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什么冰棍?我看你像冰棍。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3
    我们度过了物质匮乏的年代,开始追求诗和远方的田野,精神生活的追求成为家庭的目标。物质尽管充足了,可人还是在追求养生,追求八分饱,还觉得"若想小儿安,七分饥和寒”有道理。教育孩子我们还是有所限制,达到均衡,孩子才能身心健康。

      作为八零后,小时候有欲求,比如吃个冰棍,父母就会说:"吃什么冰棍,我看你像冰棍。"现在想,觉得父母是为我身体健康才限制我吃的。现在觉得这句话十分幽默有趣,想笑,算是童年的回忆。可现在膝下已有儿女,又面对着要满足孩子需求的问题

        比如吃冰棍、喝冰水,在中医是不提倡的,会对肠胃很大刺激。冰凉的水进入腹脏,要靠内脏的温度去暖,长久肯定是不好的。为了孩子的身体的健康,也不能让孩子喝大量冰水和任意吃冰棍。教育和养生一样,也要均衡、适度、沟通。

     

可是有人会说,吃垃圾快餐也会很爽很快乐,我牺牲一点点健康来换取快乐也可以啊。生日蛋糕也是很不营养的甜食,可却让小朋友很开心有幸福感。冰淇淋很凉,可是吃起来很甜很爽,小女孩都喜欢吃。食物也承载着精神追求。压力大的人或是心情不好的人,会寄情与食物,否则怎会有“化悲愤于食物"呢?

      了解每种食物的特质,然后供应给孩子,什么是多量,什么是少量,父母要清楚。"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这是选择,我女儿是肉食动物,不好吃的菜她嚼嚼就吐出来,不爱吃的她直接扔到地上说:"不好吃!"询问邻居家的小哥哥,也是大吐苦水,说除了肉,什么也不吃。

        要想孩子健康一定要肉菜均衡才最好,把肉菜混到一起喂女儿吃,她能用嘴把肉留下,菜吐出来。这挑食的问题,完全在我们平时娇惯吃喝有关系。孩子没有判断,也不知道什么有营养、什么没营养,她只知道好吃和不好吃。人本性是趋利避害,物质条件的丰富,有时候也未必有好处。

    看见一个视频说儿童玩手机会让大脑皮层变薄,变薄的结果是影响智力。这样的报道每天都会有许多。过年聚会,女儿聚精会神地看电视,她姨夫发现了,觉得看电视对小孩不好,就马上把电视关了。姨夫家的小姐姐在家是从来不看电视和手机的,只是看书、弹钢琴、绘画,完全是淑女方向培养。

      可我的女儿,每天都沉浸在小猪佩奇、巧虎、花园宝宝的世界里。有时还和爸爸玩小伴龙的软件,看电视和软件的时候,有机会我们就会互动,女儿有一次看电视有个男孩哭了,她也跟着哭了。看见绘本里有个老爷爷摔倒了,她会说,老爷爷摔倒了,我说那你扶起他吧。女儿会用手抓握一下图片,意思是扶起来了。

      女儿生活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纷至沓来,怎么去阻隔?给孩子限制时间却是有必要的,能达到姐姐家一点都不看,反正在我们家是做不到,我们都是互联网的沉迷者,因为网络可以提供书提供不了的内容,在网上我们可以看见名人大咖的风采。虽然是碎片化的,我们也可以了解大概,视频更直观更有效。

      可以让孩子看看哈佛教授的课程,也可以听听Ted 演讲,在书里看到的名人大咖,网上一搜就会有相关的信息和研究,至少会给出一定的方向。互联网是个大世界,我们可以了解我们想了解的内容。当然互联网也有短板,我们搜索不到的内容,那就带孩子去书店、图书馆去找吧。

      绘本要买回来和孩子一起读,可以从互联网查来相关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引导孩子学习。书让孩子平心静气、更加专注,阅读的时候我们会思考内容,会展开想象。可还是要教育孩子"尽信书,不如无书",要让孩子读书带着质疑,而不是完全相信。再好的书,也不过是作者的思考和一家之言,只要是人的思考都会有局限,让孩子读出书外的世界才更重要。

      阅读只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而已,给孩子买再多的书,如果放那不读,和心灵也不会产生关系,那么又有什么用呢?很多不是读很多书的孩子,在生活中思考、磨炼,也同样能表达出思想和见识。可对于处于蒙昧的孩子来说,读书还是打开心智大门的好方法。

    再好的书,再先进的言论,也会有不适用生活的地方,不与孩子的生活产生关系的理念,不过是一条死理,我们读了感受一下就好了。开卷有益,总比把手机扔给孩子,让他龇牙咧嘴地拍些变形流鼻涕的脸或是抓个星星月亮要有意义多了。让孩子沉迷的东西,都不是太好的东西,因为已经失去理智,不够清醒了。

      外甥女最近把网名改成了"沉迷学习的仔仔",因为高考将至,孩子全部的精力就是备考,沉迷学习是什么状态呢?大概就是很多人说的心流。可高考不过是应试教育游戏规则的终极,不过也有改良,比如英语成绩要取平时三次考试的最高分,这就说明孩子平时英语就要学好,可是只要考试在,规则就不会变。

      耶鲁哈佛也有考试,要想进名校,就需要更好的能力,比如英文的写作能力。可想想,我们每天都在面对工作和生活的各种"考试",出门要找方位是"考试",工作中文档不会改是"考试",下厨房做道菜也要先研究菜谱,而正式做时,油花四溅,也是"考试"。我们教给孩子的应该是终身保持学习的能力,不断反思自己的得失,才能进步。

      我觉得诟病考试的人,一定也没悟出生活的道理。毕竟高考让孩子有机会公平的竞争,谁的分数高,谁就去更好的大学。我们爱孩子就应该让孩子不断追求卓越的自己。而不是在那抱怨考试、抱怨社会、抱怨老师。

      还有我们和孩子的沟通方式。当女儿想吃冰棍的时候,我真想说,吃什么冰棍?我看你像冰棍。我还是忍住了,我觉得总有更好的沟通方式解决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