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编内和编外的区别?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7


我先前就是一名事业单位的 编外人员 ,而且从2015年开始整整做了5年。


因为工作的关系,身边基本上都是编内的同事,可以说这5年来 亲身经历 了自己和编内人员的区别。


这种区别是体现在方方面面的,这些会让你时刻感觉 自己是个“异类” ,永远和别人都无法相提并论。


要说两者最大的区别,那就是 工资待遇 方面了,我想这也是最最明显的差距,也是大家最关心的话题。


就是自己来说,我现在每个月拿到手的工资是 2600元 ,基本上是我们当地的 最低工资 ,节假日有礼品,生日有蛋糕卡,年底还有8000元左右的奖金(今年刚开始实行),其他就没有任何补贴了。


如果是编内,每个月拿到手里的工资大概在五六千,其他的奖金、补贴等会分时间、情况发放,综合下来一年拿到手里的钱大概在 15万左右 ,足足是我的3倍还多。


这种区别,还体现在 权利和资格 方面。我们单位偏向基层执法,如果外出执法需要有相应的执法证,但是我们编外人员是没有资格取得执法证的,连考试的机会都没有。


还有其他例如录入案件、和当事人谈话,甚至连一些重要会议,我们编外人员都 没有机会参加


所以,在工作时,我们编外人员顶多 充当辅助角色 ,帮助编内人员开展相应工作,自己一个人是无法也不能胜任的。



编外人员,速称 “临时工”“临聘人员” ,这个词非常的刺眼,我们经常而会在新闻媒体上看见关于编外人员的报道,拿着最低的工资,干着最累的活,出了事还也随时题正式工背锅。


正因为有这样的想法,单位中有部分同事,会 戴着有色眼镜 看待编外人员,认为他们“低人一等”,是卑微、低下的代名词,有他们没他们根本没有任何区别。我想,这在任何地区、任何部门、任何单位都无法避免的。


和编内人员相比,我们编外人员的确是这样的“可有可无”,地位应该算是 最底层 的了。我们虽然对此打抱不平,但是奈何也无法改变这样的情况,只能默默忍受了。

事业单位编内人员和编外人员有以下两点区别:1、事业单位编内人员是正式工,不用签合同,可享受职称工资,职称越高工资越高,可交纳公积金,可升职,还可享受政府发放的各项福利。而事业单位编外人员属临时工,工资标准低,不享受职称工资,有职称也没有用,一般不交纳工积金,不享受政府发放的各项福利。2、稳定性不一样,事业单位编内人员,如果在一个岗位考核不称职,没有犯下特别大的错误,不能辞退,可另外调岗位,而且事业单位辞退人员正规,需要上报上级部门备案。而事业单位编外人员是单位临时雇用,工作需要时就用你,不需要时可随时辞退你。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使用的是事业编制,按财政供养分为全额、差额和自收自支编制。现在自收自支编制取消,差额编制范围极小,也就卫生部门及部分有收入的公益类事业单位使用,其他大多数事业单位,使用的都是公益一类编制。

事业单位的编外人员,也分为两类,一类是“暂时性非在编人员”,这类人员是正式职工,因为工作调动、机构改革、编制缩减等原因,暂时处于超编状态,不能使用编制。但随着单位在编人员因为调动、退休、死亡等自然减员,腾退出编制后,就可以使用,成为在编人员。这类暂时性非在编人员的工资待遇和晋升、发展等,都和正式职工是一样的,只是有些和编制挂钩的福利、补贴、奖金,以及社保费用缴纳等,可能会受到影响。



另一类编外人员,是事实上的编外人员,指临时工、合同工、劳务派遣工、人事代理等非正式人员。这类人和单位属于聘用关系,永远不能使用编制。其工资待遇,也远远低于正式职工,更不用说什么提拔晋升、前途发展了。除了合同规定的工资收入以外,正式职工所能享受的福利、补贴、奖金等,这类编外人员也无法使用。而且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精简机构、人员,第一个被清理的,就是这类人员。正式职工的“铁饭碗”,都随着机构改革变成了“瓷饭碗”,更不用说临时聘用人员了。目前,最不明显的,就是行政执法类事业单位,已经有文件要求全面清退临时工合同工等编外人员了。其他单位也有相同的压力,清理也是时间问题。


事业单位包含的部门的很多,涉及的岗位也不计其数,那么到底什么是事业单位编制?事业单位编制有什么好处?在编与不在编有什么区别?又有哪些岗位和单位呢?对此,为解答各位考生的疑问,湖北事业单位考试网整理如下:

编制概念及分类

从“在编人员”字面意思上来理解,就是你已经纳入了该单位的人事编制,也就相当于正式员工。一般我们经常见到的一些事业单位和银行,员工可能会有在编和非在编的区别。而在编人员说白了就是正式员工,非在编人员是非正式工或者是临时工。同时,他们的福利待遇也就有所差别,工资基数也是不一样的,尤其是退休待遇。为使大家能更完善的了解事业单位编制问题(以下内容仅供参考),那么现在就由管家来细细的给大家分析分析,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编制通常是指组织机构的设置及其人员数量的定额和职务的分配,由财政拨款的编制数额由各级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确定,各级组织人事部门根据编制调配人员,财政部门据此拨款。编制通常分为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根据《公务员法》的规定,公务员都是行政编制。

什么是事业单位编制?

一般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大体分为编制人员和非编制人员(非编制人员就是本单位自行外聘的人员,就像企业聘用一样,由单位自行规定其待遇,付给其工资,与地方财政没有关系)。所以,非编制人员的待遇不一定比编制人员差。目前多数改革后的事业单位对新进的人员,包括事业编制的人员在审查档案后,交给人才中心保管。另外也在积极推行事业单位人员雇佣制,这将逐渐改变事业单位编与企业编的差距。

有无编制之间的区别?

工资待遇:有编制的话你的待遇是有保证的,没有编制的话待遇会差一点。主要表现为绩效工资,住房公积金,住房公积金补贴,偶尔年终还有点小奖金。

晋升途径:有编制的话可以考职称,也可以有升职的希望,没有编制的话你干几年都是普通科员。与此相关的各种福利待遇都收到了限制。

在单位的地位:有编制的筒子有投票权,在竞争上岗啊年终互评的时候你都有权利给同事打个分啥的,虽说起到的作用并不大,但至少也能发表下意见了。没有编制的话或许就没有投票权,某些势力的同事对待你的态度也许会不一样。

工作量:没有编制的人员往往要承担较大的工作量。你不做有随时走人的风险。至于有编制的人,或许会出现年纪大点的有时候领导也会使唤不动。

其实在单位内有无编制,对于很多方面的影响还是蛮多的,所以管家建议各位在职的或者正在找工作的小伙伴们,尽量获得一个编制,无论以后如何,至少目前编制所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事业单位有哪些单位和岗位?

事业单位是指受国家行政机关领导,没有生产收入、所需经费由公共财政支出、不实行经济核算、主要提供教育、 科技 、文化、卫生等活动非物质生产和劳务服务的 社会 公共组织,事业单位接受政府领导,是表现形式为组织或机构的法人实体。

与企业单位相比,事业单位有以下特征:一是不以盈利为目的;二是财政及其他单位拨入的资金主要不以经济利益的获取为回报。

事业单位是以政府职能、公益服务为主要宗旨的一些公益性单位、非公益性职能部门等。它参与 社会 事务管理,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能,宗旨是为 社会 服务,主要从事教育、 科技 、文化、卫生等活动。

以上是管家给大家做的事业单位的介绍,那事业单位有哪些岗位呢?不同岗位的比例又是多少呢?下面我给大家普及一下。

根据事业单位的 社会 功能、职责任务、工作性质和人员结构特点等因素,综合确定事业单位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以下简称三类岗位)总量的结构比例。

事业单位三类岗位的结构比例由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主管部门确定,控制标准如下:

(1)主要以专业技术提供 社会 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应保证专业技术岗位占主体,一般不低于单位岗位总量的70%。

(2)主要承担 社会 事务管理职责的事业单位,应保证管理岗位占主体,一般应占单位岗位总量的一半以上。

(3)主要承担技能操作维护、服务保障等职责的事业单位,应保证工勤技能岗位占主体,一般应占单位岗位总量的一半以上。

(4)事业单位主体岗位之外的其他两类岗位,应该保持相对合理的结构比例。

(5)鼓励事业单位后勤服务 社会 化,逐步扩大 社会 化服务的覆盖面。已经实现 社会 化服务的一般性劳务工作,不再设置相应的工勤技能岗位。

说了那么多,其实只要能够找到自己合适的岗位,自己喜欢做的,那么其他的都是可以另当别论啦!疫情逐渐好转,2020年湖北事业单位统考公告随时可能发布,小伙伴抓紧时间备考吧!

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区别和限制。

事业编制内和编外主要的区别在于:薪资待遇的不同,工作稳定性的不同以及发展前景的不同。编制内人员比编外人员待遇更好,更加稳定,发展前景也更好,而编外人员的工作没有保障,合同期一到,有随时被解聘的可能。

事业编制,是指为国家创造或改善生产条件、增进 社会 福利,满足人民文化、教育、卫生等需要,其经费一般由国家事业费开支的单位所使用的人员编制,待遇较好,稳定。

编制外人员就是事业单位临时招聘过来协助事业单位编制人员工作的人,主要就是指合同工、劳务派遣的人员。他们工作没有保障,合同期一到,有随时被解聘的可能。