在参加中央电视台《开讲啦》节目时,曾回答了一个观众的问题:

“如果您的小孩有一天跑过来跟你说‘我同学欺负我,他们打我’,你会不会跟他们说‘打回去’呢?”

她很坚定地支持孩子:“打回去。”并举了自己孙女的一个例子:

小孙女刚上幼儿园,有个男孩子因为喜欢李教授的孙女,就把她抱起来,然后扔了到了地上。小孙女头磕到了凳子上,已经磕得肿起来了。

李教授就告诉自己的孙女,下次那个男孩再抱你,你挣扎不掉就揪住他的两只耳朵往两边拽,一拽他一疼就会放下你。

李教授给出的理由是:“打回去”不是在纵容暴力,而是在用另外一种方式减少暴力事件的发生。

对此,她还给了父母两个建议:

第一,要让孩子知道,什么事情不能做,越有力量越不能欺负比你弱的;

第二,是帮助自己的孩子不要被别人欺负,可以让孩子从小进行 体育 锻炼,有运动就有爆发力,就不容易被别人欺负。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难免会与小伙伴发生摩擦,如果你的孩子被欺负,下面这几种情况,大人该插手的时候就得要果断插手。

这是父母首先需要做到的事。尤其孩子在外头玩,或者和别人家孩子一起玩的时候。

这个安全一方面包括物理层面的安全,另一方面包括人际层面的安全。

前者好理解,基本指的那些存在安全隐患的器物、 电器设备 等。

后者是什么意思呢?我说一个前两天看到的发生在宁波的一个新闻。

新闻是这样的,一个妈妈把4岁女儿送到游乐场玩儿,然后自己估计有什么事儿就离开了。

这个小女孩同另外一个同龄的小孩很自然地玩到了一起。然而,两个孩子因为一个小玩具发生了争抢。

就是很常见的小孩子之间的冲突,可是这时候,对方妈妈怒了,抬手就扇了小女孩一耳光。不止扇这一下。后面她还扑上去掐小女孩,连游乐场老板出来都没拦住。

这阵势直接把4岁的女孩吓懵了,捂住脸惊恐地大哭,看得人心疼极了。无奈的是,这样的时刻,她的妈妈却不在!

那个打人的妈妈,我其实不太想评论。毕竟是个稍微克制点儿的家长,真下不去那个手。这已经不是 育儿 问题了,这是修养问题。

我只想在这里郑重提醒那些心很大的家长: 你们放手是可以,但是前提一定是要确保孩子的安全啊。比如这种陌生的游乐场所,你怎么能放孩子一个人待在那儿呢?

父母在场,以大欺小的情况就会少很多。真遇上 那种 人格有问题的恶人,不与之发生正面冲突,直接带孩子离开现场,也不失为好的计策。

总之,怎样都比孩子独自一人面对要好。

一个人置身于那种恶劣的、对比悬殊的人际情况,孩子要花多长时间才能消化 那种 无助感和恐惧?

这一点多适用于刚刚 社会 化、缺乏社交技巧的小小孩。

比如,前两天我去一个朋友家做客,她的两个小男孩因为一个玩具打了起来。

大的3岁半,小的2岁。

两个孩子吭吭哧哧,眼里只有那一个玩具,并且互不相让。争执很快演变成哭闹。小的先打了大的,大的还手,小的就哭了。很快大的也哭了。 俩人 同时抹着眼泪跑到妈妈身边求助。

妈妈回身说:

孩子们悻悻离开了。

过了一会儿,妈妈跑到我身边,问: 你都看到了吧?我刚才做的对吧?

我笑了。

她略羞涩地解释道: 因为 育儿 文章都说了,孩子们打架,父母不应该管啊!我就这样去做的,不过……

她犹豫了下接着说: 我家两个孩子好像一直学不会自己解决问题,这是为什么?

她一定是误会了那些 育儿 文章。

的确,在孩子们的争执中,父母不该轻易干预。但是,不干预不代表完全不作为。

我们身边的确有很多孩子,他们不需要大人管,就能自己搞定那些冲突。那些冲突发生的当下,他们的家长也的确没插手,但这不代表,其他时候,他们的父母真的没有管过。

我见过 俩兄弟 一起玩的时候,都想要同一个玩具。争执不下的时候,其中一个松口说,要不,我们轮流玩吧!你先玩,然后换我玩。俩孩子之间的那个“硝烟”立刻散了,完全不需要他们的妈妈去管他们。

可事实上呢?

他们的妈妈早就专门教过孩子相关技巧。比如,当两个人同时要争一个玩具的时候,可以提议“ 轮流玩 ”。那如果玩具原本是属于哥哥的,弟弟偏偏想玩呢?那可以拿其他好玩儿的,去跟哥哥做 交换 呀。

这些都是大家可以在日常沟通中,轻易教会孩子的。

特别在孩子 社会 化之初,教会孩子这些技巧,可以帮他们少走很多弯路。做父母的,何乐而不为呢?

大多数情况下,两个差不多同龄的孩子起冲突,出不了什么问题。孩子没有伤人的恶意,家长就可以退一步,忍一忍。

比如,我儿子曾经有个小伙伴,属于手比较重的那种。俩人起冲突,多半我儿子“吃亏”。

我一开始看着的确有些心疼我儿子,但也只是安抚他的情绪,同时确保对方别伤着了他。

几次下来,我发现小家伙学会了如何跟手重的小伙伴相处。

他学会了躲开。

学会了观察和预测对方的行动,并用嘴巴喊“停”。

这些都是小伙伴“教会”他的。

但是也有些情况父母是不能单纯忍耐的。我的意思是说,如果你发现对方孩子的言行带有了明显的欺凌性,就一定要插手干预了。

我遇到过这种情况。也是游乐场。

那会儿我儿子4岁。我看他独自玩得挺好,就一个人坐得稍微远了点,搁边上休息。这时候,凑过来一个大约六七岁的小男孩。看起来,他想跟我儿子一起玩儿。

第一次,他冷不丁凑到我儿子面前,做了个鬼脸,大喊了一声。 我儿子有些意外,估计也有些不舒服。但是那孩子跑开了,我儿子重新又埋头玩他的。我没去管。

第二次,那男孩又来了,从背后很用力地推了我儿子一下,我家小伙子一个没稳住,摔了。 幸好地板都是软垫子,没摔疼。我清晰看到儿子一脸惊讶和惶恐。

这个事情哪里不同于孩子们的寻常冲突呢?

我当时就有那样的明确的直觉。所以我快步走过去,扶起儿子,转脸很严肃地对那个小孩儿说: 我是他妈妈,我很生气,你不能这样随便推人的,道个歉吧!

我没有选择打回去,因为我是个有自制力的成年人了。

我更没有选择训斥我儿子,教他“还手”。有无还手的能力,那真不是大人能够教会的。

我最希望告诉儿子的是,面对冲突,暴力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

我想让他看到,我们保有分寸感的态度,我们清晰的语言表达,同样具备力量。

我相信我的孩子长大了,不惹事,但也会不怕事。这就够了。

说起来,孩子们 社会 化的过程,根本不存在“完全放手不管”这回事。

就像种田, 你不播种,何来收获呢?

所以,干预肯定是要有的。我们的干预并非要手把手替孩子解决问题,而是要在确保孩子安全的基本前提下,提供人际技巧上的支持,以及心灵上的支援和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