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管班老师管理班级其实就是这三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0
管理良好的托管班并不是指完全服从老师,而是孩子能够自律,服从集体规则。虽然每个年龄的孩子心身发展特点不一样,但是基本道理和步骤是一样的。

1

让孩子喜欢上托管班

6岁刚上一年级的孩子是最容易的,老师记得八字真言“甜言蜜语,连哄带骗”。

千万不要对这个年龄的孩子凶,除非安全情况,否则不要严厉,因为孩子是根据老师态度来感受老师的关爱。

所以对低年龄孩子尽量态度温柔,嘴巴甜一点哄孩子。对调皮孩子一样,经常对孩子说“老师很爱你,很想你。” 孩子喜欢老师,大问题就解决了。

7、8岁的孩子就不一样了,甜言蜜语不一定有效,老师可以采用“长大了”策略。“你是大孩子了,长大了就是不一样,懂事了,不会影响别人”。

这样对孩子进行心理暗示,老师坚持常规性的语言,两周左右大部分孩子都可以建立集体意识,喜欢班级。

四年级以上的孩子就更不一样了,因为大孩子自我意识形成得比较强烈。所以老师必须建立孩子集体价值观,所以老师要用“班级的集体安全和舒适”来给孩子一个标准。

关键点:

首先,老师应该坚持用正向语言。

什么是正向语言?孩子之间发生的矛盾、冲突,老师应做一位观察者,引导者,不去裁判对错,反而是信任孩子自己能够解决好,会做好。

尽量避免用负面语言,例如不可以跑,别跑等,应该是“我们慢慢走。。。”。

然后,托管的各位老师要坚持使用一致的常规性语言。

因为孩子是根据老师常规语言慢慢建立价值观。好多时候老师没有坚持,或者托管班各个老师之间没有统一语言标准,孩子就没办法很快建立常规标准。

班级人多,老师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孩子。可以进行分组,首先每一个老师负责一组孩子,熟悉后再交换,这样比较容易快速建立关系和价值观。

2

减少学生之间的干扰和影响

班级人多,很容易干扰,2-3个孩子是相互交流,20个孩子就一定会互相干扰,所以一定要制定好常规。

对老师来说,常规基本分为:生活常规和教学常规。采用清晰的视觉标识系统和规律的环节安排是建立生活常规的主要方法。

对低年龄学生来说,最好就是照片和图画,对高年龄孩子就可以是数字和文字,包括喝水位置,排队位置等都需要明确下来。

“别影响别人”,当然分组进行还是必须的,尽量减少同一个空间里面的孩子。

最好将动作慢的孩子放在一组,因为快的孩子不会影响慢的,反而慢的孩子会影响快的孩子。

教学活动的常规是老师的另一个问题,但是集体教学本身在托管班是比较少的。所以可以分组进行,孩子分组来学习,在分组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观察指导,根据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活动时间。

关键点:

把学生分组,尽量减少同一个空间的人数。

采用清晰的环境标识,例如饮水位置,排队界线等。

课间短暂休息时,要安排一些活动,不要让学生闲着,最好是区域活动,能充分发挥孩子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也可以是手指操之类的,可以暂时缓解眼部疲劳,但同时也能活动大脑,不影响纪律。

3

建立正确价值观

老师在尽量避免采用“听话”“服从”,应该从开始给予学生原则。

对低年级段说“好学生不会去妨碍别人影响别人”;

对高年级段说“我们这个班会在大家努力下成为最棒的班”,然后表扬孩子也采用统一语言“某某是我们班的骄傲,他刚才做的就让班级更舒适开心”。

遇到孩子搞破坏,老师可以引导孩子“我们相信他不是故意的,他以后就会注意”。

当然有个别孩子可能基于某些原因会故意挑战班级规则,一般分析背后动机有以下几点:

1.故意引起别人注意,从而满足到自我价值体现。

这种孩子往往缺乏“正确”的关注,老师可以满足孩子在其它正确行为的关注,例如画画后用孩子的画来美化班级,然后集体面前感谢孩子的画让班级更漂亮。

2. 孩子在家里形成坏习惯。

遇到这种孩子,最有效的方法是采用“角色分离”,孩子回到班级就不断提醒孩子“你是班里的某某,不是家里的某某,大家都喜欢和班里的某某玩” 坚持两周,见证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